9CaKrnKpJDA society.huanqiu.comarticle“不退缩,我先上!”这名“侠女医生”始终坚守在抗疫最前线/e3pmh19vt/e3prv5gfn医者仁心,她是高铁救人的“侠女医生”;助力扶贫,她是奔走义诊行程过万公里的博士团成员;胆识过人,她是为怀孕乳腺癌妈妈抢新生命的铁娘子;热心公益,她是孤寡老人口中“能剪脚趾甲的好女儿”。她,是38岁的周静,武汉协和东西湖医院(东西湖区人民医院)的副院长、留英博士后。在此次防疫阻击战中,协和东西湖医院,是东西湖区唯一的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疗机构,作为副院长的她始终冲锋在前。查房、抢救、总协调,她在临床专家、医疗管理舵手的双模式中随机切换,始终坚守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最前线。NO.1多开一张病床就多救一个生命每天接打百余个电话进行协调,走路一溜小跑,工作到凌晨2时……今年38岁的武汉协和东西湖医院(东西湖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周静,愣是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一天开一个隔离病区的奇迹。1月22日,周静接到任务,48小时内改造出10个隔离区,容纳床位297张 。家已然无法回去,周静匆匆收拾了一些洗漱用品,搬进了医院旁的酒店。开设隔离病区意味着,要把此前住院病人全部转走;变普通病房为有缓冲间的隔离病房;紧急调度、培训医护人员并紧急安排。家底捉襟见肘:全院有相关传染病诊疗经验的专科(感染科和呼吸科)医护人员不足50名,难以满足10个病区之需;普通病房很多配套设备都跟不上,没有心电监护仪、呼吸机,连空气消毒机、紫外线灯都缺少;更大的困难是,隔离服等防护用品都极其短缺。病人的求助声一阵紧一阵地传来,“一刻也不能停。 ” 医护不够,就将专科医护打散到各病区,其他非专科医护为补充,建立梯队救护方阵;设备缺失,就赶紧调用1100余万元资金,紧急购置高流量氧疗仪器、呼吸机等;没有防护服,先用防化服顶上,再调度、筹集防护用品。“赶紧、火速、紧急……”这是每天电话中,周静说的频率最高的词。 她知道,一张病床就是一个生命。仅用2天时间,病区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初一到初十,周静终于开设了10个新病区。看着一位位病人转入医院,周静落下激动的泪水,“病人有救了。”NO.2下沉社区将排查关口前移对于生命,周静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2018年5月1日晚,在深圳开往武汉的火车上,听到呼救的周静心肺复苏了一名呼吸心跳全无的中年男子;同年6月至11月,周静贴着晕车贴,走进我省10个市的22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巡回义诊,惠及困难群众1万余人;2019年2月,京山一名孕妇患上乳腺癌,周静冒着极大风险为她进行手术,满足这位癌症准妈妈护儿的心愿。眼见一个个患者摆脱病痛喜极而泣的场面,周静体味到人生的另一番意义:自己所为不过是寻常之举,却可祛除病痛,让患者的家变得完整。2003年,周静在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实习,和带教老师一起接诊了深圳第一例非典患者。“有了抗击非典的经历,在新冠病毒疫情面前,更应该逆行。 ” 周静说。随着社区排查关口前移,基层筛查工作艰巨,需要医生下隔离点去判定不同病人的分类救治方案。“我去。 ”周静毫不犹豫。每天早上8时30分,她就到社区支援隔离点,问诊、查阅血常规和肺部CT,对病人进行初筛;坚持查房,将病情加重的病人转入定点医院,核酸阳性的病人转入方舱。正是因为这向前推进的一步,遏制了许多轻症转为重症的脚步,也让许多隐形病患得以“早发现、早治疗”。2月11日,三秀路隔离点67岁的吴婆婆发烧、咳嗽。周静查房时发现,这个情绪低落的患者竟然属于重症。当天安排住院、治疗,由于控制及时,婆婆从重症转为轻症。得知患者获救,周静喜极而泣: “这个家不会散了。 ”NO.3战友倒下我更不能退有着“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湖北省五四青年奖章”、“荆楚楷模”等光环加持的周静,内心深处非常清楚自己就是一位医者,救死扶伤是天职。为了缓解隔离病房医护人员的恐慌情绪,她立下军令状:“除了日常工作外,我一定坚持每周进隔离病区查房两次。 ”个中危险,周静深知。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都是气管插管的病人,插管后气道大开,气溶胶极易散布到空气中,是传染风险最高的地方。但即便这样,周静认为:“只有自己冲在最前面,其他医护人员才有信心、有决心跟我一起冲。 如果我们都退缩了,患者怎么办? ”意外并非没有。1月16日,和她一起奋战的亲密战友、重症监护室主任袁海涛感染住院,一度垂危。后来,袁海涛主任因为病情加重转入武汉市肺科医院,他转院时,周静一个人在寒冷的雨夜里,跟着救护车跑了一段,感到锥心之痛。那一刻,她哭得像泪人一般,无助和伤心包裹着全身。为了稳定军心,周静穿上防护服,特意更频繁地去重症监护病房查房, 和医护人员一起给病人翻身做俯卧位呼吸。她对医护人员说:“大家不要怕,我们一起并肩作战。”汉口市民张女士,表达了自己对周静的深深感激。原来,1月10日,她的丈夫刘先生(化姓)因发烧住进该院的感染科,因病情加重,几天后被转入ICU病房、进行了气管插管。重症监护室主任袁海涛,正是因转运刘先生感染了新冠肺炎。“袁主任住院后,我心里很慌,不知道该怎么办,找周静副院长求助后,她很有担当精神,主动加了我的微信,让我有什么困难就找她,她会尽力帮忙解决。 ”张女士表示,丈夫昏迷20多天,因合并了罕见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需要使用一种比较稀缺的抗生素,而医院没有,当时市面上也买不到,是周静副院长帮忙想办法调到了该抗生素;此外,周静副院长还时常去ICU查房,并先后3次组织武汉协和医院的重症医学专家来给她的丈夫会诊。“他们真的是医者仁心,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 ” 张女士表示,因后来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自己无法来送饭,在周静副院长的安排协调下,ICU的王燕琳护士长等护理人员,亲手给他的丈夫熬米汤、稀饭、银耳汤等补充营养,“是周静副院长、袁主任、屠医生、王燕琳护士长等医护人员的真情关怀与无私帮助,才让我丈夫的病情得到好转,脱离呼吸机。”好在,经过23天的与病魔抗击,经历九死一生的袁海涛主任终于挺过来了。出院那天,特意去接战友的周静感慨万分,她说;“海涛的经历似乎就是这场战役的隐喻,有伤痛、有倒下,但最终会站起、会胜利。 ”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蔓 曾莉 楚天都市报记者 郑晶晶 通讯员 游乐1583367540000责编:刘艳君楚天都市报1583367540000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45378098a5ee5db7e7ac48b435db7538u5.jpg{"email":"liuyanjun@huanqiu.com","name":"刘艳君"}
医者仁心,她是高铁救人的“侠女医生”;助力扶贫,她是奔走义诊行程过万公里的博士团成员;胆识过人,她是为怀孕乳腺癌妈妈抢新生命的铁娘子;热心公益,她是孤寡老人口中“能剪脚趾甲的好女儿”。她,是38岁的周静,武汉协和东西湖医院(东西湖区人民医院)的副院长、留英博士后。在此次防疫阻击战中,协和东西湖医院,是东西湖区唯一的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疗机构,作为副院长的她始终冲锋在前。查房、抢救、总协调,她在临床专家、医疗管理舵手的双模式中随机切换,始终坚守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最前线。NO.1多开一张病床就多救一个生命每天接打百余个电话进行协调,走路一溜小跑,工作到凌晨2时……今年38岁的武汉协和东西湖医院(东西湖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周静,愣是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一天开一个隔离病区的奇迹。1月22日,周静接到任务,48小时内改造出10个隔离区,容纳床位297张 。家已然无法回去,周静匆匆收拾了一些洗漱用品,搬进了医院旁的酒店。开设隔离病区意味着,要把此前住院病人全部转走;变普通病房为有缓冲间的隔离病房;紧急调度、培训医护人员并紧急安排。家底捉襟见肘:全院有相关传染病诊疗经验的专科(感染科和呼吸科)医护人员不足50名,难以满足10个病区之需;普通病房很多配套设备都跟不上,没有心电监护仪、呼吸机,连空气消毒机、紫外线灯都缺少;更大的困难是,隔离服等防护用品都极其短缺。病人的求助声一阵紧一阵地传来,“一刻也不能停。 ” 医护不够,就将专科医护打散到各病区,其他非专科医护为补充,建立梯队救护方阵;设备缺失,就赶紧调用1100余万元资金,紧急购置高流量氧疗仪器、呼吸机等;没有防护服,先用防化服顶上,再调度、筹集防护用品。“赶紧、火速、紧急……”这是每天电话中,周静说的频率最高的词。 她知道,一张病床就是一个生命。仅用2天时间,病区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初一到初十,周静终于开设了10个新病区。看着一位位病人转入医院,周静落下激动的泪水,“病人有救了。”NO.2下沉社区将排查关口前移对于生命,周静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2018年5月1日晚,在深圳开往武汉的火车上,听到呼救的周静心肺复苏了一名呼吸心跳全无的中年男子;同年6月至11月,周静贴着晕车贴,走进我省10个市的22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巡回义诊,惠及困难群众1万余人;2019年2月,京山一名孕妇患上乳腺癌,周静冒着极大风险为她进行手术,满足这位癌症准妈妈护儿的心愿。眼见一个个患者摆脱病痛喜极而泣的场面,周静体味到人生的另一番意义:自己所为不过是寻常之举,却可祛除病痛,让患者的家变得完整。2003年,周静在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实习,和带教老师一起接诊了深圳第一例非典患者。“有了抗击非典的经历,在新冠病毒疫情面前,更应该逆行。 ” 周静说。随着社区排查关口前移,基层筛查工作艰巨,需要医生下隔离点去判定不同病人的分类救治方案。“我去。 ”周静毫不犹豫。每天早上8时30分,她就到社区支援隔离点,问诊、查阅血常规和肺部CT,对病人进行初筛;坚持查房,将病情加重的病人转入定点医院,核酸阳性的病人转入方舱。正是因为这向前推进的一步,遏制了许多轻症转为重症的脚步,也让许多隐形病患得以“早发现、早治疗”。2月11日,三秀路隔离点67岁的吴婆婆发烧、咳嗽。周静查房时发现,这个情绪低落的患者竟然属于重症。当天安排住院、治疗,由于控制及时,婆婆从重症转为轻症。得知患者获救,周静喜极而泣: “这个家不会散了。 ”NO.3战友倒下我更不能退有着“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湖北省五四青年奖章”、“荆楚楷模”等光环加持的周静,内心深处非常清楚自己就是一位医者,救死扶伤是天职。为了缓解隔离病房医护人员的恐慌情绪,她立下军令状:“除了日常工作外,我一定坚持每周进隔离病区查房两次。 ”个中危险,周静深知。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都是气管插管的病人,插管后气道大开,气溶胶极易散布到空气中,是传染风险最高的地方。但即便这样,周静认为:“只有自己冲在最前面,其他医护人员才有信心、有决心跟我一起冲。 如果我们都退缩了,患者怎么办? ”意外并非没有。1月16日,和她一起奋战的亲密战友、重症监护室主任袁海涛感染住院,一度垂危。后来,袁海涛主任因为病情加重转入武汉市肺科医院,他转院时,周静一个人在寒冷的雨夜里,跟着救护车跑了一段,感到锥心之痛。那一刻,她哭得像泪人一般,无助和伤心包裹着全身。为了稳定军心,周静穿上防护服,特意更频繁地去重症监护病房查房, 和医护人员一起给病人翻身做俯卧位呼吸。她对医护人员说:“大家不要怕,我们一起并肩作战。”汉口市民张女士,表达了自己对周静的深深感激。原来,1月10日,她的丈夫刘先生(化姓)因发烧住进该院的感染科,因病情加重,几天后被转入ICU病房、进行了气管插管。重症监护室主任袁海涛,正是因转运刘先生感染了新冠肺炎。“袁主任住院后,我心里很慌,不知道该怎么办,找周静副院长求助后,她很有担当精神,主动加了我的微信,让我有什么困难就找她,她会尽力帮忙解决。 ”张女士表示,丈夫昏迷20多天,因合并了罕见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需要使用一种比较稀缺的抗生素,而医院没有,当时市面上也买不到,是周静副院长帮忙想办法调到了该抗生素;此外,周静副院长还时常去ICU查房,并先后3次组织武汉协和医院的重症医学专家来给她的丈夫会诊。“他们真的是医者仁心,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 ” 张女士表示,因后来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自己无法来送饭,在周静副院长的安排协调下,ICU的王燕琳护士长等护理人员,亲手给他的丈夫熬米汤、稀饭、银耳汤等补充营养,“是周静副院长、袁主任、屠医生、王燕琳护士长等医护人员的真情关怀与无私帮助,才让我丈夫的病情得到好转,脱离呼吸机。”好在,经过23天的与病魔抗击,经历九死一生的袁海涛主任终于挺过来了。出院那天,特意去接战友的周静感慨万分,她说;“海涛的经历似乎就是这场战役的隐喻,有伤痛、有倒下,但最终会站起、会胜利。 ”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蔓 曾莉 楚天都市报记者 郑晶晶 通讯员 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