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3U6Z作者:陈果society.huanqiu.comarticle三幢“洋房子”见证遵义市丁字口繁华/e3pmh19vt/e3prv5gfn维他丽顺天宝宝丰银行比肩而立顺天宝金号宝丰银行维他丽相馆照片是对过去生活的追忆,其背后是岁月的沉淀、时代的缩影。每张老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承载着一段历史。遵义,历史厚重,老照片里更有诉不尽的故事,演绎不完的情怀。您手中的它,也许记录的是一个年代,也许珍藏的是一份记忆,欢迎您与我们联系,让我们跟随“老照片·遵义事”一起回顾遵义的那些历史和记忆,挖掘那些从未面世抑或罕见的老照片中,散发着迷人、璀璨光芒的历史故事,为遵义历史文化添砖加瓦。联系电话:28453333。建筑的变化折射出城市的变迁,它不仅是不同时代的特殊符号,也承载着人们难以忘怀的记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遵义城有一批50年代的老建筑,如百货大楼、遵义宾馆、遵义大饭店、劳动人民文化宫、湘山宾馆等,不少市民可能都见过。有三幢民国期间的建筑,不知老一辈的遵义人是否还记得,在当时满是木房、瓦房的年代,算是鹤立鸡群。本期,维他丽相馆、顺天宝金号、宝丰银行三幢民国时期建筑的老照片首次“集体”面世,让我们来听听它们的故事。民国时三小楼是最高建筑小青瓦、穿斗枋、转角楼、雕花窗、白粉墙是黔北民居的特色,但在上世纪初,咱们遵义城的房屋建筑可不是这样的,那时背街幽静处多是官绅们的院落,街面上多以木结构瓦房为主,前面为铺面,后面居家。一些有钱人开始用水泥和砖头建房,不过内部楼梯和楼板仍是木结构,只是窗户改成了木架加玻璃,要知道,以前的窗户可都是用皮纸贴的。民间称这种水泥抹面的建筑为“洋房子”。 尽管这些有钱人的住宅融入了西式风格,但房顶依旧盖瓦,钢筋混凝土建筑在那个时代还没有。民间收藏家方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三张建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洋房子”,分别是顺天宝金号、宝丰银行以及维他丽相馆,这三幢三层小楼矗立于市中心丁字口附近,在当时的遵义,已属最高建筑。细看三张照片,每幢楼前都有行人驻足,一楼是商铺,二三两层另作他用。“顺天宝的老板是遵义商人曾仲孚,宝丰银行是抗战时期外来的私人金融家所修,当时生意很红火。维他丽相馆有一个师傅叫杨敏政,他的兄弟杨敏志也喜爱收藏,前些时候我与他还见过面。”方先生说,此次向“老照片·遵义事”提供这组老照片,就是想让大家看看当时遵义最好的建筑,而且这三张照片从未在遵义任何刊物上刊发过,虽然与现在的高楼大厦不能相提并论,但它们却见证了一个时代。顺天宝一楼是金号二楼自住方先生口中提到的杨敏志,记者早就认识,酷爱收藏的他,也曾为本报提供过多张遵义珍贵的老照片。在得知我们获得这三张老照片后,今年77岁的杨老,作为维他丽相馆的“后人”,通过照片为我们讲述了这些故事。“维他丽相馆解放前的原址在石门坎(现新华路重百门口),解放后因丁字口改造,就搬到了毛主席住居路口,就是现在的天桥处,挨着美工社,与顺天宝和宝丰银行相邻。”打小在维他丽相馆“跑腿”,杨老对那一片自然熟悉不过,他掏出眼镜戴上后看到照片中的维他丽、顺天宝、宝丰连连点头,“对,就是这个样,照片没错,只是以前曾三的顺天宝有五层高,解放后才拆了两层。”杨老口中的曾三就是曾仲孚,顺天宝一楼开的是金号,二楼以上自住。据杨老回忆,顺天宝旁边不仅有宝丰银行,还有诚信大酒店、中美大药房等,但都建于它们之后,这块地方很繁华,当年可以说是富人消费的地方。“进顺天宝买首饰的都是阔太太们,一个小物件儿都够普通老百姓吃几个月了。我最多就是跑到里面逛一圈,一会儿就会被撵出来。”杨老笑说。维他丽不光照相还能跳舞维他丽相馆原名叫“我容”,老板杨季方是四川江津人(现为重庆)。当时,来遵开相馆的多是“江津帮”。因抗战时期来遵的人很多,团体照、结婚照、证件照等让相馆生意很红火。“那会儿的相馆约莫有30多个,照一张相片大概十块钱左右,现在看来不算什么,但在那个年代可是太贵了。”杨老的哥哥杨敏政解放后成了维他丽相馆的“主人”,照相技术很高,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六军需要会照相的战地记者,曾来人动员过他,因是家中长子,杨敏政唯有放弃,而他的师哥田建之答应下来,最后成了新华社驻贵州记者。相馆为何易名?原来其中还有故事。杨老告诉记者,抗战胜利后,美国大兵经常来维他丽跳舞,当时馆内的高级技术师傅黄泽沛会外语,为表纪念,将“抗战胜利”一词音译成“维他丽”。“您提到美国大兵经常到维他丽跳舞?维他丽不是相馆吗,怎么成了舞厅?”记者有些纳闷,杨老解释,维他丽相馆一楼是照相的地方,二楼是洗胶卷的暗房,三楼真的是个舞厅。而且来维他丽跳舞的都不是一般人,有西迁来遵义的陆军学校高层、浙大教授、遵义名流等。解放后丁字口日新月异丁字口从清代以来就是原遵义的城市经济中心,其变迁见证了历史发展的进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丁字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国年间,丁字口一带除了有顺天宝金号、宝丰银行、维他丽相馆等较高建筑,临湘江河边还有一排商铺,是遵义最繁华的地方,那时候的人说“上街耍”就是去逛丁字口。解放后,遵义百货大楼和遵义饭店在丁字口建成,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遵义的代表性建筑,在那个年代去丁字口逛百货大楼和住遵义大饭店,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1958年,遵义第一次在街上修了水泥路面,总长约一公里,从新华桥到丁字口再到遵义文工团(位于现中山路老国贸),遵义的娱乐、书店、银行、餐饮、百货、纺织、五金等大楼都集中在这个范围,但那时候因经济技术的落后,新建高楼虽采用水泥抹面,但内部是砖木结构。改革开放后,曾经的旧建筑已经落后于时代。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那些曾辉煌一时的建筑先后被拆除,在原址上旧貌换新颜,如在遵义饭店旧址上新建的东方大厦,在原百货公司旧址上崛起的新百货大楼等建筑,都是20层左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遵义历史上的老建筑与如今的“大块头”们相比,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但是这三张老照片,为我们留下的珍贵记忆,更是一个时代兴盛的缩影。(遵义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果)1499247206000责编:千帆遵义日报149924720600011[]{"email":"qianfan@huanqiu.com","name":"千帆"}
维他丽顺天宝宝丰银行比肩而立顺天宝金号宝丰银行维他丽相馆照片是对过去生活的追忆,其背后是岁月的沉淀、时代的缩影。每张老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承载着一段历史。遵义,历史厚重,老照片里更有诉不尽的故事,演绎不完的情怀。您手中的它,也许记录的是一个年代,也许珍藏的是一份记忆,欢迎您与我们联系,让我们跟随“老照片·遵义事”一起回顾遵义的那些历史和记忆,挖掘那些从未面世抑或罕见的老照片中,散发着迷人、璀璨光芒的历史故事,为遵义历史文化添砖加瓦。联系电话:28453333。建筑的变化折射出城市的变迁,它不仅是不同时代的特殊符号,也承载着人们难以忘怀的记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遵义城有一批50年代的老建筑,如百货大楼、遵义宾馆、遵义大饭店、劳动人民文化宫、湘山宾馆等,不少市民可能都见过。有三幢民国期间的建筑,不知老一辈的遵义人是否还记得,在当时满是木房、瓦房的年代,算是鹤立鸡群。本期,维他丽相馆、顺天宝金号、宝丰银行三幢民国时期建筑的老照片首次“集体”面世,让我们来听听它们的故事。民国时三小楼是最高建筑小青瓦、穿斗枋、转角楼、雕花窗、白粉墙是黔北民居的特色,但在上世纪初,咱们遵义城的房屋建筑可不是这样的,那时背街幽静处多是官绅们的院落,街面上多以木结构瓦房为主,前面为铺面,后面居家。一些有钱人开始用水泥和砖头建房,不过内部楼梯和楼板仍是木结构,只是窗户改成了木架加玻璃,要知道,以前的窗户可都是用皮纸贴的。民间称这种水泥抹面的建筑为“洋房子”。 尽管这些有钱人的住宅融入了西式风格,但房顶依旧盖瓦,钢筋混凝土建筑在那个时代还没有。民间收藏家方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三张建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洋房子”,分别是顺天宝金号、宝丰银行以及维他丽相馆,这三幢三层小楼矗立于市中心丁字口附近,在当时的遵义,已属最高建筑。细看三张照片,每幢楼前都有行人驻足,一楼是商铺,二三两层另作他用。“顺天宝的老板是遵义商人曾仲孚,宝丰银行是抗战时期外来的私人金融家所修,当时生意很红火。维他丽相馆有一个师傅叫杨敏政,他的兄弟杨敏志也喜爱收藏,前些时候我与他还见过面。”方先生说,此次向“老照片·遵义事”提供这组老照片,就是想让大家看看当时遵义最好的建筑,而且这三张照片从未在遵义任何刊物上刊发过,虽然与现在的高楼大厦不能相提并论,但它们却见证了一个时代。顺天宝一楼是金号二楼自住方先生口中提到的杨敏志,记者早就认识,酷爱收藏的他,也曾为本报提供过多张遵义珍贵的老照片。在得知我们获得这三张老照片后,今年77岁的杨老,作为维他丽相馆的“后人”,通过照片为我们讲述了这些故事。“维他丽相馆解放前的原址在石门坎(现新华路重百门口),解放后因丁字口改造,就搬到了毛主席住居路口,就是现在的天桥处,挨着美工社,与顺天宝和宝丰银行相邻。”打小在维他丽相馆“跑腿”,杨老对那一片自然熟悉不过,他掏出眼镜戴上后看到照片中的维他丽、顺天宝、宝丰连连点头,“对,就是这个样,照片没错,只是以前曾三的顺天宝有五层高,解放后才拆了两层。”杨老口中的曾三就是曾仲孚,顺天宝一楼开的是金号,二楼以上自住。据杨老回忆,顺天宝旁边不仅有宝丰银行,还有诚信大酒店、中美大药房等,但都建于它们之后,这块地方很繁华,当年可以说是富人消费的地方。“进顺天宝买首饰的都是阔太太们,一个小物件儿都够普通老百姓吃几个月了。我最多就是跑到里面逛一圈,一会儿就会被撵出来。”杨老笑说。维他丽不光照相还能跳舞维他丽相馆原名叫“我容”,老板杨季方是四川江津人(现为重庆)。当时,来遵开相馆的多是“江津帮”。因抗战时期来遵的人很多,团体照、结婚照、证件照等让相馆生意很红火。“那会儿的相馆约莫有30多个,照一张相片大概十块钱左右,现在看来不算什么,但在那个年代可是太贵了。”杨老的哥哥杨敏政解放后成了维他丽相馆的“主人”,照相技术很高,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六军需要会照相的战地记者,曾来人动员过他,因是家中长子,杨敏政唯有放弃,而他的师哥田建之答应下来,最后成了新华社驻贵州记者。相馆为何易名?原来其中还有故事。杨老告诉记者,抗战胜利后,美国大兵经常来维他丽跳舞,当时馆内的高级技术师傅黄泽沛会外语,为表纪念,将“抗战胜利”一词音译成“维他丽”。“您提到美国大兵经常到维他丽跳舞?维他丽不是相馆吗,怎么成了舞厅?”记者有些纳闷,杨老解释,维他丽相馆一楼是照相的地方,二楼是洗胶卷的暗房,三楼真的是个舞厅。而且来维他丽跳舞的都不是一般人,有西迁来遵义的陆军学校高层、浙大教授、遵义名流等。解放后丁字口日新月异丁字口从清代以来就是原遵义的城市经济中心,其变迁见证了历史发展的进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丁字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国年间,丁字口一带除了有顺天宝金号、宝丰银行、维他丽相馆等较高建筑,临湘江河边还有一排商铺,是遵义最繁华的地方,那时候的人说“上街耍”就是去逛丁字口。解放后,遵义百货大楼和遵义饭店在丁字口建成,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遵义的代表性建筑,在那个年代去丁字口逛百货大楼和住遵义大饭店,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1958年,遵义第一次在街上修了水泥路面,总长约一公里,从新华桥到丁字口再到遵义文工团(位于现中山路老国贸),遵义的娱乐、书店、银行、餐饮、百货、纺织、五金等大楼都集中在这个范围,但那时候因经济技术的落后,新建高楼虽采用水泥抹面,但内部是砖木结构。改革开放后,曾经的旧建筑已经落后于时代。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那些曾辉煌一时的建筑先后被拆除,在原址上旧貌换新颜,如在遵义饭店旧址上新建的东方大厦,在原百货公司旧址上崛起的新百货大楼等建筑,都是20层左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遵义历史上的老建筑与如今的“大块头”们相比,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但是这三张老照片,为我们留下的珍贵记忆,更是一个时代兴盛的缩影。(遵义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