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2fX0 society.huanqiu.comarticle中华360行雕塑博物馆:再现古老行当 感受传世之美(图)/e3pmh19vt/e3prv5gfn湖北日报网记者连明明 摄影记者 刘建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俚语妇孺皆知,但能讲明白具体行当的寥寥无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传统行当逐渐从人们视线中消失。在武汉昙华林101号,恰好有这样一家博物馆,它陈列着“中华三百六十行”大型群雕,生动复原了清末民初各行各业呈现的市井众象,让人忍不住一睹为快。馆藏宝贝:360座雕塑1080个人物 重现民国热门行当中华三百六十行雕塑博物馆藏身于昙华林老街的一幢3层小楼,一楼是雕塑的主创团队三汉雕塑工作室,二、三楼则专门用来展览。20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密密麻麻的小人儿形态各异,各忙各的活计,如同一个大集市。半跪在年猪身上的杀猪匠、赶着大水牛辛勤耕地的农民、铁匠铺里抡锤挥汗如雨的打铁匠、画坊中为贵妇人端笔描像的画师……每一个场景都活灵活现,引人驻足。创作人李三汉向记者介绍,“群雕作品由360座雕塑组成,充分代表了清末民初时期各个行当和最典型的生产场景,光人物就有1080个。”记者发现,每座雕塑小样大概三十厘米高,多用两三个人物表现一个行当,玻璃钢材质制成。360座雕塑囊括了农牧渔猎行、匠作行、小吃行、摊贩行、文化娱乐行等17个大类,人物服饰及场景道具呈现了一百多年前清末民初的社会图景,扎在雕塑堆里就像穿越了一样。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1080个人物形象竟然没“撞脸”。李三汉告诉记者:“在雕塑创作前,我们会深入乡村田畈,去观察喂鸭的农妇,水田里赶牛耕地的老伯等,用相机拍回来仔细观察揣摩,这样创作出来的人物既不雷同又很写实。”建馆花絮:雕塑大师爱上360行 游客“逼”出一座馆“360行”群雕是李三汉携40多人的雕刻团队创作完成,63岁的李三汉是黄陂人,现任湖北省美术院院长助理、湖北省城雕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其作品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大奖。头戴黑帽,身着牛仔裤,一身灰色的行头外加一撮浓密的胡子,李三汉在人群里丝毫不显眼。只要在工作室,他几乎一整天都闲不住。单手夹烟,踱着碎步子不停地围着学生们的雕塑打转儿,另一只手时而在泥塑身上比划指点,这也成了他的招牌动作。2010年,李三汉团队接下了安徽太湖县“中华360行上下五千年”大型雕塑项目,正式与“360行”结缘。为了完美展现传统行当的文化魅力,年过半百的李三汉大量查阅和学习文史资料,一头扎进了“360行”的奇妙世界,这条路一走就是七年。创作初期,工作室尝试将雕塑小样展出,供游客免费观赏,没想到这些小人儿出奇的受欢迎,来访的游客络绎不绝,这让李三汉团队既欢喜又头疼。展览和雕刻如何兼顾?来参观的游客们倒是给出了好点子。雕塑这么受欢迎,干脆直接建个专门的博物馆啊,名字就叫“360行”!2014年,“中华360行”雕塑博物馆在昙华林艺术村扎下了根。创作故事:4年打磨力求写实 稿纸耗费四五万张打铁匠手中的铁锤如何才能刻画出上下挥舞的动感?铁锤是砸在砧板上好还是定格在半空更好……李三汉和学生们经常就类似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模拟。铁锤抡起至头顶后侧的半空中,蓄势欲发,雕塑整体画面的张力也达到极致。李三汉立马拍板,“就照这个改!”农牧渔猎行的磨砻也一度让参观的游客感到疑惑:雕塑中的磨砻竟是竹制的,印象中磨砻应该是石头做的才对啊。“当时的磨砻确实是石头做的,但在外面编一层竹条,是为了将谷壳与米分离的同时不会把米压碎。”“中华360行”雕塑的主创之一杨波解释道,“雕塑的细节不能靠想象,经过实地走访和考察才能真正还原它的历史形态。”杨波向记者透露,工作室专门制作了当时年代的衣服,找人穿上玩“cosplay”,拍摄衣服的褶角和纹理,打印出来作参考。“整个雕塑项目创作期间仅用于资料打印的彩喷纸就用了四五万张,打印机用坏了好几台。”2014年,李三汉雕塑团队历时四年终于将360组雕塑小样全部完成。如今,铜铸版“360行”部分雕塑已在安徽太湖落地。作品展出后广受赞誉,被称为“了解清末民初时期民俗文化的惊世组雕”。展馆动态:唐·三十六行即将推出 “360行”成文化标签“三百六十行”最初可不这么叫。自唐代开始,有三十六行的记载;后来,三十六行延伸出民间常用的七十二行或三百六十行的说法。博物馆目前展出的是清末民初时期的三百六十行,现在李三汉又透露了一个好消息:唐代版“三十六行”已经在创作中,预计年内就可以制作完成。唐版“三十六行”古风厚重,男子束发着袍衫,女子则以裙装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唐代享誉中外的陶瓷行、印刷行、茶行、中药行等古老行当将在这组雕塑中一一呈现,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一览无遗。除了拓展这一主题的雕塑作品,3D虚拟博物馆、动画、学生读物等系列文化产品也在同步研发中。今年3月份,2017俄罗斯“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活动还向“中华360行”博物馆发出了邀请,“360行”正成为一种文化标签,带着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1493207800000责编:千帆湖北日报网149320780000011[]{"email":"qianfan@huanqiu.com","name":"千帆"}
湖北日报网记者连明明 摄影记者 刘建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俚语妇孺皆知,但能讲明白具体行当的寥寥无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传统行当逐渐从人们视线中消失。在武汉昙华林101号,恰好有这样一家博物馆,它陈列着“中华三百六十行”大型群雕,生动复原了清末民初各行各业呈现的市井众象,让人忍不住一睹为快。馆藏宝贝:360座雕塑1080个人物 重现民国热门行当中华三百六十行雕塑博物馆藏身于昙华林老街的一幢3层小楼,一楼是雕塑的主创团队三汉雕塑工作室,二、三楼则专门用来展览。20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密密麻麻的小人儿形态各异,各忙各的活计,如同一个大集市。半跪在年猪身上的杀猪匠、赶着大水牛辛勤耕地的农民、铁匠铺里抡锤挥汗如雨的打铁匠、画坊中为贵妇人端笔描像的画师……每一个场景都活灵活现,引人驻足。创作人李三汉向记者介绍,“群雕作品由360座雕塑组成,充分代表了清末民初时期各个行当和最典型的生产场景,光人物就有1080个。”记者发现,每座雕塑小样大概三十厘米高,多用两三个人物表现一个行当,玻璃钢材质制成。360座雕塑囊括了农牧渔猎行、匠作行、小吃行、摊贩行、文化娱乐行等17个大类,人物服饰及场景道具呈现了一百多年前清末民初的社会图景,扎在雕塑堆里就像穿越了一样。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1080个人物形象竟然没“撞脸”。李三汉告诉记者:“在雕塑创作前,我们会深入乡村田畈,去观察喂鸭的农妇,水田里赶牛耕地的老伯等,用相机拍回来仔细观察揣摩,这样创作出来的人物既不雷同又很写实。”建馆花絮:雕塑大师爱上360行 游客“逼”出一座馆“360行”群雕是李三汉携40多人的雕刻团队创作完成,63岁的李三汉是黄陂人,现任湖北省美术院院长助理、湖北省城雕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其作品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大奖。头戴黑帽,身着牛仔裤,一身灰色的行头外加一撮浓密的胡子,李三汉在人群里丝毫不显眼。只要在工作室,他几乎一整天都闲不住。单手夹烟,踱着碎步子不停地围着学生们的雕塑打转儿,另一只手时而在泥塑身上比划指点,这也成了他的招牌动作。2010年,李三汉团队接下了安徽太湖县“中华360行上下五千年”大型雕塑项目,正式与“360行”结缘。为了完美展现传统行当的文化魅力,年过半百的李三汉大量查阅和学习文史资料,一头扎进了“360行”的奇妙世界,这条路一走就是七年。创作初期,工作室尝试将雕塑小样展出,供游客免费观赏,没想到这些小人儿出奇的受欢迎,来访的游客络绎不绝,这让李三汉团队既欢喜又头疼。展览和雕刻如何兼顾?来参观的游客们倒是给出了好点子。雕塑这么受欢迎,干脆直接建个专门的博物馆啊,名字就叫“360行”!2014年,“中华360行”雕塑博物馆在昙华林艺术村扎下了根。创作故事:4年打磨力求写实 稿纸耗费四五万张打铁匠手中的铁锤如何才能刻画出上下挥舞的动感?铁锤是砸在砧板上好还是定格在半空更好……李三汉和学生们经常就类似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模拟。铁锤抡起至头顶后侧的半空中,蓄势欲发,雕塑整体画面的张力也达到极致。李三汉立马拍板,“就照这个改!”农牧渔猎行的磨砻也一度让参观的游客感到疑惑:雕塑中的磨砻竟是竹制的,印象中磨砻应该是石头做的才对啊。“当时的磨砻确实是石头做的,但在外面编一层竹条,是为了将谷壳与米分离的同时不会把米压碎。”“中华360行”雕塑的主创之一杨波解释道,“雕塑的细节不能靠想象,经过实地走访和考察才能真正还原它的历史形态。”杨波向记者透露,工作室专门制作了当时年代的衣服,找人穿上玩“cosplay”,拍摄衣服的褶角和纹理,打印出来作参考。“整个雕塑项目创作期间仅用于资料打印的彩喷纸就用了四五万张,打印机用坏了好几台。”2014年,李三汉雕塑团队历时四年终于将360组雕塑小样全部完成。如今,铜铸版“360行”部分雕塑已在安徽太湖落地。作品展出后广受赞誉,被称为“了解清末民初时期民俗文化的惊世组雕”。展馆动态:唐·三十六行即将推出 “360行”成文化标签“三百六十行”最初可不这么叫。自唐代开始,有三十六行的记载;后来,三十六行延伸出民间常用的七十二行或三百六十行的说法。博物馆目前展出的是清末民初时期的三百六十行,现在李三汉又透露了一个好消息:唐代版“三十六行”已经在创作中,预计年内就可以制作完成。唐版“三十六行”古风厚重,男子束发着袍衫,女子则以裙装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唐代享誉中外的陶瓷行、印刷行、茶行、中药行等古老行当将在这组雕塑中一一呈现,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一览无遗。除了拓展这一主题的雕塑作品,3D虚拟博物馆、动画、学生读物等系列文化产品也在同步研发中。今年3月份,2017俄罗斯“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活动还向“中华360行”博物馆发出了邀请,“360行”正成为一种文化标签,带着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