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X5k5作者:刘成society.huanqiu.comarticle【重走长征路】青山巍巍埋忠骨 湘江不忘红军情/e3pmh19vt/e3prv5gfn广西兴安县界首镇渡口边的“三官堂”,当年红军抢渡湘江时曾经把这里作为临时指挥所,又被称为“红军堂”。本报记者刘成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摘自《长征组歌·突破封锁线》奔腾在广西东北部的湘江,宛如一条绿色的绸带,与群山相伴,流入湖南。82年前,湘江却成了阻挡红军西去的屏障,一场惊天动地的生死决战,发生湘江之畔。7月下旬,记者随“沿线省级党报联盟——重走长征路”采访团来到广西兴安县、灌阳县,了解红军当年血战湘江的历史。青山巍巍,难忘红军长征路,湘水潇潇,处处皆有红军情。八十余载时光荏苒,当年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去,但红军留下的印迹却镌刻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不曾磨灭。血战湘江,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著名作家魏巍在《地球上的红飘带》一书中写道:“湘江,是一条宽阔的碧绿的江水,今天却成了血的河流。一九三四年十一月的最后几天,从江西苏维埃区域过来的中央红军,在桂林以北的湘江边被阻止住了。在此以前,他们已经冲破了三道封锁线,转战了两千三百余里。不消说崇山峻岭间的崎岖道路,林莽荆榛,早已将他们的草鞋磨穿,军衣挂得破破烂烂;而连续的转战奔波,敌军的穷追不舍,难免使具有钢铁意志的人也感到疲惫……”正是在广西全州、兴安、灌阳的湘江一线,国民党军队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摆开30万大军,妄图将中央红军消灭于此,一场悲壮的决战拉开了帷幕。1934年11月下旬,红军将士经过浴血奋战,终于突破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红军也付出了折损过半的惨重代价,渡过湘江后,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湘江战役是在敌我力量悬殊,“左倾”领导人在战略上和战术上的错误造成红军全盘被动的情况下进行的,但英勇红军还是突破了湘江,打通了生命线,保存了革命力量。7月25日,记者一行来到位于广西兴安县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碑园坐落在离县城不远的一个叫狮子山的地方。走进碑园,迎面就能看到一组气势恢宏悲壮的大型雕塑,这组群雕由巨大的头像和大型浮雕构成,艺术地再现了红军烈士的高大形象和中央红军经过广西、突破湘江的历史画面。群雕之后,陡峭的石阶直通山顶,拾阶而上,抬头就能看见一座雄伟的纪念碑挺立山巅,纪念碑主体由三支直插蓝天的步枪造型构成,体现出毛泽东同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重要思想。站在山顶远眺,一条大路蜿蜒而去,村镇掩映在苍翠的群山之中,安静而美好。碑园之中的湘江战役纪念馆造型酷似一个八角帽,里面存放了许多有关湘江战役的文物和图片,走进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样几个大字“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这是当年中革军委发给全军电报中的一句话,一方面说明在强敌环伺,重兵围堵的情况下,红军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红军指战员破釜沉舟,与敌决战的英勇精神。随着纪念馆馆长的娓娓道来,将我们带回到了82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英勇的新圩、脚山铺、光华铺阻击战,惨烈的界首渡江,悲壮的后卫阻击……馆长说,碑园内的石碑上刻有两万多名红军烈士的姓名,他们为突破湘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面对碑园中庄重的雕塑,面对刻在石碑上的烈士姓名,令人不禁沉思:是什么支撑着红军面对强敌英勇奋战,甚至牺牲宝贵的生命也毫不退缩?离开碑园,采访结束时,我们心中的答案也逐渐清晰,正是坚定的信念,让82年前的红军闯过了湘江封锁线——“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失败者”!这是红军在逆境中的呐喊,也是革命者对敌人的宣言。英勇阻击,为红军打通生命线湘江战役最主要的战斗,当数新圩、脚山铺、光华铺阻击战,红军将士在这几个地方同敌人展开血战,确保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渡过湘江,不少指战员倒在了阻击战的阵地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7月26日,记者一行来到广西灌阳县新圩镇一个名叫枫树脚的地方,这里就是新圩阻击战的主战场。新圩阻击战是血战湘江打响的第一个阻击战,这里两山巍巍,公路从山脚下穿过,地势十分险峻。灌阳县党史研究室负责人李彩如指着公路两侧的高山告诉记者:“这两座山峰一个叫平头岭,一个叫尖背岭,当年红军就是在这样的山顶上设伏,与公路上赶来的桂军展开激战。”参加新圩阻击战的是红三军团五师的两个团和一个炮兵营,兵力仅是敌人的四分之一,他们与敌激战两昼夜,付出伤亡2000余人的代价,完成了阻击任务。后红六师18团接防后与敌展开激战,在敌人的围攻下,红18团官兵除小部流散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如今,枫树脚正规划建设一个规模不小的纪念馆,记者采访时,这座纪念馆正在加紧施工。82年过去了,当年失散于此的红军战士都已去世,但红军的故事流传了下来,红色的基因传承了下来。李彩如告诉记者,现在当地还流传着村民三代保存红旗的故事,百姓冒险救助失散红军的故事就更多了。离枫树脚不远,有一个叫杨柳井的村庄,当年,红五师的指挥部就设在这里,如今,县上将在此规划建设一个红色旅游新村,一方面让人们永远铭记那段难忘的历史,一方面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起新圩阻击战,不能不说到一个叫酒海井的地方,这个“井”天然形成,下有暗河相通,深不见底。新圩阻击战时,由于战斗形势紧迫,来不及将设在新圩下立湾临时救护所的100多位重伤员转移,他们被敌人残忍地丢入酒海井里,全部壮烈牺牲。记者来到这里时,青山旁石碑矗立,酒海井已被石栏围了起来,成为人们凭吊先烈的地方,当地同志告诉我们,这里已成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同新圩阻击战一样,在广西兴安县界首镇打响的光华铺阻击战一样十分惨烈。为掩护中央纵队顺利过湘江,红三军团四师在此设立阻击战场,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短短三天,上千名指战员倒在了阵地上,用鲜血和生命确保了中央纵队顺利过江。在界首镇322线国道旁,镌刻在石碑上的“光华铺阻击战旧址”几个大字十分醒目。这里背靠青山,面对湘江,红军墓旁苍松挺立,墓前摆放着鲜花。当地同志告诉我们,随着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日临近,来此凭吊的人逐渐多了起来。界首镇城东村的刘发育老人是光华铺阻击战的见证者之一,老人今年90多岁了,但精神矍铄,提起当年往事仍历历在目。得知我们此次是重走长征路,老人十分高兴。当年,刘发育只是一个孩子,他记得战斗打响前,村里面的人都到山中岩洞中躲避了起来,半夜里可以看到子弹在空中飞来飞去。战斗打了三四天,刘发育回到了村里,亲眼看到许多红军战士牺牲在这里,有的战士牺牲后仍端着枪保持着瞄准前方的姿势。后来村里人将这些红军战士的遗体掩埋了。刘发育本人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被国民党抓过壮丁,后来逃了出来。如今,安享晚年的刘发育深有感触:“是红军创造了今天的新生活。”离开光华铺阻击战旧址,我们来到了地处湘桂要道的界首镇,湘江边上有一座原来当地老百姓用来供奉天官、地官和水官的庙堂,叫“三官堂”,这个砖木结构的小楼临江而立,当年红军抢渡湘江时曾经把这里作为临时指挥所,中央纵队就是在此地渡过了湘江。为了纪念当年的这段历史,三官堂又被当地人称为红军堂。站在湘江岸边,碧绿的江水波澜不兴,静静流淌,对岸绿树连天,莽莽苍苍,流水从石桥穿过,渔人在岸边劳作……一派平静安详的画面。很难想象,就是这条景色如画的江水,阻挡了红军前进的步伐。当年,正是在这里,敌机在渡口上轮番轰炸、扫射,红军付出了重大牺牲,无数先烈在此倒下,血染湘江。当地民谚称“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行走在界首镇古街之上,由于正是中午炎热时分,街道上并没有多少行人,十分安静。掬一捧路边的井水,清爽宜人,暑热为之一消。眼前平静的场景和脑海中当年红军英勇阻击、奋力前行的画面交织在一起,恍如隔世,让人感慨万千。“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82年过去了,历史不会忘记那些长眠于此的烈士,是他们换来了今日的美好与繁荣。时光荏苒,桂北大地换新颜来到广西,来到桂北,给人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山大、山高、山绿。桂北的山都是站着的,独峰兀立,山水相连。可以想见当年红军在此行军作战首先要战胜的就是座座高山。如今,桂北山区的交通面貌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记者参加重走长征路采访团,要到广西兴安县集合,上网一查,从桂林市到兴安县的列车有十几趟,还通高铁。后来才知道,兴安县就处在桂林旅游圈内,灵渠位于县城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来到兴安县已是晚上,但县城内处处灯火辉煌,县城的规模很大,高楼林立,马路宽阔,不像一个“县”,倒像一个“市”。良好的交通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已经让兴安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临近兴安县的灌阳县,以盛产雪梨和黑李而闻名。记者从兴安县赶到灌阳县,一路青山相伴,绿水相随,真是“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灌阳县也充分发挥青山绿水的优势,把生态立县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灌阳县已获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等多块“国字”招牌,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群众走上了富裕路。1471323585000责编:千帆甘肃日报147132358500011[]{"email":"qianfan@huanqiu.com","name":"千帆"}
广西兴安县界首镇渡口边的“三官堂”,当年红军抢渡湘江时曾经把这里作为临时指挥所,又被称为“红军堂”。本报记者刘成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摘自《长征组歌·突破封锁线》奔腾在广西东北部的湘江,宛如一条绿色的绸带,与群山相伴,流入湖南。82年前,湘江却成了阻挡红军西去的屏障,一场惊天动地的生死决战,发生湘江之畔。7月下旬,记者随“沿线省级党报联盟——重走长征路”采访团来到广西兴安县、灌阳县,了解红军当年血战湘江的历史。青山巍巍,难忘红军长征路,湘水潇潇,处处皆有红军情。八十余载时光荏苒,当年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去,但红军留下的印迹却镌刻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不曾磨灭。血战湘江,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著名作家魏巍在《地球上的红飘带》一书中写道:“湘江,是一条宽阔的碧绿的江水,今天却成了血的河流。一九三四年十一月的最后几天,从江西苏维埃区域过来的中央红军,在桂林以北的湘江边被阻止住了。在此以前,他们已经冲破了三道封锁线,转战了两千三百余里。不消说崇山峻岭间的崎岖道路,林莽荆榛,早已将他们的草鞋磨穿,军衣挂得破破烂烂;而连续的转战奔波,敌军的穷追不舍,难免使具有钢铁意志的人也感到疲惫……”正是在广西全州、兴安、灌阳的湘江一线,国民党军队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摆开30万大军,妄图将中央红军消灭于此,一场悲壮的决战拉开了帷幕。1934年11月下旬,红军将士经过浴血奋战,终于突破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红军也付出了折损过半的惨重代价,渡过湘江后,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湘江战役是在敌我力量悬殊,“左倾”领导人在战略上和战术上的错误造成红军全盘被动的情况下进行的,但英勇红军还是突破了湘江,打通了生命线,保存了革命力量。7月25日,记者一行来到位于广西兴安县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碑园坐落在离县城不远的一个叫狮子山的地方。走进碑园,迎面就能看到一组气势恢宏悲壮的大型雕塑,这组群雕由巨大的头像和大型浮雕构成,艺术地再现了红军烈士的高大形象和中央红军经过广西、突破湘江的历史画面。群雕之后,陡峭的石阶直通山顶,拾阶而上,抬头就能看见一座雄伟的纪念碑挺立山巅,纪念碑主体由三支直插蓝天的步枪造型构成,体现出毛泽东同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重要思想。站在山顶远眺,一条大路蜿蜒而去,村镇掩映在苍翠的群山之中,安静而美好。碑园之中的湘江战役纪念馆造型酷似一个八角帽,里面存放了许多有关湘江战役的文物和图片,走进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样几个大字“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这是当年中革军委发给全军电报中的一句话,一方面说明在强敌环伺,重兵围堵的情况下,红军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红军指战员破釜沉舟,与敌决战的英勇精神。随着纪念馆馆长的娓娓道来,将我们带回到了82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英勇的新圩、脚山铺、光华铺阻击战,惨烈的界首渡江,悲壮的后卫阻击……馆长说,碑园内的石碑上刻有两万多名红军烈士的姓名,他们为突破湘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面对碑园中庄重的雕塑,面对刻在石碑上的烈士姓名,令人不禁沉思:是什么支撑着红军面对强敌英勇奋战,甚至牺牲宝贵的生命也毫不退缩?离开碑园,采访结束时,我们心中的答案也逐渐清晰,正是坚定的信念,让82年前的红军闯过了湘江封锁线——“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失败者”!这是红军在逆境中的呐喊,也是革命者对敌人的宣言。英勇阻击,为红军打通生命线湘江战役最主要的战斗,当数新圩、脚山铺、光华铺阻击战,红军将士在这几个地方同敌人展开血战,确保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渡过湘江,不少指战员倒在了阻击战的阵地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7月26日,记者一行来到广西灌阳县新圩镇一个名叫枫树脚的地方,这里就是新圩阻击战的主战场。新圩阻击战是血战湘江打响的第一个阻击战,这里两山巍巍,公路从山脚下穿过,地势十分险峻。灌阳县党史研究室负责人李彩如指着公路两侧的高山告诉记者:“这两座山峰一个叫平头岭,一个叫尖背岭,当年红军就是在这样的山顶上设伏,与公路上赶来的桂军展开激战。”参加新圩阻击战的是红三军团五师的两个团和一个炮兵营,兵力仅是敌人的四分之一,他们与敌激战两昼夜,付出伤亡2000余人的代价,完成了阻击任务。后红六师18团接防后与敌展开激战,在敌人的围攻下,红18团官兵除小部流散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如今,枫树脚正规划建设一个规模不小的纪念馆,记者采访时,这座纪念馆正在加紧施工。82年过去了,当年失散于此的红军战士都已去世,但红军的故事流传了下来,红色的基因传承了下来。李彩如告诉记者,现在当地还流传着村民三代保存红旗的故事,百姓冒险救助失散红军的故事就更多了。离枫树脚不远,有一个叫杨柳井的村庄,当年,红五师的指挥部就设在这里,如今,县上将在此规划建设一个红色旅游新村,一方面让人们永远铭记那段难忘的历史,一方面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起新圩阻击战,不能不说到一个叫酒海井的地方,这个“井”天然形成,下有暗河相通,深不见底。新圩阻击战时,由于战斗形势紧迫,来不及将设在新圩下立湾临时救护所的100多位重伤员转移,他们被敌人残忍地丢入酒海井里,全部壮烈牺牲。记者来到这里时,青山旁石碑矗立,酒海井已被石栏围了起来,成为人们凭吊先烈的地方,当地同志告诉我们,这里已成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同新圩阻击战一样,在广西兴安县界首镇打响的光华铺阻击战一样十分惨烈。为掩护中央纵队顺利过湘江,红三军团四师在此设立阻击战场,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短短三天,上千名指战员倒在了阵地上,用鲜血和生命确保了中央纵队顺利过江。在界首镇322线国道旁,镌刻在石碑上的“光华铺阻击战旧址”几个大字十分醒目。这里背靠青山,面对湘江,红军墓旁苍松挺立,墓前摆放着鲜花。当地同志告诉我们,随着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日临近,来此凭吊的人逐渐多了起来。界首镇城东村的刘发育老人是光华铺阻击战的见证者之一,老人今年90多岁了,但精神矍铄,提起当年往事仍历历在目。得知我们此次是重走长征路,老人十分高兴。当年,刘发育只是一个孩子,他记得战斗打响前,村里面的人都到山中岩洞中躲避了起来,半夜里可以看到子弹在空中飞来飞去。战斗打了三四天,刘发育回到了村里,亲眼看到许多红军战士牺牲在这里,有的战士牺牲后仍端着枪保持着瞄准前方的姿势。后来村里人将这些红军战士的遗体掩埋了。刘发育本人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被国民党抓过壮丁,后来逃了出来。如今,安享晚年的刘发育深有感触:“是红军创造了今天的新生活。”离开光华铺阻击战旧址,我们来到了地处湘桂要道的界首镇,湘江边上有一座原来当地老百姓用来供奉天官、地官和水官的庙堂,叫“三官堂”,这个砖木结构的小楼临江而立,当年红军抢渡湘江时曾经把这里作为临时指挥所,中央纵队就是在此地渡过了湘江。为了纪念当年的这段历史,三官堂又被当地人称为红军堂。站在湘江岸边,碧绿的江水波澜不兴,静静流淌,对岸绿树连天,莽莽苍苍,流水从石桥穿过,渔人在岸边劳作……一派平静安详的画面。很难想象,就是这条景色如画的江水,阻挡了红军前进的步伐。当年,正是在这里,敌机在渡口上轮番轰炸、扫射,红军付出了重大牺牲,无数先烈在此倒下,血染湘江。当地民谚称“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行走在界首镇古街之上,由于正是中午炎热时分,街道上并没有多少行人,十分安静。掬一捧路边的井水,清爽宜人,暑热为之一消。眼前平静的场景和脑海中当年红军英勇阻击、奋力前行的画面交织在一起,恍如隔世,让人感慨万千。“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82年过去了,历史不会忘记那些长眠于此的烈士,是他们换来了今日的美好与繁荣。时光荏苒,桂北大地换新颜来到广西,来到桂北,给人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山大、山高、山绿。桂北的山都是站着的,独峰兀立,山水相连。可以想见当年红军在此行军作战首先要战胜的就是座座高山。如今,桂北山区的交通面貌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记者参加重走长征路采访团,要到广西兴安县集合,上网一查,从桂林市到兴安县的列车有十几趟,还通高铁。后来才知道,兴安县就处在桂林旅游圈内,灵渠位于县城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来到兴安县已是晚上,但县城内处处灯火辉煌,县城的规模很大,高楼林立,马路宽阔,不像一个“县”,倒像一个“市”。良好的交通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已经让兴安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临近兴安县的灌阳县,以盛产雪梨和黑李而闻名。记者从兴安县赶到灌阳县,一路青山相伴,绿水相随,真是“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灌阳县也充分发挥青山绿水的优势,把生态立县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灌阳县已获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等多块“国字”招牌,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群众走上了富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