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I5bb society.huanqiu.comarticle秦腔城墙根开吼 看陕西秦腔自乐班的喜与忧/e3pmh19vt/e3prv5gfn农历羊年初四,西安城墙建国门外,秦腔自乐班的铿锵旋律再次回响在城墙根下。宅在家里的票友们纷纷按捺不住,相约来到平日唱戏的地方。秦腔形成于秦,历史悠久,是黄土高原上的老陕们最忠实的表达方式。李小峰的《花亭相会》、李爱琴的《周仁回府》、马友仙的《窦娥冤》等等,这些名角们所演唱的经典桥段至今仍回荡在老陕们的心中。“原来端履门十字有五一剧场,骡马市有尚友社和三意社,西一路那还有易俗社,那时候村里人、城里人都爱听戏,每年春节都有不少班子搭台表演,现场人山人海。”牙已掉光的票友师蔚起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津津乐道地回忆。类似师蔚起这样的陕西戏迷,不在少数。面对城市化脚步不断加速的现实,秦腔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年味儿中不再有秦腔的身影。渭南市澄县刘家洼乡,冬日暖阳里,52岁的郭小宝翻晒唱黑头的戏服,期盼着能跟随戏班下乡。他说,村子富不富,就比戏台阔不阔,戏台是一个村子的脸面。不管雨水如何,收成怎样,过年时总要唱大戏,一家几口,夫妻同台,父子同台,公公儿媳同台。戏是老戏,调是老调,从正月初三四开始,一直唱到正月十五六。当地有句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老百姓对秦腔百看不厌、百演不厌的情形:“断桥千年桥不断,永不了结铡美案;世世代代游西湖,长生不老王宝钏。”家住眉县的西大教授陈国诚对记者说,“农村现在除了红白喜事,过年期间很少能听到秦腔,不像过去,春节除了舞狮打鼓,最让人激动的就是听秦腔,唱秦腔的角儿就是农村的明星。”陕西民俗学会副会长孔正一认为,秦腔从下里巴人的群众艺术变成了阳春白雪的殿堂艺术,原因不在于秦腔本身,而是时代变了,孕育秦腔的皇天后土变成了钢筋水泥的城市建筑。老戏迷侯宗涟十分怀念当年农村唱大戏的热闹场面:“秦腔就要在农村吼,尤其是过年的时候。一敲锣一打鼓,台子跟前围的水泄不通,好多小孩都偷偷跑到后台去看角儿。”他认为,近年秦腔自乐班虽然办的火热,但大多都是票友们自娱自乐,缺少农村那种群众基础和氛围,每逢过年的时候除了进剧院,很难在街头见到秦腔了。近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创作出《迟开的玫瑰》、《杜甫》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许多民间戏校坚持培养戏曲演员,以“十年磨一工”的恒心,教戏育人。西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卫平认为,在大学开展国学教育,让秦腔走入高校,可以更好地传承秦腔艺术。同时他也不无忧虑,已经与人民群众渐行渐远的秦腔艺术,能否在高校教育中改变命运仍是未知数。目前,西安市存在大大小小秦腔自乐班数十个,但作为当地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项民俗的日子已不复存在。78岁的沈莲巧是建国门外自乐班的老票友,12岁便会唱秦腔,“今年过年家里孩子们都忙着抢红包,没人愿意听我唱秦腔,更不可能有人学。”,面对无人继承的现实,沈莲巧有几分无奈。回西安过年的在法留学生赵恒表示,大年初二与老同学去KTV唱歌,吼了两段秦腔,朋友们的吃惊态度让他觉得有些尴尬。其实秦腔艺术是非常有意思的,并不比好莱坞电影逊色,只是大家没有深入了解而已。“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怒吼秦腔”。秦腔,大秦正声,这个流传千年的古老戏种,已如同胎记烙在了每个秦人的心间,飘荡在他们劳作时的汗水中,浸渍在他们被西北风吹过的皱纹间。在农村,老汉们蹲坐屋前,咥着燃面,听着秦腔,时不时还哼唱几句,似乎已成为这些人农闲时的“规定动作”,仿佛在关中这片空旷而实在的土地上勾勒出一幅鲜活的图画,秦腔则是这秦川大地画龙点睛的一笔“天籁”,久久回响,剪不断,抹不掉……“移风易俗,古调独弹”。说起秦腔,就不得不提到易俗社,在这个成百年老社的舞台上,讲述十年寒窗终成才的《双官诰》,演绎着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范紫东先生大作《三滴血》,再到当代作家贾平凹的《秦腔》。在这里,有太多的演员用自己的灵魂和生命,诠释着一个又一个悲欢离合、曲折动人的故事。他们唱尽了繁华若梦,念透了荣辱兴衰,将人间的大美留存心中,成为一个横亘在大时代间永恒的记忆。屈鹏,80后,帅小伙,易俗社优秀青年演员。1993年,13岁时为了秦腔梦从几百里外的潼关来到古都西安,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秦腔训练班开始了自己的戏曲生涯,谁知一坚持就是20几年。在这期间,他痛苦过、受伤过、徘徊过,但却依然坚持着、努力着、享受着,唯一的动力就是对秦腔的无限热爱。从潼关山脚下农村来到西安,百里之外,举目无亲,陪伴他的只有冰冷的练功房和“残忍”的拔筋,为了走出农村,舞勺之年的他一练就是两年,这两年间他有受伤、有想家、也有温暖。1995年,屈鹏通过努力考入了西安市艺术学校,从此走上了专业表演的道路。在这里上学的5年间,他每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专业课成绩也名列前茅。2000年6月,凭借优秀的专业技能被分入了西安易俗社。每天早上屈鹏要送女儿去单位对面的西一路小学,六点半就得起床,八点到单位开始半个小时的喊嗓子、练道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屈鹏对将要演出的剧目排练烂熟于心,细节、动作、表情……一个都不能少,而一练就是两三个小时,吃过午饭下午还得抽空排新戏。排戏练功最怕的就是受伤,几年前,曲鹏一次毽子翻挣断了脚筋,被迫回家养伤,可卧床的日子还不到百天,屈鹏心里就痒痒了,不顾家人的反对又回到了单位排戏。在后台,屈鹏与同事张腊梅对戏《走雪》,“唱念做打”间尽是曹福与曹玉莲俩人的主仆情,过独木桥时摇摇欲坠的演绎让人看后心惊胆战。入行时,屈鹏主攻小生,但进入青春期发育后屈鹏个头一下蹿到了一米八左右。指导老师说班里其他同学都没有他身材魁梧,所以就安排屈鹏改练须生、老生。演出前的化妆是秦腔演员的基本功,在梳妆镜前屈鹏开始擦粉、描眉、画眼线整个程序下来得花二三十分钟,桌上的化妆品有十余种。生角化妆一般用胭脂或土红在面颊上抹成圆球形的红坨坨,再勒水纱吊眉,其额一律勒成“人”字型。屈鹏称,有时化妆品使用不当会造成皮肤过敏,长时间带着胡须会将耳朵磨破。秦腔演员要求有扎实的基本功,要“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发音“归韵和辙”,要有“嘴上的功夫”。秦腔须生的唱腔不同于小生高亢、嘹亮的唱腔,往往给人一种醇厚和苍凉的感觉。演出前,屈鹏掀起门帘,准备登台。《三滴血》是秦腔的经典名段,讲述周人瑞一家的命运多喘,颠沛流离,但邪不压正,最终以大团圆的结局收场。屈鹏唱腔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实”,在《三滴血》中人瑞一声:“儿啊…”更是把悲壮、苍凉演绎到极致。能容纳200多人的易俗社小剧场,演出时都会座无虚席,开演前半个小时大部分观众都已落座,静静地等待好戏开演,中老年人是观众的主角。有时候演出回到家都已经是凌晨,妻女早已睡去。家住长安区的屈鹏现在每天乘地铁上下班,他说,“半年前地铁2号线通到家门口,以前上班坐车从长安路一路下来太堵了。”2006年经人介绍,屈鹏认识了妻子刘洋,刘洋的老家在东北,因为屈鹏的淳朴打动了刘洋,她选择留在了西安,俩人于当年领证结婚。2010年,刘洋做胆结石手术,屈鹏由于演出没陪在她身边,屈鹏称对妻子有着太多亏欠。女儿现在已上小学一年级了,去年,妻子又为他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如今是一个幸福美满的四口之家。而对于秦腔的发展,屈鹏认为秦腔人要大力发展属于自己的秦腔流派,才能让更多的人接受和喜欢上秦腔。他相信,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会有更多的人关注秦腔,我们喊了一辈子的大秦之声才能流传千古。1424745899000责编:千帆中国新闻网142474589900011[]{"email":"qianfan@huanqiu.com","name":"千帆"}
农历羊年初四,西安城墙建国门外,秦腔自乐班的铿锵旋律再次回响在城墙根下。宅在家里的票友们纷纷按捺不住,相约来到平日唱戏的地方。秦腔形成于秦,历史悠久,是黄土高原上的老陕们最忠实的表达方式。李小峰的《花亭相会》、李爱琴的《周仁回府》、马友仙的《窦娥冤》等等,这些名角们所演唱的经典桥段至今仍回荡在老陕们的心中。“原来端履门十字有五一剧场,骡马市有尚友社和三意社,西一路那还有易俗社,那时候村里人、城里人都爱听戏,每年春节都有不少班子搭台表演,现场人山人海。”牙已掉光的票友师蔚起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津津乐道地回忆。类似师蔚起这样的陕西戏迷,不在少数。面对城市化脚步不断加速的现实,秦腔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年味儿中不再有秦腔的身影。渭南市澄县刘家洼乡,冬日暖阳里,52岁的郭小宝翻晒唱黑头的戏服,期盼着能跟随戏班下乡。他说,村子富不富,就比戏台阔不阔,戏台是一个村子的脸面。不管雨水如何,收成怎样,过年时总要唱大戏,一家几口,夫妻同台,父子同台,公公儿媳同台。戏是老戏,调是老调,从正月初三四开始,一直唱到正月十五六。当地有句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老百姓对秦腔百看不厌、百演不厌的情形:“断桥千年桥不断,永不了结铡美案;世世代代游西湖,长生不老王宝钏。”家住眉县的西大教授陈国诚对记者说,“农村现在除了红白喜事,过年期间很少能听到秦腔,不像过去,春节除了舞狮打鼓,最让人激动的就是听秦腔,唱秦腔的角儿就是农村的明星。”陕西民俗学会副会长孔正一认为,秦腔从下里巴人的群众艺术变成了阳春白雪的殿堂艺术,原因不在于秦腔本身,而是时代变了,孕育秦腔的皇天后土变成了钢筋水泥的城市建筑。老戏迷侯宗涟十分怀念当年农村唱大戏的热闹场面:“秦腔就要在农村吼,尤其是过年的时候。一敲锣一打鼓,台子跟前围的水泄不通,好多小孩都偷偷跑到后台去看角儿。”他认为,近年秦腔自乐班虽然办的火热,但大多都是票友们自娱自乐,缺少农村那种群众基础和氛围,每逢过年的时候除了进剧院,很难在街头见到秦腔了。近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创作出《迟开的玫瑰》、《杜甫》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许多民间戏校坚持培养戏曲演员,以“十年磨一工”的恒心,教戏育人。西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卫平认为,在大学开展国学教育,让秦腔走入高校,可以更好地传承秦腔艺术。同时他也不无忧虑,已经与人民群众渐行渐远的秦腔艺术,能否在高校教育中改变命运仍是未知数。目前,西安市存在大大小小秦腔自乐班数十个,但作为当地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项民俗的日子已不复存在。78岁的沈莲巧是建国门外自乐班的老票友,12岁便会唱秦腔,“今年过年家里孩子们都忙着抢红包,没人愿意听我唱秦腔,更不可能有人学。”,面对无人继承的现实,沈莲巧有几分无奈。回西安过年的在法留学生赵恒表示,大年初二与老同学去KTV唱歌,吼了两段秦腔,朋友们的吃惊态度让他觉得有些尴尬。其实秦腔艺术是非常有意思的,并不比好莱坞电影逊色,只是大家没有深入了解而已。“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怒吼秦腔”。秦腔,大秦正声,这个流传千年的古老戏种,已如同胎记烙在了每个秦人的心间,飘荡在他们劳作时的汗水中,浸渍在他们被西北风吹过的皱纹间。在农村,老汉们蹲坐屋前,咥着燃面,听着秦腔,时不时还哼唱几句,似乎已成为这些人农闲时的“规定动作”,仿佛在关中这片空旷而实在的土地上勾勒出一幅鲜活的图画,秦腔则是这秦川大地画龙点睛的一笔“天籁”,久久回响,剪不断,抹不掉……“移风易俗,古调独弹”。说起秦腔,就不得不提到易俗社,在这个成百年老社的舞台上,讲述十年寒窗终成才的《双官诰》,演绎着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范紫东先生大作《三滴血》,再到当代作家贾平凹的《秦腔》。在这里,有太多的演员用自己的灵魂和生命,诠释着一个又一个悲欢离合、曲折动人的故事。他们唱尽了繁华若梦,念透了荣辱兴衰,将人间的大美留存心中,成为一个横亘在大时代间永恒的记忆。屈鹏,80后,帅小伙,易俗社优秀青年演员。1993年,13岁时为了秦腔梦从几百里外的潼关来到古都西安,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秦腔训练班开始了自己的戏曲生涯,谁知一坚持就是20几年。在这期间,他痛苦过、受伤过、徘徊过,但却依然坚持着、努力着、享受着,唯一的动力就是对秦腔的无限热爱。从潼关山脚下农村来到西安,百里之外,举目无亲,陪伴他的只有冰冷的练功房和“残忍”的拔筋,为了走出农村,舞勺之年的他一练就是两年,这两年间他有受伤、有想家、也有温暖。1995年,屈鹏通过努力考入了西安市艺术学校,从此走上了专业表演的道路。在这里上学的5年间,他每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专业课成绩也名列前茅。2000年6月,凭借优秀的专业技能被分入了西安易俗社。每天早上屈鹏要送女儿去单位对面的西一路小学,六点半就得起床,八点到单位开始半个小时的喊嗓子、练道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屈鹏对将要演出的剧目排练烂熟于心,细节、动作、表情……一个都不能少,而一练就是两三个小时,吃过午饭下午还得抽空排新戏。排戏练功最怕的就是受伤,几年前,曲鹏一次毽子翻挣断了脚筋,被迫回家养伤,可卧床的日子还不到百天,屈鹏心里就痒痒了,不顾家人的反对又回到了单位排戏。在后台,屈鹏与同事张腊梅对戏《走雪》,“唱念做打”间尽是曹福与曹玉莲俩人的主仆情,过独木桥时摇摇欲坠的演绎让人看后心惊胆战。入行时,屈鹏主攻小生,但进入青春期发育后屈鹏个头一下蹿到了一米八左右。指导老师说班里其他同学都没有他身材魁梧,所以就安排屈鹏改练须生、老生。演出前的化妆是秦腔演员的基本功,在梳妆镜前屈鹏开始擦粉、描眉、画眼线整个程序下来得花二三十分钟,桌上的化妆品有十余种。生角化妆一般用胭脂或土红在面颊上抹成圆球形的红坨坨,再勒水纱吊眉,其额一律勒成“人”字型。屈鹏称,有时化妆品使用不当会造成皮肤过敏,长时间带着胡须会将耳朵磨破。秦腔演员要求有扎实的基本功,要“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发音“归韵和辙”,要有“嘴上的功夫”。秦腔须生的唱腔不同于小生高亢、嘹亮的唱腔,往往给人一种醇厚和苍凉的感觉。演出前,屈鹏掀起门帘,准备登台。《三滴血》是秦腔的经典名段,讲述周人瑞一家的命运多喘,颠沛流离,但邪不压正,最终以大团圆的结局收场。屈鹏唱腔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实”,在《三滴血》中人瑞一声:“儿啊…”更是把悲壮、苍凉演绎到极致。能容纳200多人的易俗社小剧场,演出时都会座无虚席,开演前半个小时大部分观众都已落座,静静地等待好戏开演,中老年人是观众的主角。有时候演出回到家都已经是凌晨,妻女早已睡去。家住长安区的屈鹏现在每天乘地铁上下班,他说,“半年前地铁2号线通到家门口,以前上班坐车从长安路一路下来太堵了。”2006年经人介绍,屈鹏认识了妻子刘洋,刘洋的老家在东北,因为屈鹏的淳朴打动了刘洋,她选择留在了西安,俩人于当年领证结婚。2010年,刘洋做胆结石手术,屈鹏由于演出没陪在她身边,屈鹏称对妻子有着太多亏欠。女儿现在已上小学一年级了,去年,妻子又为他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如今是一个幸福美满的四口之家。而对于秦腔的发展,屈鹏认为秦腔人要大力发展属于自己的秦腔流派,才能让更多的人接受和喜欢上秦腔。他相信,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会有更多的人关注秦腔,我们喊了一辈子的大秦之声才能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