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I4J9作者:肖子琦society.huanqiu.comarticle他是剧作家也爱泡茶馆 隆学义人生的AB面/e3pmh19vt/e3prv5gfn华龙网2月23日23时讯(记者 肖子琦)作为一个编剧,他获得了中国全部的五个大奖。作为一个文人,他样样创作精通。作为一个重庆儿女,他为重庆文化建设鞠躬尽瘁。作为一个人,他将自己的爱好、专业、职业统一起来。他就是隆学义,原重庆市川剧院文学总监、国家一级编剧、重庆剧协副主席。今晨6时,隆老因病去世。记者今日赶赴殡仪馆,第一时间采访到了隆老的诸多亲朋挚友,为你还原隆老先生的AB面。A面 编剧“戏疯子”隆学义:每天工作到凌晨 做梦都在熬字句2009年,重庆市川剧院党委书记陈立平当时还在京剧团,排京剧《江竹筠》时认识了隆学义,“当时早就听说过他是著名剧作家,但没想到为人相当和善,性格特别好。”陈立平回忆说,自认识隆老以来,对他的最大印象就是创作太投入。去年重阳节,陈立平到隆学义家里做客,见到隆学义从书房出来后一脸倦容,神色特别疲惫。“当时他好像是在赶一个剧本,又不会用电脑,已经伏案书写很久了。”陈立平说,隆学义的保姆悄悄告诉他,隆老几乎每晚都要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半夜起来上厕所,隆老房里的灯都还亮着。”创作对于隆学义来说,是发自骨子里的热爱,老伴马光华说他“做梦都在熬字熬句炼意”,为了一个戏,他能够熬十几年,不断推翻重来,不断修改,不断琢磨,简直是个戏疯子。也许就是这样不断地透支身体,隆老才突然丢下了他心爱的创作与世长辞。恩师隆学义:总是泡在剧场 对栽培青年人特别上心隆学义原创的话剧《河街茶馆》从写到演出,经历了14年,这是一部重庆人自己的话剧,其中有很多重庆的元素,很多人物都是原滋原味的。一经演出,得了很多奖,成为了剧团的保留剧目。主演王弋不但得了两个国家大奖,还当了重庆市话剧团副团长。在王弋眼里,隆学义对她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恩师,“他很慈祥,一点也不摆谱,对栽培青年人特别上心。” 《河街茶馆》中王弋担纲主角老板娘幺姨妈,当初在排练剧目时,隆学义几乎每次排练都去剧场和他们泡在一起,反复看排练,反复思考怎样让戏更完善,“一般一部作品进入二度创作后,编剧都不会再费心思了,但隆老真的很认真,随时都想着如何进一步打磨。”同时,隆学义在看过王弋的表演后,也给予了很多鼓励,这让王弋增加了很大信心,“那时他告诉我,这个剧交给我演实在很合适,让我不要放弃,好好努力。”B面 生活老伴隆学义:懂得呵护女性 他是“哥哥”也是“老师”重庆市曲艺团的清音艺术家、隆学义老伴马光华在谈到隆老时,频繁提起的一个词是呵护。马光华是孤女出生,被养父母收留长大,在她心里,隆学义有着很多标签,但除了丈夫,更多的是“哥哥”和“老师”的身份。“在家我都喊他哥哥,他喊我妹妹。”马光华说,隆学义的很多剧本都以女性为主角,比如《金子》《鸣凤》等,他生活中是个特别细腻的人,很懂得呵护女性,“我们一起过马路,车往哪边来,他就站哪边,一定要挡在我前面。”隆学义的突然去世,等于带走了马光华生命里最重要的亲人。生活中的隆学义总是被人用“乐于助人”、“爱打抱不平”来形容。马光华说,隆学义一辈子里,的确做了些大大小小的好事,都是因为他“看不过去”。几年前,隆学义在咖啡馆偶然认识了一位农村姑娘,她的遭遇让隆学义深感同情,便开始免费教她摄影,拿钱帮她交租金、搞装修,开了一间摄影工作室。为了让这个小姑娘和她母亲有个住处,隆学义还说动马光华将一套老房子拿出来免费给她们居住,这个小姑娘也将隆学义和马光华认作了义父义母。“我文化程度不高,以前并不喜欢戏曲,但他告诉我川剧很有文学性。可以说我的文艺观、人生观甚至世界观都受他影响。”马光华说,90年代初,许多人都下海经商去赚钱了,那时家里清贫,她问隆学义,为什么不像别人一样去下海,非要抱着剧本写,但隆学义却不以为然,反驳道:“一个人的专注只能用在一个方面,每个人各有各的专注点,做好自己的这个世界才会更好。”茶客隆学义:他不分贫富贵贱 对最底层的人也很好他有着一箩筐的豪华头衔,但一个“茶客”身份,成为他越来越鲜活的标签。2月12日上午10时,静苑茶馆的老茶客李晓初接到了隆学义的电话。“你今天怎么没来?我给你带了报纸。”隆学义在电话那头关切地询问。这头李晓初笑呵呵地回着“家里有事,改天再碰头”,却没想到这个“改天”竟再也没来。而同样是2月12日上午10时,老茶客张良道在茶馆里碰到了隆学义。两个人点了沱茶,乐呵呵地拉了半小时家常,隆学义便说有事要走。“临走时他问我,得了白血病能不能治好,我说可以哟,听说可以换骨髓。”张良道说,隆学义点点头就离开了,而自己那时也没想到,他说的就是自己。泡茶馆对于隆学义来说,似乎是唯一的爱好。每周二四六,他都会去坐上一坐,和茶友们侃戏剧、聊家常。“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契诃夫、果戈里……这些人我以前从来都不晓得。”李晓初说,自从与隆学义相识,热爱俄罗斯文学的他经常和茶友们聊艺术、戏剧,大家的许多知识都是听他说的,隆学义更经常给茶友们带各种戏剧演出的票,让他们通过看戏了解文艺,“对于我来说,他是亦师亦友的身份。”而张良道眼里,虽然认识隆学义十几年,从没见他跟谁红过脸争吵过,但隆学义却“是个刚直不阿的人”。“很善良,不分贫富贵贱,对每个人都好,给棒棒、擦皮鞋的钱都是双倍,但看到有人往地上丢垃圾,就会喊住他让他捡起来。”张良道说。如今,隆老辞世,静苑茶馆里再也看不到他端着盖碗茶出神的身影,茶客们也再也听不到他闲谈文艺话家常的笑声。(微博报料方式:网友可登录新浪微博“@华龙网原创新闻”提供新闻线索)1424706154000责编:千帆cqnews.net142470615400011[]{"email":"qianfan@huanqiu.com","name":"千帆"}
华龙网2月23日23时讯(记者 肖子琦)作为一个编剧,他获得了中国全部的五个大奖。作为一个文人,他样样创作精通。作为一个重庆儿女,他为重庆文化建设鞠躬尽瘁。作为一个人,他将自己的爱好、专业、职业统一起来。他就是隆学义,原重庆市川剧院文学总监、国家一级编剧、重庆剧协副主席。今晨6时,隆老因病去世。记者今日赶赴殡仪馆,第一时间采访到了隆老的诸多亲朋挚友,为你还原隆老先生的AB面。A面 编剧“戏疯子”隆学义:每天工作到凌晨 做梦都在熬字句2009年,重庆市川剧院党委书记陈立平当时还在京剧团,排京剧《江竹筠》时认识了隆学义,“当时早就听说过他是著名剧作家,但没想到为人相当和善,性格特别好。”陈立平回忆说,自认识隆老以来,对他的最大印象就是创作太投入。去年重阳节,陈立平到隆学义家里做客,见到隆学义从书房出来后一脸倦容,神色特别疲惫。“当时他好像是在赶一个剧本,又不会用电脑,已经伏案书写很久了。”陈立平说,隆学义的保姆悄悄告诉他,隆老几乎每晚都要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半夜起来上厕所,隆老房里的灯都还亮着。”创作对于隆学义来说,是发自骨子里的热爱,老伴马光华说他“做梦都在熬字熬句炼意”,为了一个戏,他能够熬十几年,不断推翻重来,不断修改,不断琢磨,简直是个戏疯子。也许就是这样不断地透支身体,隆老才突然丢下了他心爱的创作与世长辞。恩师隆学义:总是泡在剧场 对栽培青年人特别上心隆学义原创的话剧《河街茶馆》从写到演出,经历了14年,这是一部重庆人自己的话剧,其中有很多重庆的元素,很多人物都是原滋原味的。一经演出,得了很多奖,成为了剧团的保留剧目。主演王弋不但得了两个国家大奖,还当了重庆市话剧团副团长。在王弋眼里,隆学义对她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恩师,“他很慈祥,一点也不摆谱,对栽培青年人特别上心。” 《河街茶馆》中王弋担纲主角老板娘幺姨妈,当初在排练剧目时,隆学义几乎每次排练都去剧场和他们泡在一起,反复看排练,反复思考怎样让戏更完善,“一般一部作品进入二度创作后,编剧都不会再费心思了,但隆老真的很认真,随时都想着如何进一步打磨。”同时,隆学义在看过王弋的表演后,也给予了很多鼓励,这让王弋增加了很大信心,“那时他告诉我,这个剧交给我演实在很合适,让我不要放弃,好好努力。”B面 生活老伴隆学义:懂得呵护女性 他是“哥哥”也是“老师”重庆市曲艺团的清音艺术家、隆学义老伴马光华在谈到隆老时,频繁提起的一个词是呵护。马光华是孤女出生,被养父母收留长大,在她心里,隆学义有着很多标签,但除了丈夫,更多的是“哥哥”和“老师”的身份。“在家我都喊他哥哥,他喊我妹妹。”马光华说,隆学义的很多剧本都以女性为主角,比如《金子》《鸣凤》等,他生活中是个特别细腻的人,很懂得呵护女性,“我们一起过马路,车往哪边来,他就站哪边,一定要挡在我前面。”隆学义的突然去世,等于带走了马光华生命里最重要的亲人。生活中的隆学义总是被人用“乐于助人”、“爱打抱不平”来形容。马光华说,隆学义一辈子里,的确做了些大大小小的好事,都是因为他“看不过去”。几年前,隆学义在咖啡馆偶然认识了一位农村姑娘,她的遭遇让隆学义深感同情,便开始免费教她摄影,拿钱帮她交租金、搞装修,开了一间摄影工作室。为了让这个小姑娘和她母亲有个住处,隆学义还说动马光华将一套老房子拿出来免费给她们居住,这个小姑娘也将隆学义和马光华认作了义父义母。“我文化程度不高,以前并不喜欢戏曲,但他告诉我川剧很有文学性。可以说我的文艺观、人生观甚至世界观都受他影响。”马光华说,90年代初,许多人都下海经商去赚钱了,那时家里清贫,她问隆学义,为什么不像别人一样去下海,非要抱着剧本写,但隆学义却不以为然,反驳道:“一个人的专注只能用在一个方面,每个人各有各的专注点,做好自己的这个世界才会更好。”茶客隆学义:他不分贫富贵贱 对最底层的人也很好他有着一箩筐的豪华头衔,但一个“茶客”身份,成为他越来越鲜活的标签。2月12日上午10时,静苑茶馆的老茶客李晓初接到了隆学义的电话。“你今天怎么没来?我给你带了报纸。”隆学义在电话那头关切地询问。这头李晓初笑呵呵地回着“家里有事,改天再碰头”,却没想到这个“改天”竟再也没来。而同样是2月12日上午10时,老茶客张良道在茶馆里碰到了隆学义。两个人点了沱茶,乐呵呵地拉了半小时家常,隆学义便说有事要走。“临走时他问我,得了白血病能不能治好,我说可以哟,听说可以换骨髓。”张良道说,隆学义点点头就离开了,而自己那时也没想到,他说的就是自己。泡茶馆对于隆学义来说,似乎是唯一的爱好。每周二四六,他都会去坐上一坐,和茶友们侃戏剧、聊家常。“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契诃夫、果戈里……这些人我以前从来都不晓得。”李晓初说,自从与隆学义相识,热爱俄罗斯文学的他经常和茶友们聊艺术、戏剧,大家的许多知识都是听他说的,隆学义更经常给茶友们带各种戏剧演出的票,让他们通过看戏了解文艺,“对于我来说,他是亦师亦友的身份。”而张良道眼里,虽然认识隆学义十几年,从没见他跟谁红过脸争吵过,但隆学义却“是个刚直不阿的人”。“很善良,不分贫富贵贱,对每个人都好,给棒棒、擦皮鞋的钱都是双倍,但看到有人往地上丢垃圾,就会喊住他让他捡起来。”张良道说。如今,隆老辞世,静苑茶馆里再也看不到他端着盖碗茶出神的身影,茶客们也再也听不到他闲谈文艺话家常的笑声。(微博报料方式:网友可登录新浪微博“@华龙网原创新闻”提供新闻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