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ADzA7KDpN society.huanqiu.comarticle“女儿英语考70多分,回家就哭了”期中考后不少杭州家长心态崩了,老师:这些比分数更重要/e3pmh19vt/e3ps21dgq“我女儿英语考砸了,只有70多分,回到家我还没问,她自己就哭了。”家住上城区高女士在家长群里发了个消息,引发了不少家长的共鸣。 “别提了,我儿子数学才考了85。”“听说初一的期中检测很关键,基本上就能看出孩子以后的学习好坏了,我心态崩了啊!” 焦虑的家长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初一的期中考真的能看出孩子的最终水平吗?潮新闻·钱江晚报记者采访了杭城多位资深班主任老师,谈谈这个话题。 初一期中考能看出孩子将来的成绩? 资深老师称:能看出的是孩子未来三年的起点和方向 “我们女儿小学时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是英语,一直都是班里的榜样,没想到刚进入初一,第一次重要考试,考成这样,连老师都给我打电话了。”高女士对记者说。 女儿小彤考完试回家就闷闷不乐,考试时很紧张,生怕发挥失常,结果单词的时态反而写错了,作文也不理想。“老师来问我,是不是孩子的学习态度有问题,我还没开口问她,她自己就先哭起来了。”高女士也很心疼,“其实我也不是要批评她,这孩子的学习态度我觉得是没问题的。可能是节奏不对,太紧张了吧。” 和高女士家娃差不多的还有家住滨江区的潘先生家的孩子,数学成绩上一次单元测试还是接近满分,期中考直接来了个“断崖式下降”,令潘先生百思不得其解,一向情绪比较稳定的潘先生,坦言“心态有点崩”。 而家长群、部分学习自媒体上流传的一种“初一期中考定成绩”的说法,更是成了萦绕在不少家长头上的“乌云”,一方面不少家长觉得这才初一,怎么就能看出孩子的将来了?一方面又觉得“以前的家长都这么说,估计是有点道理”,那么这个说法到底靠不靠谱? 记者采访了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资深班主任陈晓敏老师,陈老师认为这个说法,说它对,也不对。“说它对,是因为它确实能‘看出’一些东西。但它看出的不是孩子未来三年的‘命运’,而是未来三年的起点和方向。” 陈老师说,这次期中检测,从老师的角度来看,主要是以下几点,也是各位家长最应该关注的核心。首先,看孩子的适应能力,不看绝对分数。从小学到初中,是学习生涯中一次巨大的跨越。科目增多、知识量变大、老师教学节奏变快、强调逻辑思维和自主学习。这次考试,首要检验的是孩子是否适应了这种转变。那个英语考70多分的孩子,问题可能不出在能力上,而是出在还没找到初中英语的学习方法上。 其次是看习惯,不看一时高低。过程性检测像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孩子的学习习惯。比如审题习惯,是不是因为看错题、漏看条件而丢分?时间管理习惯,试卷有没有做完?是不是前面磨蹭后面匆忙?书写和卷面习惯: 是否因为步骤不全、字迹潦草被扣分?还有课后巩固习惯:是每天复习,还是考前临时抱佛脚?“这些习惯问题,在初一暴露得越早越好,因为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纠正它。好习惯比高分更重要,好习惯才能带来持续的好成绩。”陈老师说。 第三看漏洞,不看整体排名。陈老师认为,要把成绩单从“看总分排名”切换到“看各题型的得分”。比如数学,是计算错了,还是题目理解有偏差?比如语文,是基础薄弱,还是阅读抓不住重点?“这次考试,就是给我们画了一张清晰的‘学习地图’,上面明确标出了哪里是薄弱区,需要重点加固。这难道不是一件大好事吗?” 期中考后家长如何调整心态? 老师:不必过于纠结这次的分数和排名 面对家长们的焦虑,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省教科院附校)资深班主任吴韵燕老师认为,暂时的焦虑可以理解,但是不必过于纠结这次的分数和排名。 吴老师坦言,首先,从学科上来讲,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一次的考试成绩不足以说明孩子成绩的好坏,期中考试更多地反映的是孩子这两个月的学习适应情况。初一是初中三年的基础阶段,从我们以往一些学生成绩曲线图的数据来看,初二初三还是有很大的变数的,所以时间窗口期可以延长。 其次,初一的一次期中考试对升学其实没有影响,我们把它看作对学生的定位或检验更合适,从考试回顾前面,了解孩子的知识掌握情况,观察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心态,家长聚焦反应的问题,和孩子一起进行分析,看看试卷中的遗憾失分、潜力失分、得意之处,在肯定成功、鼓励信心同时,和孩子一起查漏补缺,把考试暴露的问题当作学习的礼物,可能会对孩子很好。 第三,通过考试,家长对孩子有了更清晰的定位,我觉得家长应该站在孩子这一方,不要去急于否定孩子,我们要去思考,焦虑是不是源于给孩子的目标定位与孩子并不匹配,我们可以听听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需要的帮助,把大的目标分解成微目标,和孩子一起规划好后阶段的学习任务安排。 至于如何缓解家长的焦虑,陈老师则建议可以化焦虑为行动。把这次检测当成一个宝贵的契机,和孩子一起打好初中这场“马拉松”的第一站。 “建议家长进行一次‘非批判式’的家庭会谈,和孩子一起做好试卷分析。”陈老师说,“家长可以拿出试卷,和孩子一题一题地过,那些是‘遗憾分’,本来会做但粗心做错的,这部分要重点训练认真审题和检查的习惯。哪些是‘模糊分’,好像会,但又不太确定,蒙对的或者半对半错的。这部分说明知识点有漏洞,需要立刻回归课本,把基础概念弄懂。哪些是‘不会分’,这部分可能是孩子的能力盲区,需要请教老师、同学,进行专项突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班主任都有一个共识:初中三年,初一是“播种期”,是“习惯养成期”,是“航向校准期”。这次期中考,绝对决定不了孩子的最终水平。把目标从“超越别人”调整为“超越自己”,也要信任老师,形成家校合力。 潮新闻 记者 王金帅 通讯员 魏倩如 1763275758532责编:王亚天潮新闻176327575853211[]{"email":"wangyatian@huanqiu.com","name":"王亚天"}
“我女儿英语考砸了,只有70多分,回到家我还没问,她自己就哭了。”家住上城区高女士在家长群里发了个消息,引发了不少家长的共鸣。 “别提了,我儿子数学才考了85。”“听说初一的期中检测很关键,基本上就能看出孩子以后的学习好坏了,我心态崩了啊!” 焦虑的家长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初一的期中考真的能看出孩子的最终水平吗?潮新闻·钱江晚报记者采访了杭城多位资深班主任老师,谈谈这个话题。 初一期中考能看出孩子将来的成绩? 资深老师称:能看出的是孩子未来三年的起点和方向 “我们女儿小学时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是英语,一直都是班里的榜样,没想到刚进入初一,第一次重要考试,考成这样,连老师都给我打电话了。”高女士对记者说。 女儿小彤考完试回家就闷闷不乐,考试时很紧张,生怕发挥失常,结果单词的时态反而写错了,作文也不理想。“老师来问我,是不是孩子的学习态度有问题,我还没开口问她,她自己就先哭起来了。”高女士也很心疼,“其实我也不是要批评她,这孩子的学习态度我觉得是没问题的。可能是节奏不对,太紧张了吧。” 和高女士家娃差不多的还有家住滨江区的潘先生家的孩子,数学成绩上一次单元测试还是接近满分,期中考直接来了个“断崖式下降”,令潘先生百思不得其解,一向情绪比较稳定的潘先生,坦言“心态有点崩”。 而家长群、部分学习自媒体上流传的一种“初一期中考定成绩”的说法,更是成了萦绕在不少家长头上的“乌云”,一方面不少家长觉得这才初一,怎么就能看出孩子的将来了?一方面又觉得“以前的家长都这么说,估计是有点道理”,那么这个说法到底靠不靠谱? 记者采访了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资深班主任陈晓敏老师,陈老师认为这个说法,说它对,也不对。“说它对,是因为它确实能‘看出’一些东西。但它看出的不是孩子未来三年的‘命运’,而是未来三年的起点和方向。” 陈老师说,这次期中检测,从老师的角度来看,主要是以下几点,也是各位家长最应该关注的核心。首先,看孩子的适应能力,不看绝对分数。从小学到初中,是学习生涯中一次巨大的跨越。科目增多、知识量变大、老师教学节奏变快、强调逻辑思维和自主学习。这次考试,首要检验的是孩子是否适应了这种转变。那个英语考70多分的孩子,问题可能不出在能力上,而是出在还没找到初中英语的学习方法上。 其次是看习惯,不看一时高低。过程性检测像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孩子的学习习惯。比如审题习惯,是不是因为看错题、漏看条件而丢分?时间管理习惯,试卷有没有做完?是不是前面磨蹭后面匆忙?书写和卷面习惯: 是否因为步骤不全、字迹潦草被扣分?还有课后巩固习惯:是每天复习,还是考前临时抱佛脚?“这些习惯问题,在初一暴露得越早越好,因为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纠正它。好习惯比高分更重要,好习惯才能带来持续的好成绩。”陈老师说。 第三看漏洞,不看整体排名。陈老师认为,要把成绩单从“看总分排名”切换到“看各题型的得分”。比如数学,是计算错了,还是题目理解有偏差?比如语文,是基础薄弱,还是阅读抓不住重点?“这次考试,就是给我们画了一张清晰的‘学习地图’,上面明确标出了哪里是薄弱区,需要重点加固。这难道不是一件大好事吗?” 期中考后家长如何调整心态? 老师:不必过于纠结这次的分数和排名 面对家长们的焦虑,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省教科院附校)资深班主任吴韵燕老师认为,暂时的焦虑可以理解,但是不必过于纠结这次的分数和排名。 吴老师坦言,首先,从学科上来讲,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一次的考试成绩不足以说明孩子成绩的好坏,期中考试更多地反映的是孩子这两个月的学习适应情况。初一是初中三年的基础阶段,从我们以往一些学生成绩曲线图的数据来看,初二初三还是有很大的变数的,所以时间窗口期可以延长。 其次,初一的一次期中考试对升学其实没有影响,我们把它看作对学生的定位或检验更合适,从考试回顾前面,了解孩子的知识掌握情况,观察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心态,家长聚焦反应的问题,和孩子一起进行分析,看看试卷中的遗憾失分、潜力失分、得意之处,在肯定成功、鼓励信心同时,和孩子一起查漏补缺,把考试暴露的问题当作学习的礼物,可能会对孩子很好。 第三,通过考试,家长对孩子有了更清晰的定位,我觉得家长应该站在孩子这一方,不要去急于否定孩子,我们要去思考,焦虑是不是源于给孩子的目标定位与孩子并不匹配,我们可以听听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需要的帮助,把大的目标分解成微目标,和孩子一起规划好后阶段的学习任务安排。 至于如何缓解家长的焦虑,陈老师则建议可以化焦虑为行动。把这次检测当成一个宝贵的契机,和孩子一起打好初中这场“马拉松”的第一站。 “建议家长进行一次‘非批判式’的家庭会谈,和孩子一起做好试卷分析。”陈老师说,“家长可以拿出试卷,和孩子一题一题地过,那些是‘遗憾分’,本来会做但粗心做错的,这部分要重点训练认真审题和检查的习惯。哪些是‘模糊分’,好像会,但又不太确定,蒙对的或者半对半错的。这部分说明知识点有漏洞,需要立刻回归课本,把基础概念弄懂。哪些是‘不会分’,这部分可能是孩子的能力盲区,需要请教老师、同学,进行专项突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班主任都有一个共识:初中三年,初一是“播种期”,是“习惯养成期”,是“航向校准期”。这次期中考,绝对决定不了孩子的最终水平。把目标从“超越别人”调整为“超越自己”,也要信任老师,形成家校合力。 潮新闻 记者 王金帅 通讯员 魏倩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