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7yEX8FwQf society.huanqiu.comarticle仓库里有蝙蝠老鼠,货源实为回收衣物……这样的“孤品尾货”你敢下单?/e3pmh19vt/e3prv5gfn6.9元一件的潮牌T恤 9.9元的连衣裙 12.9元的裤子 …… 每件衣服仅在主播手中展示几秒,就立刻更换下一件,不回看、不聚焦、不详说,营造出“欲购从速”的紧张氛围。在“只此一件,买到就是赚到”的紧迫感下,直播间观众纷纷留言,争相抢购。 近年来,随着直播电商的蓬勃发展,尾货直播间、孤品直播间逐渐兴起。在这些直播间里,主播往往以“大牌尾货”“外贸孤品”“撤柜清仓”为卖点,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和极具煽动性的销售话术,营造稀缺感与低价诱惑的氛围,吸引大量消费者涌入直播间抢购。 然而,看似繁荣的市场背后,暗藏着诸多隐忧。 “默认微瑕”?不退不换! 来自北京的陈佳(化名)告诉记者,这类直播间的主播通常会声明衣服“默认微瑕”且不退不换。“我曾买到过起球的毛衣,有一条裤子口袋里还有私人物品,感觉像是二手衣物,但这些信息直播间主播从不主动说明。” 考虑到价格不高,加上直播间普遍标明不退不换,陈佳并未尝试申请售后。她渐渐意识到,在这类直播间下单,很多时候无异于“白白扔钱”——真正“物美价廉”能穿出门的衣服少之又少。 来自广东的宋微(化名)从去年开始关注尾货直播间。据她介绍,商家会在直播间右下角放置写有私人社交账号的纸条,引导消费者添加其账号私聊下单。她曾有一次通过社交软件完成交易,结果发现到手的衣服质量与直播间展示的品质存在明显差异。她联系客服反馈问题,对方回复称“不退不换”,之后便不再理会。由于交易并未在电商平台内完成,不论是平台还是相关小程序都无法介入处理。 “主播也不解决问题,我只能在主播的粉丝群里反馈,但很多粉丝都在‘无脑’维护主播,说是我自己的问题。”宋微回忆说,在这种“施压”下,她只能放弃售后维权。 记者观察发现,多个尾货直播间均在醒目位置标注“默认微瑕、不退不换”,有些甚至会直接声明“差评拉黑”。大部分直播间并不会主动说明瑕疵情况。有少数直播间注明“除质量问题不退不换”,但“微瑕”和“质量问题”的具体界限也未明确。 记者随机咨询了多家店铺对“微瑕”的定义,得到的回复多为“直播时会说明微瑕,没有指出来就是没有”。 然而,记者观看多场直播发现,主播很少主动说明“微瑕”情况,即便说明,指出的也都是“小洞”“缺少配件”等不影响穿着的轻微问题,而对于有穿着痕迹、开线等较为明显的问题,通常不会特别提示。但根据多名受访者的反映,后者恰恰是收货后最常见的问题。 快速“过款”?掩盖污渍! 台前,是卖力吆喝、快速“过款”的主播;幕后,却是不为人知的仓储环境。 没有外包装的衣物被随意堆在地上,干净的与待处理的衣物混同,房间内充斥着刺鼻的气味…… 刘琳(化名)在四川成都某家拥有3个直播账号的尾货直播工作室工作过几天,她对那里的仓储卫生状况深感忧虑。 据刘琳描述,直播间售卖的衣服全是“一麻袋一麻袋进货”,播完一场之后,工作人员会把散落在地上的衣服捡起来塞成团,等待下一场继续使用。更令人不安的是,部分衣物还会带有明显污渍,甚至有些污渍是在隐私部位。这让她不禁怀疑,这些衣服是否真的如老板所说,是“工厂清仓的尾货”。 另一名从业者宋清(化名)也揭露了行业内幕:她曾工作过的尾货直播间号称售卖的大牌尾货,实则是按吨回收的二手衣服。 “存放衣服的仓库脏乱不堪,里面有蝙蝠、老鼠。有些衣服因天气潮湿发霉了也会继续售卖。”宋清告诉记者,老板要求员工以“专柜撤柜”“电商退货”“样衣”等话术进行售卖,还会自行采购吊牌悬挂,因此,“有一些包装看上去很新,但其实里面都是旧衣物”。 她还提到,在发货环节,工作人员会对起球的衣服进行去球处理,有严重污渍的衣服简单过水清洗,仅有局部污渍的则用干洗剂擦拭后,不经晾晒便直接打包。衣服自带的标签如果有变色或破损,就直接剪掉发货。 宋清向记者展示的仓库照片显示,堆积如山的衣物铺满了整个水泥地面,高度接近仓库顶棚。这些没有包装的服装与难以辨色的垃圾袋、各类杂物混杂堆放。由于仓库是半露天设计,地面、墙壁卫生状况堪忧。 工厂“原单”?售卖旧衣! 调查中,记者还注意到,在电商平台上,孤品直播间的主播通常会介绍自己所售的“孤品”来源于工厂“原单”“尾货”,称是服装厂为保证合格率,根据客户要求交付完订单后,多余出的一定数量的货品。 情况果真如此吗?有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一些直播间,“孤品”只是促销的幌子。有些直播间可能接连几天售卖同一款衣服,号称“孤品”,实际卖家库存可能有几十件甚至上百件。还有一些孤品直播间会直接从旧衣回收厂进货。 关于二手衣服可能成为一些尾货直播间货源的情况,长期从事工厂渠道的尾货生意的浙江姑娘林莉(化名)直言:“行业内鱼龙混杂,不同卖家的运作方式不尽相同”。在她看来,商品的真实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者的良心,“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卖的是什么”。 专家说法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 孟强 ●所谓“孤品”“尾货”,就可以忽视质量吗? 孟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无论直播间以“尾货”还是“孤品”为名,都不能以次充好、以旧充新,或以二手货、翻新货、“三无”产品欺骗消费者。否则,销售者即构成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害,属于欺诈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多种法律责任。 首先,应当对消费者承担因违约导致的民事赔偿责任,赔偿消费者因购买货不对版、假冒伪劣商品而带来的损失; 其次,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还应当对消费者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按照消费者购买商品价款的三倍增加赔偿,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500元的,为500元; 最后,还应当承担行政责任。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在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除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外,还有可能由相关部门对经营者进行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甚至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 ●以“告知过不退不换”等理由拒绝售后,合法吗? 孟强:诸如“不退不换”“默认微瑕”等规定,属于典型的格式条款。根据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排除了消费者权利、免除了经营者责任,属于无效条款。此外,“不退不换”的条款还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网购商品可7日无理由退货的相关规定。 ●对于旧衣回收和二手服装交易产业的相关规定是否有所缺失? 孟强:目前我国尚缺乏专门针对二手服装交易的相关立法规定,对于二手服装的质量标准、鉴定、清洗和消毒等方面缺乏统一规范。 这导致二手服装交易行业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必要逐步完善相关法律规则,借鉴欧盟、日本等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对二手服装按照品质和状态进行分类,并强制要求标注商品实际状况,制定流通环节的质量控制、鉴定、清洗和消毒等标准和流程,使二手服装成为标准化、质量可控、品质可信的商品,从而让消费者能够放心购买、安心消费,这也能够发挥二手服装最大效用,实现资源节约、绿色环保的目标。 作者|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丽 实习生 王艺霏 1763041081780责编:王亚天法治日报176304108178011[]{"email":"wangyatian@huanqiu.com","name":"王亚天"}
6.9元一件的潮牌T恤 9.9元的连衣裙 12.9元的裤子 …… 每件衣服仅在主播手中展示几秒,就立刻更换下一件,不回看、不聚焦、不详说,营造出“欲购从速”的紧张氛围。在“只此一件,买到就是赚到”的紧迫感下,直播间观众纷纷留言,争相抢购。 近年来,随着直播电商的蓬勃发展,尾货直播间、孤品直播间逐渐兴起。在这些直播间里,主播往往以“大牌尾货”“外贸孤品”“撤柜清仓”为卖点,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和极具煽动性的销售话术,营造稀缺感与低价诱惑的氛围,吸引大量消费者涌入直播间抢购。 然而,看似繁荣的市场背后,暗藏着诸多隐忧。 “默认微瑕”?不退不换! 来自北京的陈佳(化名)告诉记者,这类直播间的主播通常会声明衣服“默认微瑕”且不退不换。“我曾买到过起球的毛衣,有一条裤子口袋里还有私人物品,感觉像是二手衣物,但这些信息直播间主播从不主动说明。” 考虑到价格不高,加上直播间普遍标明不退不换,陈佳并未尝试申请售后。她渐渐意识到,在这类直播间下单,很多时候无异于“白白扔钱”——真正“物美价廉”能穿出门的衣服少之又少。 来自广东的宋微(化名)从去年开始关注尾货直播间。据她介绍,商家会在直播间右下角放置写有私人社交账号的纸条,引导消费者添加其账号私聊下单。她曾有一次通过社交软件完成交易,结果发现到手的衣服质量与直播间展示的品质存在明显差异。她联系客服反馈问题,对方回复称“不退不换”,之后便不再理会。由于交易并未在电商平台内完成,不论是平台还是相关小程序都无法介入处理。 “主播也不解决问题,我只能在主播的粉丝群里反馈,但很多粉丝都在‘无脑’维护主播,说是我自己的问题。”宋微回忆说,在这种“施压”下,她只能放弃售后维权。 记者观察发现,多个尾货直播间均在醒目位置标注“默认微瑕、不退不换”,有些甚至会直接声明“差评拉黑”。大部分直播间并不会主动说明瑕疵情况。有少数直播间注明“除质量问题不退不换”,但“微瑕”和“质量问题”的具体界限也未明确。 记者随机咨询了多家店铺对“微瑕”的定义,得到的回复多为“直播时会说明微瑕,没有指出来就是没有”。 然而,记者观看多场直播发现,主播很少主动说明“微瑕”情况,即便说明,指出的也都是“小洞”“缺少配件”等不影响穿着的轻微问题,而对于有穿着痕迹、开线等较为明显的问题,通常不会特别提示。但根据多名受访者的反映,后者恰恰是收货后最常见的问题。 快速“过款”?掩盖污渍! 台前,是卖力吆喝、快速“过款”的主播;幕后,却是不为人知的仓储环境。 没有外包装的衣物被随意堆在地上,干净的与待处理的衣物混同,房间内充斥着刺鼻的气味…… 刘琳(化名)在四川成都某家拥有3个直播账号的尾货直播工作室工作过几天,她对那里的仓储卫生状况深感忧虑。 据刘琳描述,直播间售卖的衣服全是“一麻袋一麻袋进货”,播完一场之后,工作人员会把散落在地上的衣服捡起来塞成团,等待下一场继续使用。更令人不安的是,部分衣物还会带有明显污渍,甚至有些污渍是在隐私部位。这让她不禁怀疑,这些衣服是否真的如老板所说,是“工厂清仓的尾货”。 另一名从业者宋清(化名)也揭露了行业内幕:她曾工作过的尾货直播间号称售卖的大牌尾货,实则是按吨回收的二手衣服。 “存放衣服的仓库脏乱不堪,里面有蝙蝠、老鼠。有些衣服因天气潮湿发霉了也会继续售卖。”宋清告诉记者,老板要求员工以“专柜撤柜”“电商退货”“样衣”等话术进行售卖,还会自行采购吊牌悬挂,因此,“有一些包装看上去很新,但其实里面都是旧衣物”。 她还提到,在发货环节,工作人员会对起球的衣服进行去球处理,有严重污渍的衣服简单过水清洗,仅有局部污渍的则用干洗剂擦拭后,不经晾晒便直接打包。衣服自带的标签如果有变色或破损,就直接剪掉发货。 宋清向记者展示的仓库照片显示,堆积如山的衣物铺满了整个水泥地面,高度接近仓库顶棚。这些没有包装的服装与难以辨色的垃圾袋、各类杂物混杂堆放。由于仓库是半露天设计,地面、墙壁卫生状况堪忧。 工厂“原单”?售卖旧衣! 调查中,记者还注意到,在电商平台上,孤品直播间的主播通常会介绍自己所售的“孤品”来源于工厂“原单”“尾货”,称是服装厂为保证合格率,根据客户要求交付完订单后,多余出的一定数量的货品。 情况果真如此吗?有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一些直播间,“孤品”只是促销的幌子。有些直播间可能接连几天售卖同一款衣服,号称“孤品”,实际卖家库存可能有几十件甚至上百件。还有一些孤品直播间会直接从旧衣回收厂进货。 关于二手衣服可能成为一些尾货直播间货源的情况,长期从事工厂渠道的尾货生意的浙江姑娘林莉(化名)直言:“行业内鱼龙混杂,不同卖家的运作方式不尽相同”。在她看来,商品的真实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者的良心,“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卖的是什么”。 专家说法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 孟强 ●所谓“孤品”“尾货”,就可以忽视质量吗? 孟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无论直播间以“尾货”还是“孤品”为名,都不能以次充好、以旧充新,或以二手货、翻新货、“三无”产品欺骗消费者。否则,销售者即构成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害,属于欺诈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多种法律责任。 首先,应当对消费者承担因违约导致的民事赔偿责任,赔偿消费者因购买货不对版、假冒伪劣商品而带来的损失; 其次,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还应当对消费者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按照消费者购买商品价款的三倍增加赔偿,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500元的,为500元; 最后,还应当承担行政责任。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在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除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外,还有可能由相关部门对经营者进行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甚至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 ●以“告知过不退不换”等理由拒绝售后,合法吗? 孟强:诸如“不退不换”“默认微瑕”等规定,属于典型的格式条款。根据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排除了消费者权利、免除了经营者责任,属于无效条款。此外,“不退不换”的条款还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网购商品可7日无理由退货的相关规定。 ●对于旧衣回收和二手服装交易产业的相关规定是否有所缺失? 孟强:目前我国尚缺乏专门针对二手服装交易的相关立法规定,对于二手服装的质量标准、鉴定、清洗和消毒等方面缺乏统一规范。 这导致二手服装交易行业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必要逐步完善相关法律规则,借鉴欧盟、日本等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对二手服装按照品质和状态进行分类,并强制要求标注商品实际状况,制定流通环节的质量控制、鉴定、清洗和消毒等标准和流程,使二手服装成为标准化、质量可控、品质可信的商品,从而让消费者能够放心购买、安心消费,这也能够发挥二手服装最大效用,实现资源节约、绿色环保的目标。 作者|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丽 实习生 王艺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