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7noKiVB24 society.huanqiu.comarticle福建一男子误把6000元房贷转到他人账户,多次要求退款,对方就是不还!法院判了/e3pmh19vt/e3prv5gfn钱款误转到他人账户 能否顺利追回? 对方拒不返还 又该如何维权? 近日 厦门市翔安法院审理了 这样一起案件 误转6000元对方不还 厦门法院判了 此前小杨从大强(化名)处购得一台20万元的车辆小杨父亲老杨代儿子全部结清购车款后大强出具收据 小杨于2020年办理房产按揭贷款 每月需还款约1.5万元 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老杨每月15日左右均向小杨转账6000元用于还房贷 2024年12月15日老杨操作失误 将本应转给儿子小杨的6000元 错转到大强账户 当日老杨通过微信说明情况并发送转账凭证多次留言、拨打语音要求退款 但大强始终未回复 因索要无果老杨起诉至翔安法院 法院审理认为根据法律规定因他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不当得利 本案中,从转账规律来看,老杨每月15日左右均会向小杨转账6000元,而2024年12月15日转给大强的6000元,无论转账时间还是金额,都与以往给小杨还房贷的转账高度吻合,因此老杨主张该款项系误转的可能性极高。同时,老杨在发现转账错误的当日,就通过微信多次向大强主张退还该款项,大强却未作任何回复,结合双方此前购车款已结清,且在案证据也未证明双方存在其他经济往来的情况,可以认定大强取得这6000元款项没有法律依据。另外,大强在明知或应当知道自己取得的6000元利益没有法律根据的情况下,经老杨催讨仍拒不返还款项,已对老杨造成了损失。因此,老杨主张大强返还6000元不当得利款项,并要求其支付资金占用费,于法有据。 最终 法院作出一审判决 要求大强向老杨返还6000元 及支付相应的资金占用费 法官提醒:钱款误转,这样维权 法官提醒,在进行转账操作时,务必仔细核对收款方的姓名、账号等信息,确认无误后再完成转账,避免因操作失误造成财产损失。一旦发生钱款误转的情况,要第一时间保留好转账凭证、聊天记录等相关证据,并及时与收款方沟通,要求对方返还钱款。若收款方拒不返还,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对于收款方而言,切莫抱有侥幸心理,明知没有法律依据却占有他人误转的钱款,这种行为已构成不当得利,不仅需要返还钱款,还可能要承担相应的资金占用费等损失,情节严重的还可能面临更严重的法律后果。来源:闽南网、海峡导报1763023579733责编:王亚天新闻广角176302357973311[]{"email":"wangyatian@huanqiu.com","name":"王亚天"}
钱款误转到他人账户 能否顺利追回? 对方拒不返还 又该如何维权? 近日 厦门市翔安法院审理了 这样一起案件 误转6000元对方不还 厦门法院判了 此前小杨从大强(化名)处购得一台20万元的车辆小杨父亲老杨代儿子全部结清购车款后大强出具收据 小杨于2020年办理房产按揭贷款 每月需还款约1.5万元 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老杨每月15日左右均向小杨转账6000元用于还房贷 2024年12月15日老杨操作失误 将本应转给儿子小杨的6000元 错转到大强账户 当日老杨通过微信说明情况并发送转账凭证多次留言、拨打语音要求退款 但大强始终未回复 因索要无果老杨起诉至翔安法院 法院审理认为根据法律规定因他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不当得利 本案中,从转账规律来看,老杨每月15日左右均会向小杨转账6000元,而2024年12月15日转给大强的6000元,无论转账时间还是金额,都与以往给小杨还房贷的转账高度吻合,因此老杨主张该款项系误转的可能性极高。同时,老杨在发现转账错误的当日,就通过微信多次向大强主张退还该款项,大强却未作任何回复,结合双方此前购车款已结清,且在案证据也未证明双方存在其他经济往来的情况,可以认定大强取得这6000元款项没有法律依据。另外,大强在明知或应当知道自己取得的6000元利益没有法律根据的情况下,经老杨催讨仍拒不返还款项,已对老杨造成了损失。因此,老杨主张大强返还6000元不当得利款项,并要求其支付资金占用费,于法有据。 最终 法院作出一审判决 要求大强向老杨返还6000元 及支付相应的资金占用费 法官提醒:钱款误转,这样维权 法官提醒,在进行转账操作时,务必仔细核对收款方的姓名、账号等信息,确认无误后再完成转账,避免因操作失误造成财产损失。一旦发生钱款误转的情况,要第一时间保留好转账凭证、聊天记录等相关证据,并及时与收款方沟通,要求对方返还钱款。若收款方拒不返还,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对于收款方而言,切莫抱有侥幸心理,明知没有法律依据却占有他人误转的钱款,这种行为已构成不当得利,不仅需要返还钱款,还可能要承担相应的资金占用费等损失,情节严重的还可能面临更严重的法律后果。来源:闽南网、海峡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