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v3i6xqyA4 society.huanqiu.comarticle“我要把助听器的价格打下来!”/e3pmh19vt/e3prv5gfn“戴上助听器,听清楚声音的那一刻,老人的眼睛一下子亮了。他很高兴,从口袋里拿出一个手绢,里面包着他攒的纸币,一块的、五块的、十块的、百元的……一共4000多元,但这些连一只进口助听器都买不下来。老人眼里光亮又暗了下去……”这一幕深深刺痛了陈霏。那时,他还在清华大学读博士,研究课题是开发智能化的助听器芯片。当时国内市场售卖的助听器,几乎完全被国外品牌占据,一对装的价格往往不低于3万元,有的甚至逼近10万元。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65岁及以上的人群中,超过三分之一存在不同程度的耳聋。老人中有人因为耳聋不再愿意和家人交流,变得孤僻、封闭,还有人语言功能出现障碍……“如果能把价格打下来,我觉得能帮到很多人。”抱着这样的心愿,毕业后,陈霏放弃了高校副教授的职位,在深圳开启了创业生涯。在国外品牌的围剿中,他用自研的国产助听器,将价格“打”到了几千元,且品质不输价格数万元的海外品牌。今天重阳节,一起来看有关“听见”的故事。01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系统会逐渐退化。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和《中国听力健康现状及发展趋势》报告测算,我国约有1.2亿老年人患有听力障碍、听力受损。一些老人因听不清楚而不愿与人交流,变得脾气古怪,久而久之出现心理问题;听损还可能导致大脑功能受影响,进而影响认知和思维。有研究表明,中度听损的老年人,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概率是听力正常老年人的3倍。听力损伤不可逆,目前常见的干预手段主要是佩戴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可我国老人选择佩戴助听器的人群少之又少。陈霏介绍,这其中有人根本不知晓助听器的存在,有人则因无法承担助听器高昂的价格而无奈放弃。在清华大学读博期间,陈霏因开发助听器芯片,开始关注老人听力衰退问题。他还考取了高级验配师资格,开店代售助听器。在为老人完成验配后,借机让他们体验自己的芯片,搜集最真实的用户反馈。陈霏发现,相比于牙齿和视力问题,许多人觉得“人老耳背是自然规律”,往往不会采取措施干预。然而,听力衰退对他们生活的影响远超想象。“当老人听不清楚后,语言功能也会受影响,‘十聋九哑’说的就是这种情况。”那时候,进口助听器把控着国内市场,价格因此居高不下,部分产品的价位几乎等同一辆小轿车。陈霏看到过老人重新与外界声音连接时的欣喜,也看过许多因无力承担费用而落寞离开的背影。02除了价格高昂,助听器还必须经过多次面对面调试,才能达到对听力的适宜补偿效果。“就像一个长期没看到光的人,一下子接触强光会刺眼,得从微弱的光线开始慢慢适应。”然而,这对于部分腿脚不便的老人来说,也成为一大负担。陈霏说,自己的妈妈就曾面临这样的难题——妈妈生活在新疆,因为路途遥远,他无法及时对助听器进行调试,让使用效果大打折扣。△陈霏与妈妈有一次,陈霏在路边看到有人用手机扫码解锁共享单车,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浮现:现在手机应用场景这么广泛,为什么不能将用户听力数据和助听器参数都“搬到云上”,借助手机实现远程调配?彼时,陈霏已经从清华毕业,成为天津大学的副教授。他带领几位研究生说干就干,申请了相关课题,开发出了一套远程调配的系统模型。在一次学术会议上,陈霏见到了一位海外助听器品牌的技术专家,他兴奋地向对方介绍这套远程系统,并表示愿意免费提供相关服务,以此方便国内外广大使用者,但不料对方一口拒绝了:“我们公司成立100多年来,从不对外开放技术接口。”陈霏不甘心也不服气,不仅在于便利的技术服务无法普及,更在于海外品牌的傲慢。他继续着手头的研发,想要去证明:“我们的研究,是不是能把行业的认知边界拓宽一点点?”03机会出现在2017年,在深圳龙岗区创新创业比赛中,陈霏的助听器项目吸引了众多评委的目光,获得第一名。赛后,他得到了当地办公区三年免租优惠,还拿到一笔投资。智听科技就这样成立了,陈霏从天津大学副教授,转身成为一位创业者。这是一支朴素的创业队伍。生产助听器离不开壳料,但由于前期产量较少,他们在工厂的订单总是被“插队”。陈霏就白天搞研发,晚上去工厂找师傅“聊天、撸串”。“那时,行业内没有人认可我,刚开始只能坐冷板凳,但我们憋着一口气,就是要做出惠民且方便的助听器!”△助听器生产、检测车间这更是一个执着的创业团队。由于国内的手机型号成百上千,为了保证每一位用户都能流畅地使用智能验配功能,他们购买了当时几乎所有能找到的手机型号,一台一台测试。就这样磨了4年,2021年,全球首款用户居家就可自主完成测听验配的智能助听器问世,一对售价5000多元,不到国外产品售价的四分之一。陈霏迫不及待将产品给妈妈体验。“妈妈说等我下次回家帮她调,我说现在远程就可以弄好。她特别激动,连着问了好几次是不是真的。”一位爷爷以前使用国外品牌,每次需要往返30公里去调试,用上新产品后,他不用出门就能享受专业调试服务。还有个年轻人给父母购买产品后评价:“方便到爆了!”陈霏记得,产品的第一张宣传图,是他和一位创业伙伴,连同好友帮忙找的两位兼职模特一起拍的,“这样能节省一点预算”。△第一代产品的宣传图(最右为陈霏)04专业的助听器不光要把人声放大,还要降低环境噪音,且要满足低延时的需求,让声音和口型能够同步。这些都对芯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口芯片什么时候交货、芯片价格是多少,完全取决于对方,不光如此,一旦出现问题,我们甚至得不到售后服务。”陈霏将目光投向了国产芯片。那时候,国产芯片已经可以做到12纳米、6纳米,还能提供进口芯片无法提供的AI算法能力,使得AI降噪效果大幅提升。“现在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讲,从硬件到软件,从产品到生产再到服务,我们全部都是国产,品质完全不输海外品牌。”陈霏介绍,从研发人员到公司客服,每个人都需要去面对面服务老人。这个过程中,用户的反馈,也让产品的迭代有了新的方向。有用户的助听器不小心被摔坏了,他们就把防摔测试的高度从行业默认的0.5米提升到了1.8米;有老人早上四五点就起床,单次充电后12个小时的续航用不到晚上,于是有了16个小时超长续航的版本……其中,一直没有“提升”的是价格,产品始终保持在2000元到8000元之间。陈霏回忆,针对重度听损人士开发的助听器,对算力和配件都有更高要求,这也导致成本增加。“得知它的售价可能会提高,我妈妈第一个不同意。她从一个普通老人的角度出发,希望我体谅大家。”就这样坚持着,陈霏发现,助听器行业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许多同行包括国外成熟的大品牌,都陆续开始关注或研究智能验配技术,中国方案受到了全球关注。他们的产品,也顺利上架了海外销售平台,逐渐打开了海外市场。陈霏坚信:“在以后长远的竞争中,中国的企业不但可以一战,而且可以胜出。”05陈霏形容自己是一个很执拗的人。小时候,他的目标就是清华大学,但高考没能如愿,工作三年后他在海外读研,直至博士才终于圆梦清华。认准的目标,不达成决不放弃,对待助听器,他也是同样的态度。这份执着,无关名利。“当帮助到老人的时候,他们真的是发自内心地开心,好几次遇到老人包饺子要留我们吃饭。每当这个时候,心里会特别充实,特别有动力,这种温暖感是会‘上瘾’的。”为此,陈霏与企业、社会组织合作,开展多次公益活动。他们免费给老战士做听力筛查、智能验配。“当他们戴上助听器后,眼睛一下子就亮了,开始和身边的老战友聊天,人也开朗了。”“创造每个人听得清、买得起的智能助听器”,这是陈霏打算“一条路走到底”的方向。他觉得,这条路虽然难走,但每走一步,他就离目标更近一点。“这条路很长,但我们一直在前进。”提醒听力损失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如果能早期发现并通过有效管控可延缓听力和听觉功能的减退建议60岁以上老人每年进行一次听力筛查以便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针对性干预记者&编辑/李娟1761696814187责编:樊羽玮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1761696814187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0024bd7bf9d533b91e608a5dda5d7e32.png{"email":"fanyuwei@huanqiu.com","name":"樊羽玮"}
“戴上助听器,听清楚声音的那一刻,老人的眼睛一下子亮了。他很高兴,从口袋里拿出一个手绢,里面包着他攒的纸币,一块的、五块的、十块的、百元的……一共4000多元,但这些连一只进口助听器都买不下来。老人眼里光亮又暗了下去……”这一幕深深刺痛了陈霏。那时,他还在清华大学读博士,研究课题是开发智能化的助听器芯片。当时国内市场售卖的助听器,几乎完全被国外品牌占据,一对装的价格往往不低于3万元,有的甚至逼近10万元。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65岁及以上的人群中,超过三分之一存在不同程度的耳聋。老人中有人因为耳聋不再愿意和家人交流,变得孤僻、封闭,还有人语言功能出现障碍……“如果能把价格打下来,我觉得能帮到很多人。”抱着这样的心愿,毕业后,陈霏放弃了高校副教授的职位,在深圳开启了创业生涯。在国外品牌的围剿中,他用自研的国产助听器,将价格“打”到了几千元,且品质不输价格数万元的海外品牌。今天重阳节,一起来看有关“听见”的故事。01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系统会逐渐退化。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和《中国听力健康现状及发展趋势》报告测算,我国约有1.2亿老年人患有听力障碍、听力受损。一些老人因听不清楚而不愿与人交流,变得脾气古怪,久而久之出现心理问题;听损还可能导致大脑功能受影响,进而影响认知和思维。有研究表明,中度听损的老年人,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概率是听力正常老年人的3倍。听力损伤不可逆,目前常见的干预手段主要是佩戴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可我国老人选择佩戴助听器的人群少之又少。陈霏介绍,这其中有人根本不知晓助听器的存在,有人则因无法承担助听器高昂的价格而无奈放弃。在清华大学读博期间,陈霏因开发助听器芯片,开始关注老人听力衰退问题。他还考取了高级验配师资格,开店代售助听器。在为老人完成验配后,借机让他们体验自己的芯片,搜集最真实的用户反馈。陈霏发现,相比于牙齿和视力问题,许多人觉得“人老耳背是自然规律”,往往不会采取措施干预。然而,听力衰退对他们生活的影响远超想象。“当老人听不清楚后,语言功能也会受影响,‘十聋九哑’说的就是这种情况。”那时候,进口助听器把控着国内市场,价格因此居高不下,部分产品的价位几乎等同一辆小轿车。陈霏看到过老人重新与外界声音连接时的欣喜,也看过许多因无力承担费用而落寞离开的背影。02除了价格高昂,助听器还必须经过多次面对面调试,才能达到对听力的适宜补偿效果。“就像一个长期没看到光的人,一下子接触强光会刺眼,得从微弱的光线开始慢慢适应。”然而,这对于部分腿脚不便的老人来说,也成为一大负担。陈霏说,自己的妈妈就曾面临这样的难题——妈妈生活在新疆,因为路途遥远,他无法及时对助听器进行调试,让使用效果大打折扣。△陈霏与妈妈有一次,陈霏在路边看到有人用手机扫码解锁共享单车,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浮现:现在手机应用场景这么广泛,为什么不能将用户听力数据和助听器参数都“搬到云上”,借助手机实现远程调配?彼时,陈霏已经从清华毕业,成为天津大学的副教授。他带领几位研究生说干就干,申请了相关课题,开发出了一套远程调配的系统模型。在一次学术会议上,陈霏见到了一位海外助听器品牌的技术专家,他兴奋地向对方介绍这套远程系统,并表示愿意免费提供相关服务,以此方便国内外广大使用者,但不料对方一口拒绝了:“我们公司成立100多年来,从不对外开放技术接口。”陈霏不甘心也不服气,不仅在于便利的技术服务无法普及,更在于海外品牌的傲慢。他继续着手头的研发,想要去证明:“我们的研究,是不是能把行业的认知边界拓宽一点点?”03机会出现在2017年,在深圳龙岗区创新创业比赛中,陈霏的助听器项目吸引了众多评委的目光,获得第一名。赛后,他得到了当地办公区三年免租优惠,还拿到一笔投资。智听科技就这样成立了,陈霏从天津大学副教授,转身成为一位创业者。这是一支朴素的创业队伍。生产助听器离不开壳料,但由于前期产量较少,他们在工厂的订单总是被“插队”。陈霏就白天搞研发,晚上去工厂找师傅“聊天、撸串”。“那时,行业内没有人认可我,刚开始只能坐冷板凳,但我们憋着一口气,就是要做出惠民且方便的助听器!”△助听器生产、检测车间这更是一个执着的创业团队。由于国内的手机型号成百上千,为了保证每一位用户都能流畅地使用智能验配功能,他们购买了当时几乎所有能找到的手机型号,一台一台测试。就这样磨了4年,2021年,全球首款用户居家就可自主完成测听验配的智能助听器问世,一对售价5000多元,不到国外产品售价的四分之一。陈霏迫不及待将产品给妈妈体验。“妈妈说等我下次回家帮她调,我说现在远程就可以弄好。她特别激动,连着问了好几次是不是真的。”一位爷爷以前使用国外品牌,每次需要往返30公里去调试,用上新产品后,他不用出门就能享受专业调试服务。还有个年轻人给父母购买产品后评价:“方便到爆了!”陈霏记得,产品的第一张宣传图,是他和一位创业伙伴,连同好友帮忙找的两位兼职模特一起拍的,“这样能节省一点预算”。△第一代产品的宣传图(最右为陈霏)04专业的助听器不光要把人声放大,还要降低环境噪音,且要满足低延时的需求,让声音和口型能够同步。这些都对芯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口芯片什么时候交货、芯片价格是多少,完全取决于对方,不光如此,一旦出现问题,我们甚至得不到售后服务。”陈霏将目光投向了国产芯片。那时候,国产芯片已经可以做到12纳米、6纳米,还能提供进口芯片无法提供的AI算法能力,使得AI降噪效果大幅提升。“现在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讲,从硬件到软件,从产品到生产再到服务,我们全部都是国产,品质完全不输海外品牌。”陈霏介绍,从研发人员到公司客服,每个人都需要去面对面服务老人。这个过程中,用户的反馈,也让产品的迭代有了新的方向。有用户的助听器不小心被摔坏了,他们就把防摔测试的高度从行业默认的0.5米提升到了1.8米;有老人早上四五点就起床,单次充电后12个小时的续航用不到晚上,于是有了16个小时超长续航的版本……其中,一直没有“提升”的是价格,产品始终保持在2000元到8000元之间。陈霏回忆,针对重度听损人士开发的助听器,对算力和配件都有更高要求,这也导致成本增加。“得知它的售价可能会提高,我妈妈第一个不同意。她从一个普通老人的角度出发,希望我体谅大家。”就这样坚持着,陈霏发现,助听器行业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许多同行包括国外成熟的大品牌,都陆续开始关注或研究智能验配技术,中国方案受到了全球关注。他们的产品,也顺利上架了海外销售平台,逐渐打开了海外市场。陈霏坚信:“在以后长远的竞争中,中国的企业不但可以一战,而且可以胜出。”05陈霏形容自己是一个很执拗的人。小时候,他的目标就是清华大学,但高考没能如愿,工作三年后他在海外读研,直至博士才终于圆梦清华。认准的目标,不达成决不放弃,对待助听器,他也是同样的态度。这份执着,无关名利。“当帮助到老人的时候,他们真的是发自内心地开心,好几次遇到老人包饺子要留我们吃饭。每当这个时候,心里会特别充实,特别有动力,这种温暖感是会‘上瘾’的。”为此,陈霏与企业、社会组织合作,开展多次公益活动。他们免费给老战士做听力筛查、智能验配。“当他们戴上助听器后,眼睛一下子就亮了,开始和身边的老战友聊天,人也开朗了。”“创造每个人听得清、买得起的智能助听器”,这是陈霏打算“一条路走到底”的方向。他觉得,这条路虽然难走,但每走一步,他就离目标更近一点。“这条路很长,但我们一直在前进。”提醒听力损失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如果能早期发现并通过有效管控可延缓听力和听觉功能的减退建议60岁以上老人每年进行一次听力筛查以便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针对性干预记者&编辑/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