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oW7UVsLSL society.huanqiu.comarticle北海妹子帮助迷路爷爷回家被刷屏!这份“在外互帮父母条约”你会“签”吗?/e3pmh19vt/e3prv5gfn近日,一段记录北海热心市民帮助迷路老人回家的视频在网上流传,温暖了无数人的心。记者了解到,该视频不仅记录了10月13日晚,黄女士与男友帮助一位八旬老人顺利回家的温情故事,还提到了一份没有纸笔,却刻在心间的“在外互帮父母条约”,呼吁社会共同关注因“记忆迷路”容易走失的老年群体。这种质朴的善意与自觉的契约精神,引起广大网友的共鸣。 黄女士发布在社交平台的视频截图。 他要找的家 在记忆的最深处 10月13日晚上8时许,黄女士与男友在北海外沙桥与老街交汇处,发现一位白发老爷爷,“他穿着白色背心、短裤、拖鞋,脖子上挂着两串钥匙,眼神有些迷茫。”黄女士回忆道,她的外公曾患阿尔茨海默病,她比较容易识别这类老人的状态,因此,一眼就察觉到老人的处境,便主动上前询问情况。 得知老人找不到回家的路,并自称住在“珠海东路”,黄女士心想距离不远,便决定和男友一起送老人回家。根据老人提供的“民建二巷30号”“商会”“中华街”等地名,他们在老街附近反复寻找。由于有的地名是旧称,已很难辨认。其间,不少热心市民加入帮助老人寻家的行列——有街坊努力用方言解释指路,也有骑车的大叔主动带路寻找。几人在老街巷子里穿梭寻觅,不知不觉间过去了1个小时,却始终没找到老人记忆中的家门。 为什么兜兜转转找不到他的家?直到老人家属赶到,黄女士才得知了真相。家属解释:这里是老人几十年前住过的地方。黄女士十分感慨,并在视频独白中写道:“后来我才明白,他要找的‘家’不在导航的目的地里,而是在记忆的最深处。” 自己淋过雨 所以总想为别人撑伞 见老人渐显疲惫,寻觅无果,黄女士选择了报警求助。通过警情信息匹配,这场爱心接力成功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老人的女婿驱车赶到,气喘吁吁地连声致谢:“早上9点多到现在,出来有12个小时了,多谢您啊!” 这份善意,在第二天的短信中依然延续。“小妹早上好,您的善举令人感动,我们全家人都感谢您,并祝愿您幸福美满!”老人的家属给黄女士发来短信,再次表示感谢。黄女士回复说:“叔叔/阿姨早上好!爷爷能安全回到家就是最好的消息。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着为别人撑伞。” 回复短信时,黄女士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的外公,“他也是经常自己一个人走出家门,出去过几个小时甚至从早到晚都没回到家。我无法想象一位老人记忆丢失,无论如何都找不到回家的轨迹时,会多么迷茫和无助……”正是基于这种深深的共情,让她走在街头时,一眼就洞察到了老人的困难处境,并及时出手相助。 网友纷纷为黄女士的善举点赞。 “在外互帮父母” 刻在心里的温暖契约 回想这段经历,黄女士分享了自己的反思:“我凭着‘就在附近’的一股热情帮他找回家的路,或许这是一种善良的‘冲动’,虽出于好心,但不是最高效的。”建议大家遇到类似情况应选择第一时间报警,“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是对老人最大的负责。”她还特别感谢了那些镜头之外的善意——“那个停下脚步的你,那个帮忙指路的你,那个默默关注的你,那些毫不犹豫付出善意的老街坊。” 此外,黄女士呼吁社会多关注阿尔茨海默病群体,建议家属为老人配备防走失手环、联系卡等设备,邻里之间也多一分照看。她在视频中提到“在外互帮父母条约”,就是想将这短暂的温暖变成一种更长久的守护。她向记者介绍,这不是一份正式的合同,而是一种心照不宣的约定:“今天你帮我的父母,明天我帮你的父母,让温暖的守护不断传递。” 记忆会迷路,但爱能找到家。黄女士表示,她已自愿签署了不需要纸笔的“在外互帮父母条约”,倡议更多人加入。“希望每一个迷路的记忆都能被温柔以待。”她期待这份契约精神,汇聚成照亮更多家庭的温暖之光。 文字丨邱绣华 1761015733480责编:魏少璞北海日报176101573348011[]{"email":"weishaopu@huanqiu.com","name":"魏少璞"}
近日,一段记录北海热心市民帮助迷路老人回家的视频在网上流传,温暖了无数人的心。记者了解到,该视频不仅记录了10月13日晚,黄女士与男友帮助一位八旬老人顺利回家的温情故事,还提到了一份没有纸笔,却刻在心间的“在外互帮父母条约”,呼吁社会共同关注因“记忆迷路”容易走失的老年群体。这种质朴的善意与自觉的契约精神,引起广大网友的共鸣。 黄女士发布在社交平台的视频截图。 他要找的家 在记忆的最深处 10月13日晚上8时许,黄女士与男友在北海外沙桥与老街交汇处,发现一位白发老爷爷,“他穿着白色背心、短裤、拖鞋,脖子上挂着两串钥匙,眼神有些迷茫。”黄女士回忆道,她的外公曾患阿尔茨海默病,她比较容易识别这类老人的状态,因此,一眼就察觉到老人的处境,便主动上前询问情况。 得知老人找不到回家的路,并自称住在“珠海东路”,黄女士心想距离不远,便决定和男友一起送老人回家。根据老人提供的“民建二巷30号”“商会”“中华街”等地名,他们在老街附近反复寻找。由于有的地名是旧称,已很难辨认。其间,不少热心市民加入帮助老人寻家的行列——有街坊努力用方言解释指路,也有骑车的大叔主动带路寻找。几人在老街巷子里穿梭寻觅,不知不觉间过去了1个小时,却始终没找到老人记忆中的家门。 为什么兜兜转转找不到他的家?直到老人家属赶到,黄女士才得知了真相。家属解释:这里是老人几十年前住过的地方。黄女士十分感慨,并在视频独白中写道:“后来我才明白,他要找的‘家’不在导航的目的地里,而是在记忆的最深处。” 自己淋过雨 所以总想为别人撑伞 见老人渐显疲惫,寻觅无果,黄女士选择了报警求助。通过警情信息匹配,这场爱心接力成功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老人的女婿驱车赶到,气喘吁吁地连声致谢:“早上9点多到现在,出来有12个小时了,多谢您啊!” 这份善意,在第二天的短信中依然延续。“小妹早上好,您的善举令人感动,我们全家人都感谢您,并祝愿您幸福美满!”老人的家属给黄女士发来短信,再次表示感谢。黄女士回复说:“叔叔/阿姨早上好!爷爷能安全回到家就是最好的消息。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着为别人撑伞。” 回复短信时,黄女士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的外公,“他也是经常自己一个人走出家门,出去过几个小时甚至从早到晚都没回到家。我无法想象一位老人记忆丢失,无论如何都找不到回家的轨迹时,会多么迷茫和无助……”正是基于这种深深的共情,让她走在街头时,一眼就洞察到了老人的困难处境,并及时出手相助。 网友纷纷为黄女士的善举点赞。 “在外互帮父母” 刻在心里的温暖契约 回想这段经历,黄女士分享了自己的反思:“我凭着‘就在附近’的一股热情帮他找回家的路,或许这是一种善良的‘冲动’,虽出于好心,但不是最高效的。”建议大家遇到类似情况应选择第一时间报警,“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是对老人最大的负责。”她还特别感谢了那些镜头之外的善意——“那个停下脚步的你,那个帮忙指路的你,那个默默关注的你,那些毫不犹豫付出善意的老街坊。” 此外,黄女士呼吁社会多关注阿尔茨海默病群体,建议家属为老人配备防走失手环、联系卡等设备,邻里之间也多一分照看。她在视频中提到“在外互帮父母条约”,就是想将这短暂的温暖变成一种更长久的守护。她向记者介绍,这不是一份正式的合同,而是一种心照不宣的约定:“今天你帮我的父母,明天我帮你的父母,让温暖的守护不断传递。” 记忆会迷路,但爱能找到家。黄女士表示,她已自愿签署了不需要纸笔的“在外互帮父母条约”,倡议更多人加入。“希望每一个迷路的记忆都能被温柔以待。”她期待这份契约精神,汇聚成照亮更多家庭的温暖之光。 文字丨邱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