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oRxxbYAqC society.huanqiu.comarticle要退款,家长得扇孩子耳光5分钟?回应来了/e3pmh19vt/e3prv5gfn日前,“潮玩平台退款要求扇孩子耳光5分钟”的话题登上热搜,引发关注。 据了解,李云是一个11岁女孩的妈妈,在她发现孩子在千岛App购买了500多元的卡牌后,便想要找卖家退货退款。但却被告知,“上传家长怒骂孩子的视频 、狂扇孩子耳光的视频(时长需要5分钟 中间不能停,必须有清晰的扇耳光的声音)”。 无奈之下,李云转向平台客服求助,然而客服的回复却让她失望:“抱歉平台无法强制,建议双方协商沟通。” 20日,千岛通过其官微回应表示,本次交易纠纷因个人闲置交易引发,未使用千岛闪购服务。文章中出现的聊天截图实为买卖双方的私聊截图,并非买家和平台客服的沟通内容。截图中出现的所谓的“未成年退款须知”为互联网流传的梗图素材,并非平台官方规则。买家向平台客服介绍情况时,自述相关交易系孩子使用外婆手机购买。千岛方面还表示,未成年群体在个人闲置交易的规则适用问题,一直是行业内平台普遍存在的痛点。 据了解,二手潮玩交易是千岛的主要功能。有不少用户反馈,千岛存在交易纠纷和售后服务问题。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认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11岁女孩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其从事网购的花费超出行为能力,其监护人未追认,该网购行为未生效。”付建表示表示,平台并非要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所有商品,但需对高风险商品、类赌博交易机制履行审核义务。对于未成年人的不合理交易,平台有义务协助家长与卖家协商退款,“若平台消极不作为,家长可向市场监管部门或网信部门投诉平台。” 而卖家要求家长拍摄扇巴掌视频,付建表示,这种无理要求直接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禁止家庭暴力的规定。“这种要求本质上是在教唆和胁迫家长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 网络截图 现实中,未成年人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其手机进行游戏充值或网络购物,导致事后退款维权受阻的案例,经常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10月20日,中青评论发文称,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卖家是怎样的身份,这样的要求都可谓荒唐至极,不仅严重挑战公序良俗,更可能触碰法律底线,决不能用轻飘飘的“玩梗”加以解释。这种将交易纠纷转化为家庭暴力的逻辑,只会助长“以暴制错”的社会戾气,恶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 尽管法律已确立基本原则,但在具体场景中,退款标准的细化、举证责任的分配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明确,以增强规则的可操作性,提升纠纷的解决效率。此外,家长同样需要承担起相应的监管责任,既要管好支付工具、用好家长控制模式,更要通过日常的言传身教,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 中国青年报(整理:陈垠杉)来源:中青评论(作者:席聪聪)潮新闻、新黄河 1761008756417责编:魏少璞中国青年报176100875641711[]{"email":"weishaopu@huanqiu.com","name":"魏少璞"}
日前,“潮玩平台退款要求扇孩子耳光5分钟”的话题登上热搜,引发关注。 据了解,李云是一个11岁女孩的妈妈,在她发现孩子在千岛App购买了500多元的卡牌后,便想要找卖家退货退款。但却被告知,“上传家长怒骂孩子的视频 、狂扇孩子耳光的视频(时长需要5分钟 中间不能停,必须有清晰的扇耳光的声音)”。 无奈之下,李云转向平台客服求助,然而客服的回复却让她失望:“抱歉平台无法强制,建议双方协商沟通。” 20日,千岛通过其官微回应表示,本次交易纠纷因个人闲置交易引发,未使用千岛闪购服务。文章中出现的聊天截图实为买卖双方的私聊截图,并非买家和平台客服的沟通内容。截图中出现的所谓的“未成年退款须知”为互联网流传的梗图素材,并非平台官方规则。买家向平台客服介绍情况时,自述相关交易系孩子使用外婆手机购买。千岛方面还表示,未成年群体在个人闲置交易的规则适用问题,一直是行业内平台普遍存在的痛点。 据了解,二手潮玩交易是千岛的主要功能。有不少用户反馈,千岛存在交易纠纷和售后服务问题。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认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11岁女孩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其从事网购的花费超出行为能力,其监护人未追认,该网购行为未生效。”付建表示表示,平台并非要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所有商品,但需对高风险商品、类赌博交易机制履行审核义务。对于未成年人的不合理交易,平台有义务协助家长与卖家协商退款,“若平台消极不作为,家长可向市场监管部门或网信部门投诉平台。” 而卖家要求家长拍摄扇巴掌视频,付建表示,这种无理要求直接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禁止家庭暴力的规定。“这种要求本质上是在教唆和胁迫家长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 网络截图 现实中,未成年人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其手机进行游戏充值或网络购物,导致事后退款维权受阻的案例,经常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10月20日,中青评论发文称,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卖家是怎样的身份,这样的要求都可谓荒唐至极,不仅严重挑战公序良俗,更可能触碰法律底线,决不能用轻飘飘的“玩梗”加以解释。这种将交易纠纷转化为家庭暴力的逻辑,只会助长“以暴制错”的社会戾气,恶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 尽管法律已确立基本原则,但在具体场景中,退款标准的细化、举证责任的分配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明确,以增强规则的可操作性,提升纠纷的解决效率。此外,家长同样需要承担起相应的监管责任,既要管好支付工具、用好家长控制模式,更要通过日常的言传身教,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 中国青年报(整理:陈垠杉)来源:中青评论(作者:席聪聪)潮新闻、新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