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mDs3ToGdq society.huanqiu.comarticle真悬!北京一60岁女士爬野山,从10米高山坡滑坠……/e3pmh19vt/e3prv5gfn层林尽染,北京迎来登山赏秋高峰。10月17日,房山一处野山发生惊险一幕,因雨后山路湿滑,一名登山爱好者不慎从10米高的山坡滑坠,万幸被树木拦住,但身体多处受伤。房山蓝天救援队紧急救援,安全将伤者抬下山送医。17日上午10时40分,房山蓝天救援队队长陈海军接到一通求助电话,对方是一支10人的登山队伍,在攀爬一处野山赏秋时,其中一位60岁阿姨从10米高的山坡滑坠,身体受伤,失去行动能力。队伍中有人先行下山,另有几人留守在伤者身边,等待救援人员到来。接到求助后,房山蓝天救援队立刻启动救援程序,恰好在附近拉练的山野救援组组长陈文明第一时间抵达现场。经了解,滑坠者幸运地被半山腰的树木拦住,未造成更严重后果,但腰部、脚踝受伤,身体多处擦伤,且无法动弹。“别着急,其他队员一会儿就到!”陈文明先安抚伤者情绪,同时反复叮嘱其保持静止,避免因移动加重伤情,随后下山接应携带装备的队员。很快,队员们背着担架和救援装备赶来,为防止伤者二次受伤,大家先对其受伤部位做简易防护,再小心翼翼地将其固定在担架上。抬着伤者下山是对队员体力与配合的极限考验——因为是野山,沿途都是沟壑与乱石,根本没有现成的道路,又因为刚刚下过雨,湿滑的地面让每一步都充满挑战,队员们如履薄冰。更关键的是,伤者腰部受伤,必须时刻保持担架平稳,伤者因疼痛发出的呻吟声,牵动着每位队员的心,大家心里着急,也只能慢慢走。最终,队员们克服重重阻碍,成功将伤者安全抬下山,送上120急救车,由医护人员接手,队员们这才放心回撤。房山蓝天救援队在此提醒:秋季登山虽能欣赏美景,但务必提前关注天气与路况,避开雨后湿滑路段;野山探险风险极高,非成熟路线切勿贸然前往,安全永远是探索自然的第一前提。北京晚报 记者 张宇1760776861791责编:赵钰阳北京晚报微信公众号176077686179111[]{"email":"zhaoyuyang@huanqiu.com","name":"赵钰阳"}
层林尽染,北京迎来登山赏秋高峰。10月17日,房山一处野山发生惊险一幕,因雨后山路湿滑,一名登山爱好者不慎从10米高的山坡滑坠,万幸被树木拦住,但身体多处受伤。房山蓝天救援队紧急救援,安全将伤者抬下山送医。17日上午10时40分,房山蓝天救援队队长陈海军接到一通求助电话,对方是一支10人的登山队伍,在攀爬一处野山赏秋时,其中一位60岁阿姨从10米高的山坡滑坠,身体受伤,失去行动能力。队伍中有人先行下山,另有几人留守在伤者身边,等待救援人员到来。接到求助后,房山蓝天救援队立刻启动救援程序,恰好在附近拉练的山野救援组组长陈文明第一时间抵达现场。经了解,滑坠者幸运地被半山腰的树木拦住,未造成更严重后果,但腰部、脚踝受伤,身体多处擦伤,且无法动弹。“别着急,其他队员一会儿就到!”陈文明先安抚伤者情绪,同时反复叮嘱其保持静止,避免因移动加重伤情,随后下山接应携带装备的队员。很快,队员们背着担架和救援装备赶来,为防止伤者二次受伤,大家先对其受伤部位做简易防护,再小心翼翼地将其固定在担架上。抬着伤者下山是对队员体力与配合的极限考验——因为是野山,沿途都是沟壑与乱石,根本没有现成的道路,又因为刚刚下过雨,湿滑的地面让每一步都充满挑战,队员们如履薄冰。更关键的是,伤者腰部受伤,必须时刻保持担架平稳,伤者因疼痛发出的呻吟声,牵动着每位队员的心,大家心里着急,也只能慢慢走。最终,队员们克服重重阻碍,成功将伤者安全抬下山,送上120急救车,由医护人员接手,队员们这才放心回撤。房山蓝天救援队在此提醒:秋季登山虽能欣赏美景,但务必提前关注天气与路况,避开雨后湿滑路段;野山探险风险极高,非成熟路线切勿贸然前往,安全永远是探索自然的第一前提。北京晚报 记者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