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gw8CAczFl society.huanqiu.comarticle为追“男神”频发大红包,分手后能要回吗?厦门法院判了/e3pmh19vt/e3prv5gfn对于不喜出门的“i人”(内向型人群)来说线下难觅社交机会于是将脱单的希望寄托在网络交友上不过,网络交友并不保险因钱财往来引发的纠纷频频出现小到日常消费分歧,大到大额转账被骗不少人在追求缘分的过程中栽了跟头近期思明区法院公布了一起典型的网络婚恋钱财纠纷案例网络交友时如何守住钱包避免被骗?遇到纠纷时,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今天,我们请法官、律师及情感顾问从专业角度谈谈各自的看法为打算网络交友的“i人”们送上一份“避坑指南”案例她追他 频发红包表心意2019年小艳与小鑫(均为化名)通过婚恋网站相识之后双方通过微信保持沟通小鑫在网站上的个人信息标注为“未婚、本科学历、已购车”将自己塑造成一名成功人士再加上良好的外貌条件很快俘获了小艳的芳心小艳对“男神”展开了猛烈追求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间,小艳多次以红包形式向小鑫转账,其中不乏包含特殊意义的款项,例如中秋节,她向小鑫转账36666元,并备注“中秋博饼(中状元)”。除了节日,就连春运期间小鑫返乡,小艳也会大方送上红包。这些红包部分被小鑫收下,他也会回赠红包,不过金额都较小。拒还款 旧情侣对簿公堂交往一段时间后小艳意外发现小鑫的真实情况与网站信息严重不符:他是离异人士而且学历是大专而非本科小艳感觉被骗了要求小鑫退还此前发送的红包款项双方由此产生纠纷2021年11月,面对小艳的催款,小鑫在微信中回复:“我没向你借过钱,也没主动要过钱,你主动给的我没收或者退回了,节日红包我收下了小部分,同时也回了红包,你要讨还也没关系,算下你多发的部分就行。”小艳当即告知“多发部分为16666元”并提供转账截图,小鑫当时未提出异议。后续小艳多次催款,小鑫的态度却转变了。2022年4月,他称:“这是追求另一半的前期投资,没结果凭什么讨回去?”此后更以“还欠一屁股债”“有钱会处理”搪塞。 忍无可忍的小艳,最终以“借款未还”为由将小鑫诉至法院,要求其返还16666元并承担诉讼费。审理既然承诺 这钱就该还给她庭审中双方对款项性质各执一词小艳主张是“借款”,因小鑫隐瞒个人信息导致其错误转账,故要求返还;小鑫则声称款项是小艳为追求自己发送的“节日红包”,属于无偿赠与,无需返还。法院审理认为,小艳曾多次要求小鑫还款,小鑫并未拒绝,还要求小艳提供返还金额的凭据。在小艳提供转账截图后,小鑫确认金额并承诺还款,后又表示目前经济困难,无法偿还。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需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小鑫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作出了同意返还受赠款项的承诺,该承诺属于对自身权利的自愿处分,对其具有法律约束力,因此需据此承担返还相应款项的责任。小艳要求小鑫返还欠款,具有事实及法律依据,法院予以支持。相关法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第六百五十七条 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第六百五十八条 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各方说法法官款项往来需明确性质对于此案,思明区法院法官孙蕾说,情侣之间的款项往来,往往在用途上存在模糊性,尤其是借“节日红包”为由所进行的转账、微信红包往来,在无相反证据的情况下,一般会被依法认定为无偿赠与。一旦分手后与对方协商未果,则难以主张款项的返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情侣通过微信发送节日红包等行为应视为财物赠与,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撤销赠与;但财产权利转移后,除非符合法定条件(如附条件赠与中受赠人不履行合同约定义务),否则赠与人不能轻易撤回赠与。因此孙蕾建议,情侣交往间如涉及大笔金钱往来,应在转账前明确款项性质为民间借贷、无偿赠与或附条件赠与(如彩礼),避免在分手后产生争议。律师在网络上谨慎谈感情福建巽明律师事务所杨艳群律师介绍了自己遇到的两起通过交友平台受骗的案例:一女士被男方以“代为投资获利”为由骗取巨额资金后遭断联;一女士被男方以“推荐拍短视频赚钱”诱至其所在城市,后被说服发生关系,事后才发现男方已婚且无相关机会。杨艳群律师提醒,通过交友平台认识他人,在未深入了解、核实对方情况前,需保持警惕,谨慎谈感情、进行款项往来,切勿轻信对方关于投资、找工作等说法,避免人财两空。情感顾问不要让情感冲昏理智针对网络交友中相关现象背后的心理原因,遇见婚恋网资深情感顾问杨老师进行了分析。据她观察,部分人会为网络交友中认识的对象花钱,事后却试图追回钱款,这类行为的核心原因在于,他们在交往中从对方那里获得了大量情绪价值,心灵与精神层面得到了情感满足,正是这种情感上的认同与依赖,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哄骗,进而愿意为对方投入金钱。但实际情况是,若仅凭情绪价值就轻易对交友对象产生深度信任并投入金钱,不仅难以建立稳定的婚恋关系,还容易因情感冲昏理智,陷入各类金钱纠纷。记者:洪萱茹 通讯员:思法1760226509329责编:任鑫恚厦门晚报176022650932911[]{"email":"renxinhui@huanqiu.com","name":"任鑫恚"}
对于不喜出门的“i人”(内向型人群)来说线下难觅社交机会于是将脱单的希望寄托在网络交友上不过,网络交友并不保险因钱财往来引发的纠纷频频出现小到日常消费分歧,大到大额转账被骗不少人在追求缘分的过程中栽了跟头近期思明区法院公布了一起典型的网络婚恋钱财纠纷案例网络交友时如何守住钱包避免被骗?遇到纠纷时,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今天,我们请法官、律师及情感顾问从专业角度谈谈各自的看法为打算网络交友的“i人”们送上一份“避坑指南”案例她追他 频发红包表心意2019年小艳与小鑫(均为化名)通过婚恋网站相识之后双方通过微信保持沟通小鑫在网站上的个人信息标注为“未婚、本科学历、已购车”将自己塑造成一名成功人士再加上良好的外貌条件很快俘获了小艳的芳心小艳对“男神”展开了猛烈追求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间,小艳多次以红包形式向小鑫转账,其中不乏包含特殊意义的款项,例如中秋节,她向小鑫转账36666元,并备注“中秋博饼(中状元)”。除了节日,就连春运期间小鑫返乡,小艳也会大方送上红包。这些红包部分被小鑫收下,他也会回赠红包,不过金额都较小。拒还款 旧情侣对簿公堂交往一段时间后小艳意外发现小鑫的真实情况与网站信息严重不符:他是离异人士而且学历是大专而非本科小艳感觉被骗了要求小鑫退还此前发送的红包款项双方由此产生纠纷2021年11月,面对小艳的催款,小鑫在微信中回复:“我没向你借过钱,也没主动要过钱,你主动给的我没收或者退回了,节日红包我收下了小部分,同时也回了红包,你要讨还也没关系,算下你多发的部分就行。”小艳当即告知“多发部分为16666元”并提供转账截图,小鑫当时未提出异议。后续小艳多次催款,小鑫的态度却转变了。2022年4月,他称:“这是追求另一半的前期投资,没结果凭什么讨回去?”此后更以“还欠一屁股债”“有钱会处理”搪塞。 忍无可忍的小艳,最终以“借款未还”为由将小鑫诉至法院,要求其返还16666元并承担诉讼费。审理既然承诺 这钱就该还给她庭审中双方对款项性质各执一词小艳主张是“借款”,因小鑫隐瞒个人信息导致其错误转账,故要求返还;小鑫则声称款项是小艳为追求自己发送的“节日红包”,属于无偿赠与,无需返还。法院审理认为,小艳曾多次要求小鑫还款,小鑫并未拒绝,还要求小艳提供返还金额的凭据。在小艳提供转账截图后,小鑫确认金额并承诺还款,后又表示目前经济困难,无法偿还。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需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小鑫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作出了同意返还受赠款项的承诺,该承诺属于对自身权利的自愿处分,对其具有法律约束力,因此需据此承担返还相应款项的责任。小艳要求小鑫返还欠款,具有事实及法律依据,法院予以支持。相关法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第六百五十七条 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第六百五十八条 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各方说法法官款项往来需明确性质对于此案,思明区法院法官孙蕾说,情侣之间的款项往来,往往在用途上存在模糊性,尤其是借“节日红包”为由所进行的转账、微信红包往来,在无相反证据的情况下,一般会被依法认定为无偿赠与。一旦分手后与对方协商未果,则难以主张款项的返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情侣通过微信发送节日红包等行为应视为财物赠与,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撤销赠与;但财产权利转移后,除非符合法定条件(如附条件赠与中受赠人不履行合同约定义务),否则赠与人不能轻易撤回赠与。因此孙蕾建议,情侣交往间如涉及大笔金钱往来,应在转账前明确款项性质为民间借贷、无偿赠与或附条件赠与(如彩礼),避免在分手后产生争议。律师在网络上谨慎谈感情福建巽明律师事务所杨艳群律师介绍了自己遇到的两起通过交友平台受骗的案例:一女士被男方以“代为投资获利”为由骗取巨额资金后遭断联;一女士被男方以“推荐拍短视频赚钱”诱至其所在城市,后被说服发生关系,事后才发现男方已婚且无相关机会。杨艳群律师提醒,通过交友平台认识他人,在未深入了解、核实对方情况前,需保持警惕,谨慎谈感情、进行款项往来,切勿轻信对方关于投资、找工作等说法,避免人财两空。情感顾问不要让情感冲昏理智针对网络交友中相关现象背后的心理原因,遇见婚恋网资深情感顾问杨老师进行了分析。据她观察,部分人会为网络交友中认识的对象花钱,事后却试图追回钱款,这类行为的核心原因在于,他们在交往中从对方那里获得了大量情绪价值,心灵与精神层面得到了情感满足,正是这种情感上的认同与依赖,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哄骗,进而愿意为对方投入金钱。但实际情况是,若仅凭情绪价值就轻易对交友对象产生深度信任并投入金钱,不仅难以建立稳定的婚恋关系,还容易因情感冲昏理智,陷入各类金钱纠纷。记者:洪萱茹 通讯员: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