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er1EnUZM5 society.huanqiu.comarticle这位院士拥有百万粉丝,评论区“葫芦娃”集结/e3pmh19vt/e3ps21dgq“搞科研的话,得为科学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一定的贡献。我是学地质的,我有责任,把中国的火山搞清楚了。”刘嘉麒,1941年出生于辽宁,今年84岁。中国科学院院士,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是我国第一位火山研究领域的院士。他率先查明中国火山的时空分布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改变了“中国无火山”的错误认知,并开拓出玛珥湖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等新领域,将中国火山研究水平从国际落后提升至世界前沿。刘嘉麒院士办公室的书架中间,摆着一个醒目的相框,冷静的幽蓝包裹着炽热的火红,那是火山在黑夜中喷发的壮美奇观。旁边写着一行字——“火山是地球的灵魂”。经常有人问,研究火山的意义是什么?这句话就是刘嘉麒最坚定的答案。“火山是星球的灵魂,是星球有生命力的象征。”刘嘉麒向人解释,“哪个星球的形成和演化都离不开火山。没有火山作用,这个星球就死亡了。”在刘嘉麒看来,火山正是地球生机与宇宙奇观的缔造者。如果没有火山,世界会怎样?或许地球会是一个沉寂的星球,看不到今日的生机盎然;或许人们无缘欣赏长白山天池、腾冲温泉、涠洲岛的美丽风光;又或许,火星上不会有奥林匹斯山,月球也不会是今天拍到的这般模样。△火山喷发的壮观景象刘嘉麒儒雅外表下面,有一个有趣的灵魂。深耕科研之余,他对科普工作倾注了巨大热情,总能把深奥的地质学问,通俗地“翻译”给大家听。不到四年时间,他录制发布了200多条科普视频,全网粉丝超200万。他笑着说,有时候3岁孩子的问题都会把他问住,比如“能不能用水把火山浇灭”,他心想那得多少水啊。△刘嘉麒的科普视频截图“火山爷爷”火了。弹幕里满屏的“爷爷”,网友笑称是“葫芦娃集合”。行走在外,他也常被认出来。一次住旅馆递身份证,店员认出他:“您是不是火山爷爷?我是您粉丝!” 他打趣道:“是粉条还是粉丝啊?”01出生于辽宁的一个穷山沟,刘嘉麒童年的天空总是硝烟弥漫。直到1949年春天,8岁的他才第一次走进课堂。说是课堂,其实不过是村子里的一座庙,找个空地方搭两条板子,二三十个孩子挤在一起读书。“我记得上第一堂语文课,讲的就是‘开学了,上课了,穷孩子也能上学了’。”△刘嘉麒与家人合影穷孩子的求学路,跌跌撞撞。1958年,正在读高中的刘嘉麒见到技术人员下乡找矿。“这埋在地底下的事,他怎么都能知道呢?我觉得搞地质挺神奇的。”刘嘉麒也说不上来,与地质结下不解之缘,究竟是误打误撞还是命运使然。填报大学时,母亲无奈地说了一句“什么学校不要钱,就考什么学校”,于是他在招生简章上搜寻了半天,看到地质院校实行“五包”——学费、书费、医疗费、伙食费、住宿费全免,就报考了地质院校,“这一辈子就跟地质、跟大山、跟大自然打交道了”。△刘嘉麒在长春地质学院就读本科与研究生。图为毕业证书在大学校园,刘嘉麒系统学习了地球化学与岩石学,却又遭遇时代浪潮,被安排到辽宁营口地质队。从小做惯体力活,他既不怕苦也不怕累,只是遗憾学了那么多专业知识几乎用不上,他始终还是想搞科研。直到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37岁的他抓住机会,毅然报考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生。当时国家在地质方面的研究比较落后,他心中还有一个更远大的念头,他想再使劲学习,哪怕追上人家一点点。02来到北京,刘嘉麒开始钻研同位素年代学——一门能为岩石“测算年龄”的科学,火山岩成了他的重点研究对象。当他正在全新领域摸索时,一部由外国专家编写的书,深深刺痛了他。书中说,中国没有火山,中国的火山资料需要从国外来获取。刘嘉麒心想,我们那边的长白山不就是火山嘛? △1979年,刘嘉麒在长白山考察。为给中国火山“正名”,刘嘉麒走遍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从长白山到五大连池,从青藏高原到宝岛台湾,他用详实证据,让国际学界看见中国火山的存在与价值。他编著并出版了《中国火山》,全面系统阐述了我国火山的时空分布与特征。刘嘉麒说:“我是中国人,我是学地质的,我有责任把中国火山搞清楚。”△1988年,刘嘉麒在西藏考察。刘嘉麒让“中国火山”被更多人看见,也为“中国火山”找到新的研究方向。他把火山活动与气候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火山活动是引起气候变迁的重要因素;并在我国发现并确立一批“玛珥湖”,这是一种由地下水与岩浆混合引发蒸汽爆炸后形成的特殊火山口湖,是研究古气候、古环境的绝佳载体。△玛珥湖让刘嘉麒特别自豪的是,过去中国火山很少有人知道,现在一些有国际影响力的火山会议也来中国开,许多学者都会到中国来做研究。他说:“我们能够跟别人同一水平,甚至在某些方面做得更好,才能被人瞧得起。”03美丽却又狂躁的火山,让人们心生好奇,又望而却步。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刘嘉麒干脆把实验室“搬”到了火山口,只为看得更加真切。为此,他跑遍了七大洲、五大洋,多次出征南极和北极。△刘嘉麒在南极与火山的接触,危险又迷人。在非洲尔塔阿雷火山,岩浆在火山口沸腾,咆哮着释放有毒的气体,刘嘉麒用毛巾堵住口鼻,争取多一秒的宝贵科研时间。△刘嘉麒在非洲在印尼喀拉喀托火山,刘嘉麒想近距离观察火山口的状态,还剩不到200米的时候,脚下突然颤动,这是火山即将喷发的危险信号,于是他赶紧往山下跑。△刘嘉麒正在测量喷出的岩浆温度火山的怪脾气,从未浇灭过刘嘉麒的热情。他始终相信,看似离普通人遥远的火山,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价值。04“不管搞什么科学,再高级、再理论,最后都要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刘嘉麒说。△刘嘉麒手拿玄武岩纤维丝他永远记得,有一年住在陕北的窑洞里,老乡们一句:“研究黄土能帮我们发家致富吗?”把他给问住了。他翻来覆去地思考,研究了一辈子火山,火山到底有什么用?带着这个问题,他开始探索火山资源的转化之路。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过去常被用来铺路。刘嘉麒带领团队,把这堆硬石头做成了“直径仅有头发丝十分之一”的纤维丝。他用手轻轻触摸着样品说:“你看这玄武岩纤维筋,像钢筋,却更轻、更结实、更抗腐蚀。一吨玄武岩开采成本五六十块,拉成丝能卖两万到十几万,价值翻了几百倍。” △玄武岩纤维丝经过加工后的样品2024年6月,嫦娥六号着陆器携带的五星红旗在月球背面展开,这面国旗的布料正是用玄武岩纤维“织”成的。刘嘉麒介绍,月球的温差有300多度,普通材料是不行的,而玄武岩纤维能承受1000度的温差,稳定性极强。△嫦娥六号在月背展示五星红旗在刘嘉麒看来,火山关联地球的过去,也将指引人类的未来。火星上有太阳系最大的火山,火星探测离不开火山研究;地球最深钻探仅12公里,火山却能把地下60到80公里的岩浆带出来,能够帮助人类探索更多关于地底的奥秘——上天、入地、下海,几乎都离不开火山。37岁考研、80岁拍短视频,刘嘉麒从来不被年龄定义。他总说:你们年轻人干的这些活儿,我差不多都能干。活到老,学到老,我要看看谁最爱学习。他的手机里,记满密密麻麻的行程,他说:“能给我的时间有限,想多做点事。只要身体能动、脑子不钝,就还能干。累估计是累不死的,但闲,可能会闲坏了。”记者手记我是记者陶昱舟。采访开始前,我和先生寒暄,问他最近在忙些什么。他掏出手机,翻出当月的行程给我看。放眼望去,密密麻麻的序号和日期,学术交流、科研指导、野外考察、科普创作......先生说,他总怕自己忘记,每次行程有变,他都会在手机里重新记录一份。可有些事,先生从未忘记。他记得自己去过的每一座火山,尤其忘不了1986年第一次看到“火山喷发”的场景。那天晚上,他爬上几公里外的一座山,看着远处的熔岩从山顶缓缓溢出,在夜色中绵延成一片暗红色的海。先生挥舞着双手向我描述那片火海的壮观,从他激动的言语里,我好像也感受到了先生的生命力,我知道此刻,他身体里的那座火山,也在蓬勃地跳动。先生,不仅是一种称谓,更蕴含着敬意与传承。可堪先生之名者,不仅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更有着温润深厚的德性、豁达包容的胸襟,任风吹雨打,仍固守信念,将深沉的家国情怀根植于血脉之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后生晚辈持起读书、做人的一盏灯。记者丨陶昱舟1760009699397责编:赵钰阳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1760009699397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879c4fdb8e5086576a6d930de944b1fb.png{"email":"zhaoyuyang@huanqiu.com","name":"赵钰阳"}
“搞科研的话,得为科学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一定的贡献。我是学地质的,我有责任,把中国的火山搞清楚了。”刘嘉麒,1941年出生于辽宁,今年84岁。中国科学院院士,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是我国第一位火山研究领域的院士。他率先查明中国火山的时空分布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改变了“中国无火山”的错误认知,并开拓出玛珥湖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等新领域,将中国火山研究水平从国际落后提升至世界前沿。刘嘉麒院士办公室的书架中间,摆着一个醒目的相框,冷静的幽蓝包裹着炽热的火红,那是火山在黑夜中喷发的壮美奇观。旁边写着一行字——“火山是地球的灵魂”。经常有人问,研究火山的意义是什么?这句话就是刘嘉麒最坚定的答案。“火山是星球的灵魂,是星球有生命力的象征。”刘嘉麒向人解释,“哪个星球的形成和演化都离不开火山。没有火山作用,这个星球就死亡了。”在刘嘉麒看来,火山正是地球生机与宇宙奇观的缔造者。如果没有火山,世界会怎样?或许地球会是一个沉寂的星球,看不到今日的生机盎然;或许人们无缘欣赏长白山天池、腾冲温泉、涠洲岛的美丽风光;又或许,火星上不会有奥林匹斯山,月球也不会是今天拍到的这般模样。△火山喷发的壮观景象刘嘉麒儒雅外表下面,有一个有趣的灵魂。深耕科研之余,他对科普工作倾注了巨大热情,总能把深奥的地质学问,通俗地“翻译”给大家听。不到四年时间,他录制发布了200多条科普视频,全网粉丝超200万。他笑着说,有时候3岁孩子的问题都会把他问住,比如“能不能用水把火山浇灭”,他心想那得多少水啊。△刘嘉麒的科普视频截图“火山爷爷”火了。弹幕里满屏的“爷爷”,网友笑称是“葫芦娃集合”。行走在外,他也常被认出来。一次住旅馆递身份证,店员认出他:“您是不是火山爷爷?我是您粉丝!” 他打趣道:“是粉条还是粉丝啊?”01出生于辽宁的一个穷山沟,刘嘉麒童年的天空总是硝烟弥漫。直到1949年春天,8岁的他才第一次走进课堂。说是课堂,其实不过是村子里的一座庙,找个空地方搭两条板子,二三十个孩子挤在一起读书。“我记得上第一堂语文课,讲的就是‘开学了,上课了,穷孩子也能上学了’。”△刘嘉麒与家人合影穷孩子的求学路,跌跌撞撞。1958年,正在读高中的刘嘉麒见到技术人员下乡找矿。“这埋在地底下的事,他怎么都能知道呢?我觉得搞地质挺神奇的。”刘嘉麒也说不上来,与地质结下不解之缘,究竟是误打误撞还是命运使然。填报大学时,母亲无奈地说了一句“什么学校不要钱,就考什么学校”,于是他在招生简章上搜寻了半天,看到地质院校实行“五包”——学费、书费、医疗费、伙食费、住宿费全免,就报考了地质院校,“这一辈子就跟地质、跟大山、跟大自然打交道了”。△刘嘉麒在长春地质学院就读本科与研究生。图为毕业证书在大学校园,刘嘉麒系统学习了地球化学与岩石学,却又遭遇时代浪潮,被安排到辽宁营口地质队。从小做惯体力活,他既不怕苦也不怕累,只是遗憾学了那么多专业知识几乎用不上,他始终还是想搞科研。直到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37岁的他抓住机会,毅然报考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生。当时国家在地质方面的研究比较落后,他心中还有一个更远大的念头,他想再使劲学习,哪怕追上人家一点点。02来到北京,刘嘉麒开始钻研同位素年代学——一门能为岩石“测算年龄”的科学,火山岩成了他的重点研究对象。当他正在全新领域摸索时,一部由外国专家编写的书,深深刺痛了他。书中说,中国没有火山,中国的火山资料需要从国外来获取。刘嘉麒心想,我们那边的长白山不就是火山嘛? △1979年,刘嘉麒在长白山考察。为给中国火山“正名”,刘嘉麒走遍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从长白山到五大连池,从青藏高原到宝岛台湾,他用详实证据,让国际学界看见中国火山的存在与价值。他编著并出版了《中国火山》,全面系统阐述了我国火山的时空分布与特征。刘嘉麒说:“我是中国人,我是学地质的,我有责任把中国火山搞清楚。”△1988年,刘嘉麒在西藏考察。刘嘉麒让“中国火山”被更多人看见,也为“中国火山”找到新的研究方向。他把火山活动与气候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火山活动是引起气候变迁的重要因素;并在我国发现并确立一批“玛珥湖”,这是一种由地下水与岩浆混合引发蒸汽爆炸后形成的特殊火山口湖,是研究古气候、古环境的绝佳载体。△玛珥湖让刘嘉麒特别自豪的是,过去中国火山很少有人知道,现在一些有国际影响力的火山会议也来中国开,许多学者都会到中国来做研究。他说:“我们能够跟别人同一水平,甚至在某些方面做得更好,才能被人瞧得起。”03美丽却又狂躁的火山,让人们心生好奇,又望而却步。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刘嘉麒干脆把实验室“搬”到了火山口,只为看得更加真切。为此,他跑遍了七大洲、五大洋,多次出征南极和北极。△刘嘉麒在南极与火山的接触,危险又迷人。在非洲尔塔阿雷火山,岩浆在火山口沸腾,咆哮着释放有毒的气体,刘嘉麒用毛巾堵住口鼻,争取多一秒的宝贵科研时间。△刘嘉麒在非洲在印尼喀拉喀托火山,刘嘉麒想近距离观察火山口的状态,还剩不到200米的时候,脚下突然颤动,这是火山即将喷发的危险信号,于是他赶紧往山下跑。△刘嘉麒正在测量喷出的岩浆温度火山的怪脾气,从未浇灭过刘嘉麒的热情。他始终相信,看似离普通人遥远的火山,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价值。04“不管搞什么科学,再高级、再理论,最后都要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刘嘉麒说。△刘嘉麒手拿玄武岩纤维丝他永远记得,有一年住在陕北的窑洞里,老乡们一句:“研究黄土能帮我们发家致富吗?”把他给问住了。他翻来覆去地思考,研究了一辈子火山,火山到底有什么用?带着这个问题,他开始探索火山资源的转化之路。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过去常被用来铺路。刘嘉麒带领团队,把这堆硬石头做成了“直径仅有头发丝十分之一”的纤维丝。他用手轻轻触摸着样品说:“你看这玄武岩纤维筋,像钢筋,却更轻、更结实、更抗腐蚀。一吨玄武岩开采成本五六十块,拉成丝能卖两万到十几万,价值翻了几百倍。” △玄武岩纤维丝经过加工后的样品2024年6月,嫦娥六号着陆器携带的五星红旗在月球背面展开,这面国旗的布料正是用玄武岩纤维“织”成的。刘嘉麒介绍,月球的温差有300多度,普通材料是不行的,而玄武岩纤维能承受1000度的温差,稳定性极强。△嫦娥六号在月背展示五星红旗在刘嘉麒看来,火山关联地球的过去,也将指引人类的未来。火星上有太阳系最大的火山,火星探测离不开火山研究;地球最深钻探仅12公里,火山却能把地下60到80公里的岩浆带出来,能够帮助人类探索更多关于地底的奥秘——上天、入地、下海,几乎都离不开火山。37岁考研、80岁拍短视频,刘嘉麒从来不被年龄定义。他总说:你们年轻人干的这些活儿,我差不多都能干。活到老,学到老,我要看看谁最爱学习。他的手机里,记满密密麻麻的行程,他说:“能给我的时间有限,想多做点事。只要身体能动、脑子不钝,就还能干。累估计是累不死的,但闲,可能会闲坏了。”记者手记我是记者陶昱舟。采访开始前,我和先生寒暄,问他最近在忙些什么。他掏出手机,翻出当月的行程给我看。放眼望去,密密麻麻的序号和日期,学术交流、科研指导、野外考察、科普创作......先生说,他总怕自己忘记,每次行程有变,他都会在手机里重新记录一份。可有些事,先生从未忘记。他记得自己去过的每一座火山,尤其忘不了1986年第一次看到“火山喷发”的场景。那天晚上,他爬上几公里外的一座山,看着远处的熔岩从山顶缓缓溢出,在夜色中绵延成一片暗红色的海。先生挥舞着双手向我描述那片火海的壮观,从他激动的言语里,我好像也感受到了先生的生命力,我知道此刻,他身体里的那座火山,也在蓬勃地跳动。先生,不仅是一种称谓,更蕴含着敬意与传承。可堪先生之名者,不仅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更有着温润深厚的德性、豁达包容的胸襟,任风吹雨打,仍固守信念,将深沉的家国情怀根植于血脉之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后生晚辈持起读书、做人的一盏灯。记者丨陶昱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