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by14p3VjV society.huanqiu.comarticle老祖宗笔下的“中秋快乐”,字字惊艳,句句封神!/e3pmh19vt/e3prv5gfn“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 千年前,同一轮明月下 古人如何说“中秋快乐”? 这些字字惊艳的佳句 挑一句去发朋友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说起中秋,东坡先生过出了别样的氛围感~ 他爱吃月饼: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他是钱塘江潮的“迷弟”: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他还爱喝酒赏月: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都说文字可以穿越古今,每到中秋节,苏轼还有一首词家传户诵,这就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你知道吗?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句,不是写爱情,而是写亲情。 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苏轼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孤身一人在密州的苏轼望着天上的明月,写下千古绝唱。一句“千里共婵娟”道尽人间眷恋,读了近千年,还是为之动容。 当苏轼举起酒杯,遥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杯敬明月,一杯敬故乡,那是中国诗人独有的浪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是唐朝有名的贤相,他举止优雅,风度翩翩,诗文清淡质朴。在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人,总是要问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 盛世大唐气象万千,张九龄的诗如明月清辉,淡雅而深情。一句“天涯共此时”,不只写相思,更是写天地同心、人间共愿。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创作《望月怀远》,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已不可考究,但是有很多人相信,张九龄是在被贬荆州期间,登上荆州古城墙,写下的这首诗。 明月出于江岸,清光遍洒天涯。中秋之夜,宦海浮沉的张九龄独在荆楚,望月而思远人。他长立城头,轻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眼望江山,一眼寄相思,那是中国诗人永恒的温柔。 “笑口须开。几度中秋见月来。” 黄庭坚笔下的中秋,豁达一笑,触动千年。 这位“硬核文人”一生跌宕起伏,却总在困顿中活出诗意。被贬戎州时,他高歌“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流放宜州时,他头簪黄花,笑对秋风,写下“万事尽随风雨去”。 中秋,天清月朗,人醉心明。黄庭坚因被贬,已多年未与亲人共度佳节,他醉意朦胧地望着月亮缓缓沉入西岭,吟出“笑口须开。几度中秋见月来。”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被这份苦中作乐的情怀触动。 《减字木兰花·中秋无雨》 宋·黄庭坚 中秋无雨。醉送月衔西岭去。 笑口须开。几度中秋见月来。 前年江外。儿女传杯兄弟会。 此夜登楼。小谢清吟慰白头。 纵然世事难全,也要举杯向月,笑口常开。当黄庭坚醉送明月,轻叹“中秋无雨。醉送月衔西岭去。”一杯敬离合,一杯敬沧桑,那是中国文人独有的坚韧。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古人过中秋,除了赏月,还要赏桂。古人将十二个月各自对应了一种花,称为“花神”,而农历八月的“花神”,就是桂花。网友:原来桂花是“中秋限定香氛”~ 《鹧鸪天·桂花》 宋·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中秋之夜,李清照独坐庭院,望着盛放的桂花,在月光映照下写就流传千古的诗句。她以女性独有的细腻感知,重新定义了中秋的审美意境——没有悲欢离合的感怀,而是暗香浮动的从容。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花再傲,菊花再艳,终不及桂花在中秋时节的冠绝群芳。中秋的月华洒满桂树,也照亮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女词人的傲然风骨。 月光依旧,桂香如故。李清照用一首词告诉我们:中秋的美 不只天空月华如练,更有人间暗香依旧,有文字穿越时空与我们相遇。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说起赏月,“诗仙”李白算是爱了一辈子的月亮。年幼时,他“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长大后,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更别提我们小时候全文背诵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虽然如今我们过的中秋节,在盛唐还不流行,但仰望那一轮明月,始终是文人墨客心中不可或缺的雅事。 《把酒问月》 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一生痴月,他将灵魂寄于明月,让诗情流淌千年。他写故乡:“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他写温情:“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他写自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他写哲思:“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是他诗中最清澈的意象,也是他留给人间最明亮的回响。 古人笔下的中秋,是“万里此情同皎洁”的澄澈,是“月下花前且把杯”的畅快,是“且喜人间好时节”的通透,是“平分秋色一轮满”的壮阔,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深切思念,也是“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的圆满祥和…… 中秋之夜,月满星河 年年岁岁,古今共襄 愿你我皆能在这金风玉露中 与诗意相逢,与美好相拥 来源:央视一套微信公众号(ID:CCTV-channel1)综合《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宗师列传·大宋词人传》、《古韵新声》、《花开中国》、央视新闻客户端等 1759709111603责编:魏少璞央视一套175970911160311[]{"email":"weishaopu@huanqiu.com","name":"魏少璞"}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 千年前,同一轮明月下 古人如何说“中秋快乐”? 这些字字惊艳的佳句 挑一句去发朋友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说起中秋,东坡先生过出了别样的氛围感~ 他爱吃月饼: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他是钱塘江潮的“迷弟”: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他还爱喝酒赏月: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都说文字可以穿越古今,每到中秋节,苏轼还有一首词家传户诵,这就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你知道吗?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句,不是写爱情,而是写亲情。 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苏轼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孤身一人在密州的苏轼望着天上的明月,写下千古绝唱。一句“千里共婵娟”道尽人间眷恋,读了近千年,还是为之动容。 当苏轼举起酒杯,遥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杯敬明月,一杯敬故乡,那是中国诗人独有的浪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是唐朝有名的贤相,他举止优雅,风度翩翩,诗文清淡质朴。在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人,总是要问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 盛世大唐气象万千,张九龄的诗如明月清辉,淡雅而深情。一句“天涯共此时”,不只写相思,更是写天地同心、人间共愿。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创作《望月怀远》,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已不可考究,但是有很多人相信,张九龄是在被贬荆州期间,登上荆州古城墙,写下的这首诗。 明月出于江岸,清光遍洒天涯。中秋之夜,宦海浮沉的张九龄独在荆楚,望月而思远人。他长立城头,轻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眼望江山,一眼寄相思,那是中国诗人永恒的温柔。 “笑口须开。几度中秋见月来。” 黄庭坚笔下的中秋,豁达一笑,触动千年。 这位“硬核文人”一生跌宕起伏,却总在困顿中活出诗意。被贬戎州时,他高歌“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流放宜州时,他头簪黄花,笑对秋风,写下“万事尽随风雨去”。 中秋,天清月朗,人醉心明。黄庭坚因被贬,已多年未与亲人共度佳节,他醉意朦胧地望着月亮缓缓沉入西岭,吟出“笑口须开。几度中秋见月来。”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被这份苦中作乐的情怀触动。 《减字木兰花·中秋无雨》 宋·黄庭坚 中秋无雨。醉送月衔西岭去。 笑口须开。几度中秋见月来。 前年江外。儿女传杯兄弟会。 此夜登楼。小谢清吟慰白头。 纵然世事难全,也要举杯向月,笑口常开。当黄庭坚醉送明月,轻叹“中秋无雨。醉送月衔西岭去。”一杯敬离合,一杯敬沧桑,那是中国文人独有的坚韧。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古人过中秋,除了赏月,还要赏桂。古人将十二个月各自对应了一种花,称为“花神”,而农历八月的“花神”,就是桂花。网友:原来桂花是“中秋限定香氛”~ 《鹧鸪天·桂花》 宋·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中秋之夜,李清照独坐庭院,望着盛放的桂花,在月光映照下写就流传千古的诗句。她以女性独有的细腻感知,重新定义了中秋的审美意境——没有悲欢离合的感怀,而是暗香浮动的从容。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花再傲,菊花再艳,终不及桂花在中秋时节的冠绝群芳。中秋的月华洒满桂树,也照亮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女词人的傲然风骨。 月光依旧,桂香如故。李清照用一首词告诉我们:中秋的美 不只天空月华如练,更有人间暗香依旧,有文字穿越时空与我们相遇。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说起赏月,“诗仙”李白算是爱了一辈子的月亮。年幼时,他“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长大后,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更别提我们小时候全文背诵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虽然如今我们过的中秋节,在盛唐还不流行,但仰望那一轮明月,始终是文人墨客心中不可或缺的雅事。 《把酒问月》 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一生痴月,他将灵魂寄于明月,让诗情流淌千年。他写故乡:“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他写温情:“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他写自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他写哲思:“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是他诗中最清澈的意象,也是他留给人间最明亮的回响。 古人笔下的中秋,是“万里此情同皎洁”的澄澈,是“月下花前且把杯”的畅快,是“且喜人间好时节”的通透,是“平分秋色一轮满”的壮阔,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深切思念,也是“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的圆满祥和…… 中秋之夜,月满星河 年年岁岁,古今共襄 愿你我皆能在这金风玉露中 与诗意相逢,与美好相拥 来源:央视一套微信公众号(ID:CCTV-channel1)综合《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宗师列传·大宋词人传》、《古韵新声》、《花开中国》、央视新闻客户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