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bOQ6ujG3G society.huanqiu.comarticle上海医生敏锐发现:情况不对!海拔4300米徒步线,一年轻女孩脉搏微弱,生命垂危……/e3pmh19vt/e3ps21dgq10月2日上午,四川党岭村卓雍措附近海拔4300米的徒步路线上,一名年轻女孩突发严重高原反应并伴随失温症状,生命垂危。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医生刘月娥、马雪倩恰好随“山野繁星俱乐部”途经此处,二人迅速化身“急救卫士”,以专业处置稳住女孩病情,与多方力量协同配合,最终成功将女孩转运救治,用行动践行军队医护“救死扶伤”的初心使命。 敏锐识别:职业本能捕捉危急信号 当日11时55分许,刘月娥、马雪倩两位医生在徒步途中,敏锐地发现一名女孩被一年轻男孩搀扶着艰难前行,步态踉跄、精神萎靡。出于急诊科医生的职业敏感,二人立即快步上前查看,通过观察面色(苍白)、判断意识(淡漠),触摸四肢末梢(湿冷)及桡动脉搏动(微弱),初步诊断女孩为急性高原反应,且已出现明显失温症状,生命危在旦夕。 “情况紧急,必须马上求援!”同行的山野繁星俱乐部领队第一时间响应,因所处地域无手机网络信号,领队通过对讲机紧急呼叫同行向导,指示寻求专业救援并报警,为后续救治抢下关键“黄金时间”。 专业处置:规范施救筑牢生命防线 面对危急状况,刘月娥、马雪倩两位医生沉着冷静,依托多年临床急救经验,联合现场多名热心徒步者,迅速展开科学规范的现场施救。 她们首先确认女孩内层衣物无潮湿,随即使用随身携带的应急保温毯紧贴皮肤包裹,外层再叠加衣物加强保暖,并重点对头部、手脚等末梢部位进行防护,有效阻断热量持续流失。同时,快速少量多次给女孩喂服高糖口服液补充能量,并使用现场热心救助者提供的氧气设备协助吸氧,以缓解高原反应引发的缺氧与能量不足问题。 在女孩尚能应答时,她们及时询问并记录其年龄、既往病史、过敏史及联系方式等关键信息,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等待救援期间,女孩病情出现反复,频繁呕吐、意识障碍加重,脉搏持续微弱。尽管尝试协助她向低海拔区域转移,但因地形复杂、体力不足等原因未能成功,团队果断调整方案,坚持原地施救,持续进行保暖、供氧与生命体征监测。至13时30分左右,女孩体温已明显回升,对疼痛刺激能睁眼回应,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多方接力:协同配合打通救援闭环 13时50分左右,当地救援队抵达现场。此时女孩已能自主睁眼,呼吸平稳,意识状态显著改善。刘月娥、马雪倩医生详细向救援人员交接女孩病情、已采取的救治措施及注意事项后,陪同救援人员将女孩护送下撤至葫芦海。随后,女孩顺利被救援车辆转运至当地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紧急救援圆满完成。 从医生发现险情、专业施救,到俱乐部领队及时求援报警、协助配合,热心徒步者共同协助,再到当地救援队高效衔接、安全转运,多方力量紧密联动,形成“发现—处置—转运”的完整救援闭环,为女孩的生命安全筑起坚实屏障。 科普课堂:高原失温这些知识要牢记 失温是高原徒步中的“隐形杀手”,指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多因寒冷、潮湿、疲劳等因素导致热量流失大于补充,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引发心肺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此次被救女孩因高原反应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叠加高原低温、大风环境,进一步加剧了失温风险。 识别早期信号至关重要:如出现反应迟钝、嗜睡、情绪淡漠、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微弱,甚至步态不稳、言语含糊等症状,需高度警惕失温可能。 现场急救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应遮风保暖,用应急保温毯或干燥衣物紧贴皮肤包裹,避免身体暴露于寒风或直接接触冰冷地面;其次应补充能量,可给予温热的高糖饮品,但需避免酒精或咖啡因类饮料;如伴随高原反应,应及时吸氧缓解症状,并保持患者静止休息;同时要持续监测其意识、呼吸与脉搏,若出现呼吸心跳停止,须立即实施心肺复苏。 高原徒步应做好充分准备:建议提前1–2周进行高原适应性训练,合理评估自身健康状况,并携带足够的防寒防风衣物、应急氧气、保温毯及常用药品。行程中应跟随专业团队,结伴而行,避免单独进入偏远区域,合理安排节奏,防止过度疲劳。如出现失温或高原反应早期症状,应立即停止行进,向低海拔转移,并尽快呼叫专业救援,切忌勉强坚持。 记者:郜阳 1759649337099责编:张燕萍新民晚报1759649337099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dc7b07408f7161f4c64a7b122d6f6cbb.png{"email":"zhangyanping@huanqiu.com","name":"张燕萍"}
10月2日上午,四川党岭村卓雍措附近海拔4300米的徒步路线上,一名年轻女孩突发严重高原反应并伴随失温症状,生命垂危。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医生刘月娥、马雪倩恰好随“山野繁星俱乐部”途经此处,二人迅速化身“急救卫士”,以专业处置稳住女孩病情,与多方力量协同配合,最终成功将女孩转运救治,用行动践行军队医护“救死扶伤”的初心使命。 敏锐识别:职业本能捕捉危急信号 当日11时55分许,刘月娥、马雪倩两位医生在徒步途中,敏锐地发现一名女孩被一年轻男孩搀扶着艰难前行,步态踉跄、精神萎靡。出于急诊科医生的职业敏感,二人立即快步上前查看,通过观察面色(苍白)、判断意识(淡漠),触摸四肢末梢(湿冷)及桡动脉搏动(微弱),初步诊断女孩为急性高原反应,且已出现明显失温症状,生命危在旦夕。 “情况紧急,必须马上求援!”同行的山野繁星俱乐部领队第一时间响应,因所处地域无手机网络信号,领队通过对讲机紧急呼叫同行向导,指示寻求专业救援并报警,为后续救治抢下关键“黄金时间”。 专业处置:规范施救筑牢生命防线 面对危急状况,刘月娥、马雪倩两位医生沉着冷静,依托多年临床急救经验,联合现场多名热心徒步者,迅速展开科学规范的现场施救。 她们首先确认女孩内层衣物无潮湿,随即使用随身携带的应急保温毯紧贴皮肤包裹,外层再叠加衣物加强保暖,并重点对头部、手脚等末梢部位进行防护,有效阻断热量持续流失。同时,快速少量多次给女孩喂服高糖口服液补充能量,并使用现场热心救助者提供的氧气设备协助吸氧,以缓解高原反应引发的缺氧与能量不足问题。 在女孩尚能应答时,她们及时询问并记录其年龄、既往病史、过敏史及联系方式等关键信息,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等待救援期间,女孩病情出现反复,频繁呕吐、意识障碍加重,脉搏持续微弱。尽管尝试协助她向低海拔区域转移,但因地形复杂、体力不足等原因未能成功,团队果断调整方案,坚持原地施救,持续进行保暖、供氧与生命体征监测。至13时30分左右,女孩体温已明显回升,对疼痛刺激能睁眼回应,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多方接力:协同配合打通救援闭环 13时50分左右,当地救援队抵达现场。此时女孩已能自主睁眼,呼吸平稳,意识状态显著改善。刘月娥、马雪倩医生详细向救援人员交接女孩病情、已采取的救治措施及注意事项后,陪同救援人员将女孩护送下撤至葫芦海。随后,女孩顺利被救援车辆转运至当地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紧急救援圆满完成。 从医生发现险情、专业施救,到俱乐部领队及时求援报警、协助配合,热心徒步者共同协助,再到当地救援队高效衔接、安全转运,多方力量紧密联动,形成“发现—处置—转运”的完整救援闭环,为女孩的生命安全筑起坚实屏障。 科普课堂:高原失温这些知识要牢记 失温是高原徒步中的“隐形杀手”,指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多因寒冷、潮湿、疲劳等因素导致热量流失大于补充,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引发心肺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此次被救女孩因高原反应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叠加高原低温、大风环境,进一步加剧了失温风险。 识别早期信号至关重要:如出现反应迟钝、嗜睡、情绪淡漠、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微弱,甚至步态不稳、言语含糊等症状,需高度警惕失温可能。 现场急救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应遮风保暖,用应急保温毯或干燥衣物紧贴皮肤包裹,避免身体暴露于寒风或直接接触冰冷地面;其次应补充能量,可给予温热的高糖饮品,但需避免酒精或咖啡因类饮料;如伴随高原反应,应及时吸氧缓解症状,并保持患者静止休息;同时要持续监测其意识、呼吸与脉搏,若出现呼吸心跳停止,须立即实施心肺复苏。 高原徒步应做好充分准备:建议提前1–2周进行高原适应性训练,合理评估自身健康状况,并携带足够的防寒防风衣物、应急氧气、保温毯及常用药品。行程中应跟随专业团队,结伴而行,避免单独进入偏远区域,合理安排节奏,防止过度疲劳。如出现失温或高原反应早期症状,应立即停止行进,向低海拔转移,并尽快呼叫专业救援,切忌勉强坚持。 记者: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