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Kvj2HLe5a society.huanqiu.comarticle扫码领礼品多人被骗 起底40万份“免费快递”背后的骗局/e3pmh19vt/e3prv5gfn明明没有网购,却收到了快递,里面是促销宣传单或是中奖小卡片,一旦扫了上面的二维码,就很可能会陷入骗局。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就审理了这样一起案件。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几名被害人共计被骗450多万元。收到陌生快递扫码后陷入骗局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李鹏:这个事情的案发就是有一名海淀区的被害人收到快递之后,看见里面的卡片可以领取“双11”活动的福利或者是红包,自己就扫了上面的二维码,按照里边的客服的引导,一步一步完成刷单的任务,发现自己被电诈了,自己被骗了68000多元,就及时地报案了。检察官介绍,被害人收到的快递中仅包含一张宣传单,上面醒目地印着“备战双11,全场0元领”的字样,还附有一个二维码,写着扫描即可免费领取礼品。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李鹏:消费者拿到快件单之后,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扫完进去之后,冒充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平台客服的人员就引导他们去做一些小的刷单任务,比如说充3.9元,平台会返5.9元,从最小的这种成本逐渐往上完成更高金额的任务。以刷单返利为饵 不断诱导被害人加大投入然而,当被害人投入较大金额后,骗子便以各种理由拒绝返利并要求追加资金。当被害人意识到被骗并停止转账时,骗子随之解散群聊,删除联系方式,使被害人遭受巨额损失。那么,这份宣传单究竟是谁寄给被害人的呢?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李鹏:对快递单号的寄件人涉案公司开展侦查工作,发现寄件人涉案公司在短短的一个月之内发送了40万单快递,并且都来自同一个物流网点。办案人员调查发现,这40万单快递都是这种声称可以免费领取礼品的宣传单。那么,是什么公司发出了这些涉嫌诈骗的快递呢?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李鹏:公司不是真实存在的,没有真正的实际经营主体,快递的销售人员也知道公司是假的,他们在平台注册的时候,法定代表人用的手机号就是188888或者199999,并没有填入真实的手机号。联合快递人员 一个月发40万单涉诈快递一家空壳公司,连法定代表人的手机号码都是假的,为什么能够通过快递网点大量寄递快递呢?办案人员调查发现,这家空壳公司的法人信息、营业执照等资料是由一名叫聂某的人非法获取。聂某在湖南株洲京东快递某营业部工作人员熊某与平台销售付某的协助下,利用这些虚假信息注册成为快递平台的企业账号,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将40万单涉及欺诈性宣传的快递顺利寄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李鹏:付某作为快递销售人员,自己有签约大客户的权限。付某加上站点的熊某、快递黄牛聂某,三个人就在一起合计发大客户的快递。锁定了三名发送涉诈快递的主要人员后,民警将这三人抓获归案。快递均从同一站点发出如何规避审核?2021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曾向国家邮政局发出“七号检察建议”,其中还明确提出要推进实名收寄和收寄验视制度落地落实。本案中,聂某等人为何能通过快递平台的审核,大量寄出这些涉诈快递?据了解,聂某本身是一名快递员,2023年6月,他从上游那里接到了一单所谓的大活儿,发送扫码领奖的宣传单。聂某知道熊某所在的快递站点对这种空单类快递缺乏明确的禁止性规定,于是他找到了熊某。而熊某在明知快递可能有问题的情况下,依然答应了帮助聂某。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李鹏:就是说我发送快递,一个月发送了5万单,发送到7万单,公司给他们的返点是不一样的,返点的政策也会刺激他们寻找大客户,发送更多的快递。如果是普通客户发快递,单价相对较高;但若是平台客户进行批量寄递,寄出的量越大,成本就越低。为了以更低的价格大量寄出这些涉诈快递,熊某便带着聂某找到了平台负责业务拓展的销售人员付某,商谈合作事宜。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李鹏:本案的销售人员付某接到这个客户之后,因为这是一个大客户,他确实也去跟自己的领导汇报了,领导觉得这个事情正值“双11”,发一些这种广告类的宣传单是符合常理的。检察官介绍,在本案中,销售人员付某本应负责对新注册企业账号的审核工作,但他却并没有严格履行审核的职责。就这样,聂某利用一家空壳公司的资料,在这家快递平台上成功注册了企业账号,并开始批量寄送涉诈快递。而为了获得更多利润,聂某还让自己的妻子黄某负责打包快递的工作。4人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获刑就这样,短短一个月内,聂某、熊某、付某、黄某合作,累计寄出了40万单涉诈快递。检察机关指控,2023年9月至11月间,聂某、熊某、付某、黄某,明知他人通过邮寄广告单的方式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仍邮寄印有涉诈二维码的广告单快递数十万单进行牟利。因这些快递引发的电信网络诈骗案共计十余起,涉案金额共计人民币450余万元。2025年3月14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此案做出判决,聂某、熊某、付某、黄某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至十个月不等,并处罚金。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郭旨龙: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指的是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诈骗等网络犯罪,仍然提供资金结算等帮助,或者提供互联网接入等技术支持,情节严重的行为。大批量涉诈快递寄出 暴露快递公司漏洞专家表示,根据邮政法,快递业务条例等相关规定,快递行业在反电信网络诈骗的过程当中,也承担了全流程预防制止和响应的责任和义务。本案中,几名被告人绕过了快递公司的审核机制,才将大批量的涉诈快递寄出,这也暴露了快递公司在客户身份验证和业务合规性审查方面的漏洞。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郭旨龙:涉传单类的这种快递如果要防范里面的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话,没有专门的法律条文去应对它,司法机关可以择机向快递公司发送相关的司法建议,要求他们建立相关的制度,比如说企业用户必须进入国家的企业信用系统进行核验比对,并且对直接责任人员要求进行人脸识别身份证核验的相关措施,从源头上进行震慑和预防。此外,专家指出,部分诈骗分子会直接批量寄送宣传单类快递。然而面对此类明显具有高风险特征的包裹,一些快递员或快递驿站出于完成业务量的考虑,往往不加甄别照常投递。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郭旨龙:快递行业大中小型的公司都有,可能对于快递员的资质审核也是良莠不齐。他可能临时招聘一个工作人员,就开始马上就干起来了,对于法律风险或者业务流程都不是很熟悉,快递行业涉及信息还有物品的高效大规模的流转,应当对快递员进行足够的风险培训和警醒。1757935349035责编:郭艳峰央视新闻客户端175793534903511[]{"email":"guoyanfeng@huanqiu.com","name":"郭艳峰"}
明明没有网购,却收到了快递,里面是促销宣传单或是中奖小卡片,一旦扫了上面的二维码,就很可能会陷入骗局。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就审理了这样一起案件。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几名被害人共计被骗450多万元。收到陌生快递扫码后陷入骗局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李鹏:这个事情的案发就是有一名海淀区的被害人收到快递之后,看见里面的卡片可以领取“双11”活动的福利或者是红包,自己就扫了上面的二维码,按照里边的客服的引导,一步一步完成刷单的任务,发现自己被电诈了,自己被骗了68000多元,就及时地报案了。检察官介绍,被害人收到的快递中仅包含一张宣传单,上面醒目地印着“备战双11,全场0元领”的字样,还附有一个二维码,写着扫描即可免费领取礼品。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李鹏:消费者拿到快件单之后,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扫完进去之后,冒充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平台客服的人员就引导他们去做一些小的刷单任务,比如说充3.9元,平台会返5.9元,从最小的这种成本逐渐往上完成更高金额的任务。以刷单返利为饵 不断诱导被害人加大投入然而,当被害人投入较大金额后,骗子便以各种理由拒绝返利并要求追加资金。当被害人意识到被骗并停止转账时,骗子随之解散群聊,删除联系方式,使被害人遭受巨额损失。那么,这份宣传单究竟是谁寄给被害人的呢?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李鹏:对快递单号的寄件人涉案公司开展侦查工作,发现寄件人涉案公司在短短的一个月之内发送了40万单快递,并且都来自同一个物流网点。办案人员调查发现,这40万单快递都是这种声称可以免费领取礼品的宣传单。那么,是什么公司发出了这些涉嫌诈骗的快递呢?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李鹏:公司不是真实存在的,没有真正的实际经营主体,快递的销售人员也知道公司是假的,他们在平台注册的时候,法定代表人用的手机号就是188888或者199999,并没有填入真实的手机号。联合快递人员 一个月发40万单涉诈快递一家空壳公司,连法定代表人的手机号码都是假的,为什么能够通过快递网点大量寄递快递呢?办案人员调查发现,这家空壳公司的法人信息、营业执照等资料是由一名叫聂某的人非法获取。聂某在湖南株洲京东快递某营业部工作人员熊某与平台销售付某的协助下,利用这些虚假信息注册成为快递平台的企业账号,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将40万单涉及欺诈性宣传的快递顺利寄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李鹏:付某作为快递销售人员,自己有签约大客户的权限。付某加上站点的熊某、快递黄牛聂某,三个人就在一起合计发大客户的快递。锁定了三名发送涉诈快递的主要人员后,民警将这三人抓获归案。快递均从同一站点发出如何规避审核?2021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曾向国家邮政局发出“七号检察建议”,其中还明确提出要推进实名收寄和收寄验视制度落地落实。本案中,聂某等人为何能通过快递平台的审核,大量寄出这些涉诈快递?据了解,聂某本身是一名快递员,2023年6月,他从上游那里接到了一单所谓的大活儿,发送扫码领奖的宣传单。聂某知道熊某所在的快递站点对这种空单类快递缺乏明确的禁止性规定,于是他找到了熊某。而熊某在明知快递可能有问题的情况下,依然答应了帮助聂某。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李鹏:就是说我发送快递,一个月发送了5万单,发送到7万单,公司给他们的返点是不一样的,返点的政策也会刺激他们寻找大客户,发送更多的快递。如果是普通客户发快递,单价相对较高;但若是平台客户进行批量寄递,寄出的量越大,成本就越低。为了以更低的价格大量寄出这些涉诈快递,熊某便带着聂某找到了平台负责业务拓展的销售人员付某,商谈合作事宜。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李鹏:本案的销售人员付某接到这个客户之后,因为这是一个大客户,他确实也去跟自己的领导汇报了,领导觉得这个事情正值“双11”,发一些这种广告类的宣传单是符合常理的。检察官介绍,在本案中,销售人员付某本应负责对新注册企业账号的审核工作,但他却并没有严格履行审核的职责。就这样,聂某利用一家空壳公司的资料,在这家快递平台上成功注册了企业账号,并开始批量寄送涉诈快递。而为了获得更多利润,聂某还让自己的妻子黄某负责打包快递的工作。4人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获刑就这样,短短一个月内,聂某、熊某、付某、黄某合作,累计寄出了40万单涉诈快递。检察机关指控,2023年9月至11月间,聂某、熊某、付某、黄某,明知他人通过邮寄广告单的方式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仍邮寄印有涉诈二维码的广告单快递数十万单进行牟利。因这些快递引发的电信网络诈骗案共计十余起,涉案金额共计人民币450余万元。2025年3月14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此案做出判决,聂某、熊某、付某、黄某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至十个月不等,并处罚金。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郭旨龙: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指的是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诈骗等网络犯罪,仍然提供资金结算等帮助,或者提供互联网接入等技术支持,情节严重的行为。大批量涉诈快递寄出 暴露快递公司漏洞专家表示,根据邮政法,快递业务条例等相关规定,快递行业在反电信网络诈骗的过程当中,也承担了全流程预防制止和响应的责任和义务。本案中,几名被告人绕过了快递公司的审核机制,才将大批量的涉诈快递寄出,这也暴露了快递公司在客户身份验证和业务合规性审查方面的漏洞。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郭旨龙:涉传单类的这种快递如果要防范里面的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话,没有专门的法律条文去应对它,司法机关可以择机向快递公司发送相关的司法建议,要求他们建立相关的制度,比如说企业用户必须进入国家的企业信用系统进行核验比对,并且对直接责任人员要求进行人脸识别身份证核验的相关措施,从源头上进行震慑和预防。此外,专家指出,部分诈骗分子会直接批量寄送宣传单类快递。然而面对此类明显具有高风险特征的包裹,一些快递员或快递驿站出于完成业务量的考虑,往往不加甄别照常投递。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郭旨龙:快递行业大中小型的公司都有,可能对于快递员的资质审核也是良莠不齐。他可能临时招聘一个工作人员,就开始马上就干起来了,对于法律风险或者业务流程都不是很熟悉,快递行业涉及信息还有物品的高效大规模的流转,应当对快递员进行足够的风险培训和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