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KOYsNvGIO作者:冀昱樵society.huanqiu.comarticle《环球时报》专访《桃花坞》作者王尧:抗战期间,知识分子找到自己的战场/e3pmh19vt/e3ps21dgq【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冀昱樵】“如果我是西南联大的师生,在那样动荡的抗战年代,我会怎样选择?”这是苏州大学讲席教授、作家王尧经常反复自问的问题。在日本侵略者践踏神州大地的民族危亡之际,面对生死关头,是选择执笔为枪,还是毅然奔赴战场?几年前,在一次讲解西南联大伟大与艰难的讲座上,面对这个问题他曾几度哽咽。近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王尧表示,他后来在动笔创作长篇小说《桃花坞》的过程中,依然不断追问自己,并决心从主角的视角出发,书写中国知识分子在战火中的坚守与抉择。 王尧的创作灵感不仅来源于宏大的历史,更来自家族记忆——他父亲小的时候和母亲在日军轰炸时躲在桌下的情景。在小说《桃花坞》中,王尧用文字再现了日军侵略者如何毁坏曾经桃花盛开的美丽街巷,但在废墟中,普通人的坚韧与善良反而愈加突出,成为民族精神的缩影。苏州的知识分子们在沦陷前后始终站在抗争的前线,他们组织救助伤员,支援前线,也用各自的力量参与民族大义。 小说的历史根基深植于中国抗战的广阔背景。故事描述了20世纪初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等场景,这里曾有朱自清等文学巨匠执教。随着时代推进,故事进入西南联大时期,主人公方后乐从苏州来到了昆明,在这里遇见过刚毅坚卓的梅贻琦校长,听过朱自清、冯友兰等先生的课,与闻一多先生的交流更多。王尧强调,抗战时期的文学不仅仅是精神慰藉,更是一种抵抗的武器。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四世同堂》等作品,都用文字唤醒民族,凝聚人心。在那个年代,有的知识分子奔赴战场,有的则以笔为旗、以文为枪,唤起社会的觉醒与坚守。 王尧多年来的创作与研究,始终关注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与精神。他通过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和生活细节,为小说注入厚重的历史质感与温度。“只有将历史与现实深度结合,文学作品才会拥有结构与灵魂。”他还将这些研究成果收录在《日常的弦歌:西南联大的回响》一书中,通过历史碎片拼接出抗战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集体肖像。在王尧笔下,西南联大教授们的艰难生活被细致还原。如大诗人闻一多为了生计不得不亲自刻印章、卖字度日。尽管如此,在大量回忆录和史料中,王尧却很难找到他们流露悲观或绝望的言辞,相反,这些学者始终坚信文化的力量,守护民族的根脉。 著名作家汪曾祺在《在西南联大》中也曾回忆,“联大师生破衣烂衫,却每天孜孜不倦地做学问,真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尧认为,中国知识分子在抗战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在学术和文化领域坚守自我,更在国家危难时刻积极投身民族斗争,“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战场”。1757879659185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57889799992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冀昱樵】“如果我是西南联大的师生,在那样动荡的抗战年代,我会怎样选择?”这是苏州大学讲席教授、作家王尧经常反复自问的问题。在日本侵略者践踏神州大地的民族危亡之际,面对生死关头,是选择执笔为枪,还是毅然奔赴战场?几年前,在一次讲解西南联大伟大与艰难的讲座上,面对这个问题他曾几度哽咽。近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王尧表示,他后来在动笔创作长篇小说《桃花坞》的过程中,依然不断追问自己,并决心从主角的视角出发,书写中国知识分子在战火中的坚守与抉择。 王尧的创作灵感不仅来源于宏大的历史,更来自家族记忆——他父亲小的时候和母亲在日军轰炸时躲在桌下的情景。在小说《桃花坞》中,王尧用文字再现了日军侵略者如何毁坏曾经桃花盛开的美丽街巷,但在废墟中,普通人的坚韧与善良反而愈加突出,成为民族精神的缩影。苏州的知识分子们在沦陷前后始终站在抗争的前线,他们组织救助伤员,支援前线,也用各自的力量参与民族大义。 小说的历史根基深植于中国抗战的广阔背景。故事描述了20世纪初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等场景,这里曾有朱自清等文学巨匠执教。随着时代推进,故事进入西南联大时期,主人公方后乐从苏州来到了昆明,在这里遇见过刚毅坚卓的梅贻琦校长,听过朱自清、冯友兰等先生的课,与闻一多先生的交流更多。王尧强调,抗战时期的文学不仅仅是精神慰藉,更是一种抵抗的武器。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四世同堂》等作品,都用文字唤醒民族,凝聚人心。在那个年代,有的知识分子奔赴战场,有的则以笔为旗、以文为枪,唤起社会的觉醒与坚守。 王尧多年来的创作与研究,始终关注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与精神。他通过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和生活细节,为小说注入厚重的历史质感与温度。“只有将历史与现实深度结合,文学作品才会拥有结构与灵魂。”他还将这些研究成果收录在《日常的弦歌:西南联大的回响》一书中,通过历史碎片拼接出抗战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集体肖像。在王尧笔下,西南联大教授们的艰难生活被细致还原。如大诗人闻一多为了生计不得不亲自刻印章、卖字度日。尽管如此,在大量回忆录和史料中,王尧却很难找到他们流露悲观或绝望的言辞,相反,这些学者始终坚信文化的力量,守护民族的根脉。 著名作家汪曾祺在《在西南联大》中也曾回忆,“联大师生破衣烂衫,却每天孜孜不倦地做学问,真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尧认为,中国知识分子在抗战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在学术和文化领域坚守自我,更在国家危难时刻积极投身民族斗争,“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