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JEO1rAmmv society.huanqiu.comarticle太痛心!事发市区这条地道,上海阿姨摔倒后死亡,家属质疑:设计不合理/e3pmh19vt/e3ps21dgq40米14条减速带 上海阿姨下坡入地道 连人带车摔倒 因伤势过重身亡 减速带如此设计 究竟合不合理? 今年5月6日晚,王女士接到紧急电话,说母亲“出了交通事故”,已被送医抢救,伤势严重。经过5个小时手术,王女士的母亲殷阿姨被送进ICU病房。不幸的是,2天后,殷阿姨因为伤势过重离世。 据了解,事发当晚,殷阿姨在下班途中骑自行车进入虹梅路地道。“地面监控拍到了她进入地道的镜头。但母亲是如何摔倒的,并没有被镜头捕捉到。” 民警赶到时,殷阿姨倒在隧道内距离坡脚约10米的路面,且处于逆向车道上。医疗急救人员已经抵达现场,并展开急救处理。 医院死亡诊断为:创伤性急性硬膜下出血、创伤性脑疝、左额顶局灶性大脑挫伤伴出血、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创伤性液气胸、创伤性皮下气肿。 据上海枫林司法鉴定中心出具的《司法鉴定意见书》指出,本次交通事故中,殷阿姨的自行车未与其他车辆发生碰撞。并且意见书还提到,殷阿姨的自行车“右侧链条脱落”。王女士推测,自己的母亲应该在连续减速带的震动中,链条脱落引发事故。由于冲击力过大,甚至倒在了逆向车道。 不仅如此,王女士了解到,虹梅路地道的减速带已经造成多人摔倒。 记者实地走访发现,短短的一段40米长的坡道,连续铺设的双向减速带却多达28条,几乎密集到每两步一条。 虽然入口处有“非机动车必须下车推行严禁骑行”的牌子,但根本无人遵守。 记者还注意到,由于减速带给骑行者带来的体验不佳,并且这些减速带在铺设时,并未完全覆盖路宽,而在靠近一侧墙壁时,留出了一点空当。所以不少骑行者会紧靠墙边,行驶在未铺设减速带的羊肠小道。 而无论选择哪种驾驶方式,对于非机动车驾驶员来说都存在一定的风险。非机动车骑行下坡时,连续遭遇减速带制造的冲击,容易把握不好车头,自行车震落链条等,导致车辆失控;而行驶在羊肠小道上,骑车人与车辆又容易与侧墙擦撞。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道路或交通设施养护部门、管理部门应当在陡坡路段,设置警告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且电瓶车不得超过每小时15公里。 根据我国关于《橡胶减速丘》的 公共安全行业标准 橡胶减速丘 应设置在道路或相关场所的出入口处 作用是减缓车速 要求宽度30厘米至100厘米 高度2.5厘米至7厘米 现行标准中 并未对减速带的设置间隔作出规定 目前虹梅路地道减速带符合相关规范 说到现实情况,工作人员也很苦恼,地道出入口非机动车驾驶员理应下车推行,然而,出入口悬挂的“下车推行”警示标志已经更新多个版本,越做越大,但遵守者寥寥无几。而出入口坡道旁边留出的空档,本意是满足无障碍车辆需求,没想到行经车辆都钻这条窄道。 工作人员还提到,去年9月,市政管理部门已经对减速带做过优化,“降低高度,使非机动车驶过时更加平缓”。未来也将继续探讨更合理的改进方案。 对此,有网友表示: “下车推行”不应成为虚设的标志 严格遵守才能避免悲剧 也有网友表示: 确实每次经过都是小心翼翼 “这条路确实很难骑 建议优化一下” 上海新闻广播综合澎湃新闻、红星新闻等 1757758460202责编:张燕萍上海新闻广播1757758652904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66bd9a6a00d97e89766b501b1a79d979.png{"email":"zhangyanping@huanqiu.com","name":"张燕萍"}
40米14条减速带 上海阿姨下坡入地道 连人带车摔倒 因伤势过重身亡 减速带如此设计 究竟合不合理? 今年5月6日晚,王女士接到紧急电话,说母亲“出了交通事故”,已被送医抢救,伤势严重。经过5个小时手术,王女士的母亲殷阿姨被送进ICU病房。不幸的是,2天后,殷阿姨因为伤势过重离世。 据了解,事发当晚,殷阿姨在下班途中骑自行车进入虹梅路地道。“地面监控拍到了她进入地道的镜头。但母亲是如何摔倒的,并没有被镜头捕捉到。” 民警赶到时,殷阿姨倒在隧道内距离坡脚约10米的路面,且处于逆向车道上。医疗急救人员已经抵达现场,并展开急救处理。 医院死亡诊断为:创伤性急性硬膜下出血、创伤性脑疝、左额顶局灶性大脑挫伤伴出血、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创伤性液气胸、创伤性皮下气肿。 据上海枫林司法鉴定中心出具的《司法鉴定意见书》指出,本次交通事故中,殷阿姨的自行车未与其他车辆发生碰撞。并且意见书还提到,殷阿姨的自行车“右侧链条脱落”。王女士推测,自己的母亲应该在连续减速带的震动中,链条脱落引发事故。由于冲击力过大,甚至倒在了逆向车道。 不仅如此,王女士了解到,虹梅路地道的减速带已经造成多人摔倒。 记者实地走访发现,短短的一段40米长的坡道,连续铺设的双向减速带却多达28条,几乎密集到每两步一条。 虽然入口处有“非机动车必须下车推行严禁骑行”的牌子,但根本无人遵守。 记者还注意到,由于减速带给骑行者带来的体验不佳,并且这些减速带在铺设时,并未完全覆盖路宽,而在靠近一侧墙壁时,留出了一点空当。所以不少骑行者会紧靠墙边,行驶在未铺设减速带的羊肠小道。 而无论选择哪种驾驶方式,对于非机动车驾驶员来说都存在一定的风险。非机动车骑行下坡时,连续遭遇减速带制造的冲击,容易把握不好车头,自行车震落链条等,导致车辆失控;而行驶在羊肠小道上,骑车人与车辆又容易与侧墙擦撞。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道路或交通设施养护部门、管理部门应当在陡坡路段,设置警告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且电瓶车不得超过每小时15公里。 根据我国关于《橡胶减速丘》的 公共安全行业标准 橡胶减速丘 应设置在道路或相关场所的出入口处 作用是减缓车速 要求宽度30厘米至100厘米 高度2.5厘米至7厘米 现行标准中 并未对减速带的设置间隔作出规定 目前虹梅路地道减速带符合相关规范 说到现实情况,工作人员也很苦恼,地道出入口非机动车驾驶员理应下车推行,然而,出入口悬挂的“下车推行”警示标志已经更新多个版本,越做越大,但遵守者寥寥无几。而出入口坡道旁边留出的空档,本意是满足无障碍车辆需求,没想到行经车辆都钻这条窄道。 工作人员还提到,去年9月,市政管理部门已经对减速带做过优化,“降低高度,使非机动车驶过时更加平缓”。未来也将继续探讨更合理的改进方案。 对此,有网友表示: “下车推行”不应成为虚设的标志 严格遵守才能避免悲剧 也有网友表示: 确实每次经过都是小心翼翼 “这条路确实很难骑 建议优化一下” 上海新闻广播综合澎湃新闻、红星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