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Iw3P243F4 society.huanqiu.comarticle广州一小学建议“不让老人接送小孩”引发热议,是安全责任“踢皮球”还是善意的安全考量?/e3pmh19vt/e3prv5gfn一句“不建议老人接送”,让多少默默付出的爷爷奶奶“伤了心”,又让多少心怀无奈的爸妈“犯了难”? 近日,广州南沙区一小学建议“不让老人接送小孩”的消息引发热议。在相关通知中,学校提到,作此提倡的理由是“老年人身体状况可能带来安全风险”。通知中还用粗体强调,“学校要求家长亲自到校接学生,强烈建议不要安排老人接送学生”。 即便日前南沙教育局发表回应,称该建议“非强制”且要“合理判断”,但无可否认的是,当建议来自学校这一权威渠道时,往往带有隐性压力,让家长陷入两难。在网络上,该新闻也引发争议,认为这一纸建议“不接地气”,将安全责任“踢皮球”给了学生家庭。 网传校方所发的通知 事实上,仔细阅读校方的通知内容,会发现它并非全然“冰冷”和不近人情。建议中多次出现“应注意老人体力问题”“老人也需要呵护”等表述,透露出校方在担忧学生安全之余,也对参与接送的老人们怀有一份关怀。这种提醒,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对老年群体身体健康的一种善意考量。 然而,看似贴心的提醒,却总让人有“如鲠在喉”之感——在双职工家庭普遍依赖老人“支援”的当下,简单“不建议”老人接送,实则忽略了无数家庭的实际困境,无疑将双职工家庭最后的退路逼到墙角。 一组数据能够清楚地说明问题:新华社报道,根据中国老龄中心的调查,我国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孙女的老年人比例达66.47%。2岁半以前的儿童,主要由祖父母照顾的占总数的60%-70%,3岁以后,大部分儿童上幼儿园,祖父母直接抚养的比例会下降至40%左右。老年人已真正成为带娃“主力军”。 可见,“老人接送”对很多家庭来说,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唯一的答案。它不是最优解,但却是现实条件下的唯一解。 担心老人和孩子安全——校方的初衷或许包裹着关切,但逻辑却射错了靶心——它把本该由社会共同承担的课后服务难题,一下子推回给了家庭自己扛。而那句“非强制”,听起来更像是一块“免责牌”,既表达了立场,又推卸了可能产生的后果。 学校“劝退”老人接送,引来社会热议 校方作为孩子安全的“最后一公里”,治理思维最忌“何不食肉糜”。当一项建议脱离了大量家庭的现实土壤,无论其初衷多么正确,都难免显得傲慢与冰冷。安全,绝不能通过制造新的焦虑来实现。 也许,学校的治理思维应当超越“该由谁接送”的内部纠结,转向“如何让接送更安全”的外部建设。与社区合作为老人提供短期休息点、协调交通部门在上学放学时段加强交通疏导,或者最根本的,大力发展普惠性校车系统以及课后托管服务……这些做法远比一纸“劝退”通知要复杂和困难,但也更显担当。 当然,更深层次的,还要看到此次争议背后所触达的“真问题”——是否应从政策层面发力,从顶层设计推动家校社会协同合作,真正解决无数家庭的“三点半”甚至“三点”难题?什么时候年轻爸妈不再畏惧孩子放学的钟声,什么时候老人想接送孙子是因为“我想”而不是“只能我来”,这个问题才算真正看到了曙光。 来源 |羊城晚报、羊城派、金羊网 记者| 郭子扬 1757727675302责编:魏少璞羊城晚报175772767530211[]{"email":"weishaopu@huanqiu.com","name":"魏少璞"}
一句“不建议老人接送”,让多少默默付出的爷爷奶奶“伤了心”,又让多少心怀无奈的爸妈“犯了难”? 近日,广州南沙区一小学建议“不让老人接送小孩”的消息引发热议。在相关通知中,学校提到,作此提倡的理由是“老年人身体状况可能带来安全风险”。通知中还用粗体强调,“学校要求家长亲自到校接学生,强烈建议不要安排老人接送学生”。 即便日前南沙教育局发表回应,称该建议“非强制”且要“合理判断”,但无可否认的是,当建议来自学校这一权威渠道时,往往带有隐性压力,让家长陷入两难。在网络上,该新闻也引发争议,认为这一纸建议“不接地气”,将安全责任“踢皮球”给了学生家庭。 网传校方所发的通知 事实上,仔细阅读校方的通知内容,会发现它并非全然“冰冷”和不近人情。建议中多次出现“应注意老人体力问题”“老人也需要呵护”等表述,透露出校方在担忧学生安全之余,也对参与接送的老人们怀有一份关怀。这种提醒,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对老年群体身体健康的一种善意考量。 然而,看似贴心的提醒,却总让人有“如鲠在喉”之感——在双职工家庭普遍依赖老人“支援”的当下,简单“不建议”老人接送,实则忽略了无数家庭的实际困境,无疑将双职工家庭最后的退路逼到墙角。 一组数据能够清楚地说明问题:新华社报道,根据中国老龄中心的调查,我国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孙女的老年人比例达66.47%。2岁半以前的儿童,主要由祖父母照顾的占总数的60%-70%,3岁以后,大部分儿童上幼儿园,祖父母直接抚养的比例会下降至40%左右。老年人已真正成为带娃“主力军”。 可见,“老人接送”对很多家庭来说,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唯一的答案。它不是最优解,但却是现实条件下的唯一解。 担心老人和孩子安全——校方的初衷或许包裹着关切,但逻辑却射错了靶心——它把本该由社会共同承担的课后服务难题,一下子推回给了家庭自己扛。而那句“非强制”,听起来更像是一块“免责牌”,既表达了立场,又推卸了可能产生的后果。 学校“劝退”老人接送,引来社会热议 校方作为孩子安全的“最后一公里”,治理思维最忌“何不食肉糜”。当一项建议脱离了大量家庭的现实土壤,无论其初衷多么正确,都难免显得傲慢与冰冷。安全,绝不能通过制造新的焦虑来实现。 也许,学校的治理思维应当超越“该由谁接送”的内部纠结,转向“如何让接送更安全”的外部建设。与社区合作为老人提供短期休息点、协调交通部门在上学放学时段加强交通疏导,或者最根本的,大力发展普惠性校车系统以及课后托管服务……这些做法远比一纸“劝退”通知要复杂和困难,但也更显担当。 当然,更深层次的,还要看到此次争议背后所触达的“真问题”——是否应从政策层面发力,从顶层设计推动家校社会协同合作,真正解决无数家庭的“三点半”甚至“三点”难题?什么时候年轻爸妈不再畏惧孩子放学的钟声,什么时候老人想接送孙子是因为“我想”而不是“只能我来”,这个问题才算真正看到了曙光。 来源 |羊城晚报、羊城派、金羊网 记者| 郭子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