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HDO9ydwfW society.huanqiu.comarticle1米61的初二女生,体重仅37公斤,手臂细得像芦苇秆!只因同学一句话,减到停不下来……医生提醒/e3pmh19vt/e3prv5gfn有一种死亡风险较高的疾病,披着减重的外衣,以自律为借口,把控制饮食变成执念。初二女生小琳(化名)就经历了这个过程,幸好她被“救”回来了。“瘦是我唯一能做好的事” 小琳身高161cm,原本体重100斤出头。 去年,班上女生总聚在一块讨论“谁的腿更细”,她觉得自己可以再瘦点。为此,她暗下决心,暑假时要努力减重。 小琳给自己制定了严苛的计划:计算每样食物的热量,隔天“液断”(只喝无糖饮料),每天雷打不动跑步半小时。 那时,爸爸妈妈都没当回事。 开学的时候,体重掉了8斤,同学见了都说“你太厉害了”! “那种被夸赞的感觉,比考了全班第一还爽。”小琳说,这份成就感让她上瘾,希望自己更瘦一些。 当体重降到85斤时,她发现自己停不下来了。看到米饭就觉得“会胖回去”,吃到半饱就强迫自己放下筷子。偶尔忍不住多吃了两口,就偷偷跑到厕所催吐。 小琳开始回避聚餐,把妈妈做的红烧肉埋在米饭底下假装吃掉,甚至会因为同学说“你好像没以前有气色”而偷偷哭。在她的认知里,“没气色等于还不够瘦”。 “那时候,我觉得变瘦是唯一能做好的事。”小琳吐露,她从初中开始班级名次下滑以及父母忙于工作的疏离,都让她感觉挫败,为此“变瘦”成了她证明自己的唯一途径。 直到今年春天,班主任忍不住联系她家长:“小琳太瘦弱了,校服穿得像挂在衣架上,真的需要加强营养。” 原先没有关注女儿身形的父母这时才惊觉,孩子已经脸颊凹陷,连走路都轻飘飘的,去当地医院营养科就诊后,在医生的建议下,今年5月,他们前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胡少华教授专家门诊。此时,小琳的体重只有37公斤,手臂细得像芦苇秆。 这种病的死亡风险 是同龄人的6倍 “小琳这种情况是典型的神经性厌食症。”胡少华教授表示,这是一类进食障碍。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病理性怕胖,主动控制饮食并且体重低于正常水平。他们往往存在完美主义个性,自我否定和批判性强,有些在个性发展的早年,曾有各种创伤经历,造成自卑和对现实状态的不满,甚至对现实的失控感,继而产生对体重的过分关注和内心操控欲。 这个病最狡猾的地方,就是用“节食”“减肥”作为伪装,而它对身体的摧残是系统性:长期营养不良导致内分泌紊乱,电解质失衡可能诱发心律失常,代谢率骤降会引发皮肤干燥、脱发,肌肉萎缩导致体力衰退,而大脑海马体萎缩还会损伤记忆与认知功能。 据研究统计,罹患厌食症的年轻女性,其面临的死亡风险竟高达同龄女性的6倍,且病程越长,风险越高。 在胡少华教授的建议下,小琳住院接受心理治疗同时加强营养。 经过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心理治疗师胡婵婵的认知行为治疗,发现小琳的经历里藏着厌食症的典型信号,进一步证实了胡少华教授的诊断。 1. 用“控制饮食”对抗生活 专家在治疗中发现,小琳的减肥执念其实是对成绩下滑的无声反抗:“数学考砸的时候,看到体重秤数字下降,就觉得至少我还有一件事能做好”。 胡婵婵心理治疗师解释,当人们在工作、学习中感到无力,控制饮食可能成为他们潜意识里唯一能抓住的掌控感。 2. 你的眼睛可能在撒谎 明明37公斤的体重已远低于健康标准,小琳却总感觉肚子上还有赘肉。 这种“瘦到脱相仍觉胖”的认知,在医学上叫“体象障碍”,因为长期饥饿导致的营养不良会改变大脑功能,负责判断体型的顶叶皮层“罢工”,让患者陷入永远觉得自己不够瘦的循环。 3. 家庭关爱存在盲区 小琳的父母说:“平时忙于工作,孩子要钱就给,别的也不太管。基本只有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会过问一下孩子的成绩情况。” 这种“物质满足+成绩至上”的相处模式,在很多家庭里常见,但物质的满足不等于情感的陪伴。当人们的感受始终不被理解、情绪始终无处释放,就可能用身体发出求救信号,催吐、节食这些极端行为,本质上是希望被人“看见”。 经过3个月的治疗,小琳的体重稳定在45公斤。但她还需坚持接受心理治疗和营养摄入,同时构建良好的家庭关系和支持系统。 来源:潮新闻记者 孙燕 通讯员 王蕊 张文玥、美丽浙江等 1757548559190责编:秦璐敏潮新闻175754855919011[]{"email":"qinlumin@huanqiu.com","name":"秦璐敏"}
有一种死亡风险较高的疾病,披着减重的外衣,以自律为借口,把控制饮食变成执念。初二女生小琳(化名)就经历了这个过程,幸好她被“救”回来了。“瘦是我唯一能做好的事” 小琳身高161cm,原本体重100斤出头。 去年,班上女生总聚在一块讨论“谁的腿更细”,她觉得自己可以再瘦点。为此,她暗下决心,暑假时要努力减重。 小琳给自己制定了严苛的计划:计算每样食物的热量,隔天“液断”(只喝无糖饮料),每天雷打不动跑步半小时。 那时,爸爸妈妈都没当回事。 开学的时候,体重掉了8斤,同学见了都说“你太厉害了”! “那种被夸赞的感觉,比考了全班第一还爽。”小琳说,这份成就感让她上瘾,希望自己更瘦一些。 当体重降到85斤时,她发现自己停不下来了。看到米饭就觉得“会胖回去”,吃到半饱就强迫自己放下筷子。偶尔忍不住多吃了两口,就偷偷跑到厕所催吐。 小琳开始回避聚餐,把妈妈做的红烧肉埋在米饭底下假装吃掉,甚至会因为同学说“你好像没以前有气色”而偷偷哭。在她的认知里,“没气色等于还不够瘦”。 “那时候,我觉得变瘦是唯一能做好的事。”小琳吐露,她从初中开始班级名次下滑以及父母忙于工作的疏离,都让她感觉挫败,为此“变瘦”成了她证明自己的唯一途径。 直到今年春天,班主任忍不住联系她家长:“小琳太瘦弱了,校服穿得像挂在衣架上,真的需要加强营养。” 原先没有关注女儿身形的父母这时才惊觉,孩子已经脸颊凹陷,连走路都轻飘飘的,去当地医院营养科就诊后,在医生的建议下,今年5月,他们前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胡少华教授专家门诊。此时,小琳的体重只有37公斤,手臂细得像芦苇秆。 这种病的死亡风险 是同龄人的6倍 “小琳这种情况是典型的神经性厌食症。”胡少华教授表示,这是一类进食障碍。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病理性怕胖,主动控制饮食并且体重低于正常水平。他们往往存在完美主义个性,自我否定和批判性强,有些在个性发展的早年,曾有各种创伤经历,造成自卑和对现实状态的不满,甚至对现实的失控感,继而产生对体重的过分关注和内心操控欲。 这个病最狡猾的地方,就是用“节食”“减肥”作为伪装,而它对身体的摧残是系统性:长期营养不良导致内分泌紊乱,电解质失衡可能诱发心律失常,代谢率骤降会引发皮肤干燥、脱发,肌肉萎缩导致体力衰退,而大脑海马体萎缩还会损伤记忆与认知功能。 据研究统计,罹患厌食症的年轻女性,其面临的死亡风险竟高达同龄女性的6倍,且病程越长,风险越高。 在胡少华教授的建议下,小琳住院接受心理治疗同时加强营养。 经过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心理治疗师胡婵婵的认知行为治疗,发现小琳的经历里藏着厌食症的典型信号,进一步证实了胡少华教授的诊断。 1. 用“控制饮食”对抗生活 专家在治疗中发现,小琳的减肥执念其实是对成绩下滑的无声反抗:“数学考砸的时候,看到体重秤数字下降,就觉得至少我还有一件事能做好”。 胡婵婵心理治疗师解释,当人们在工作、学习中感到无力,控制饮食可能成为他们潜意识里唯一能抓住的掌控感。 2. 你的眼睛可能在撒谎 明明37公斤的体重已远低于健康标准,小琳却总感觉肚子上还有赘肉。 这种“瘦到脱相仍觉胖”的认知,在医学上叫“体象障碍”,因为长期饥饿导致的营养不良会改变大脑功能,负责判断体型的顶叶皮层“罢工”,让患者陷入永远觉得自己不够瘦的循环。 3. 家庭关爱存在盲区 小琳的父母说:“平时忙于工作,孩子要钱就给,别的也不太管。基本只有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会过问一下孩子的成绩情况。” 这种“物质满足+成绩至上”的相处模式,在很多家庭里常见,但物质的满足不等于情感的陪伴。当人们的感受始终不被理解、情绪始终无处释放,就可能用身体发出求救信号,催吐、节食这些极端行为,本质上是希望被人“看见”。 经过3个月的治疗,小琳的体重稳定在45公斤。但她还需坚持接受心理治疗和营养摄入,同时构建良好的家庭关系和支持系统。 来源:潮新闻记者 孙燕 通讯员 王蕊 张文玥、美丽浙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