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G0Lotz7ln society.huanqiu.comarticle女子机舱内点燃打火机 造假定位博流量被拘/e3pmh19vt/e3prv5gfn近日,有网民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机舱内点燃打火机,配文第N次带打火机登机”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今天(9日)辟谣发布,四川省公安厅机场公安局发布的警情通报显示,经查,迟某某(女,34岁)于2025年9月6日乘坐国际航班从新加坡樟宜机场飞往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航班飞行过程中,迟某某为博取流量、吸引关注,在座位上点燃随身携带的打火机并拍摄视频。航班落地后,迟某某将拍摄的视频、杜撰的文案拼接,标注视频定位地点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后发布于社交平台。经过排查,迟某某今年以来未乘坐国内航线航班,排除其故意危害公共安全的嫌疑。目前,已依法对迟某某作出行政拘留的处罚。漠视航空安全 扰乱社会和网络空间秩序航空安全无小事,迟某某利用国际航班安检标准的差异,故意在飞机机舱内点燃打火机,还故意将定位定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然后拼接成视频发布到网上,以达到博取流量、吸引关注的目的。这种把违法当炫耀的行为会给社会和公众带来什么影响?有何危害?我们来听听法律专家的解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赵精武:迟某某利用航空安全事件摆拍引流,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必然会带来不良影响和现实危害。第一,迟某某的行为明显扰乱了社会秩序和网络空间秩序。航空安全问题往往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迟某某明知此类视频可能引发社会热议,还故意编造虚假内容以“吸引眼球”,体现的是对航空安全的漠视,既干扰了民航部门工作的正常开展,又导致虚假内容在网络空间不断被传播,骗取社会公众注意力,实际上影响了真实信息的效力。第二,按照我国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规定,飞机禁止随身携带或托运打火机、火柴等火种,任何隐匿携带行为均属违法,迟某某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向社会公众传递错误信息,使社会公众对我国航空安全管理手段及其法律后果造成错误认知,也会侵害社会公众对航空安全的信任。如果此类谣言产生比较大的舆情或严重后果,迟某某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四川省公安厅机场公安局发布的警情通报可以看出,警方对迟某某进行了行政处罚,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内容,这也提醒我们,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对自身言行负责,企图以虚构歪曲等方式博取关注的行为必然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打火机被误触容易直接引发机舱火险为何乘坐飞机不能携带打火机,制定这条规定有哪些考量?如果携带会有哪些影响?来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专家、《航空知识》主编王亚男的解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专家《航空知识》主编 王亚男:中国民航安全法规明令乘坐飞机禁止携带打火机,打火机属于火源,其中包括有燃料和发火装置,燃料属于易燃易爆品,如果在旅行途中打火机被误触,很有可能在客舱内部直接造成火险。此外有些打火机的燃料存放是以压力容器的形式来保存的,这就意味着在特殊的情况下,压力容器很有可能会出现破损,在客舱内部造成火险。打火机的存在,在客舱内部还意味着它可能为某些人实施破坏活动提供潜在的可能。基于这样的安全考量,中国民航法规明令禁止乘坐飞机携带打火机,不同的国家民用航空法规的安全规定有所不同,所以乘坐国际航班一定要完全遵守出发国和目的国全面的安全规定,即便是出于规定的许可,乘坐飞机携带了打火机,而在客舱内部公然点燃打火机,使得客舱内部出现明火,此举在任何国家的民航法规中都属于违法行为,理应受到相应的处罚。1757422553099责编:郭艳峰央视新闻客户端1757422553099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b4e6c880cce07537e2f89608c08b5ef1.gif{"email":"guoyanfeng@huanqiu.com","name":"郭艳峰"}
近日,有网民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机舱内点燃打火机,配文第N次带打火机登机”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今天(9日)辟谣发布,四川省公安厅机场公安局发布的警情通报显示,经查,迟某某(女,34岁)于2025年9月6日乘坐国际航班从新加坡樟宜机场飞往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航班飞行过程中,迟某某为博取流量、吸引关注,在座位上点燃随身携带的打火机并拍摄视频。航班落地后,迟某某将拍摄的视频、杜撰的文案拼接,标注视频定位地点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后发布于社交平台。经过排查,迟某某今年以来未乘坐国内航线航班,排除其故意危害公共安全的嫌疑。目前,已依法对迟某某作出行政拘留的处罚。漠视航空安全 扰乱社会和网络空间秩序航空安全无小事,迟某某利用国际航班安检标准的差异,故意在飞机机舱内点燃打火机,还故意将定位定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然后拼接成视频发布到网上,以达到博取流量、吸引关注的目的。这种把违法当炫耀的行为会给社会和公众带来什么影响?有何危害?我们来听听法律专家的解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赵精武:迟某某利用航空安全事件摆拍引流,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必然会带来不良影响和现实危害。第一,迟某某的行为明显扰乱了社会秩序和网络空间秩序。航空安全问题往往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迟某某明知此类视频可能引发社会热议,还故意编造虚假内容以“吸引眼球”,体现的是对航空安全的漠视,既干扰了民航部门工作的正常开展,又导致虚假内容在网络空间不断被传播,骗取社会公众注意力,实际上影响了真实信息的效力。第二,按照我国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规定,飞机禁止随身携带或托运打火机、火柴等火种,任何隐匿携带行为均属违法,迟某某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向社会公众传递错误信息,使社会公众对我国航空安全管理手段及其法律后果造成错误认知,也会侵害社会公众对航空安全的信任。如果此类谣言产生比较大的舆情或严重后果,迟某某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四川省公安厅机场公安局发布的警情通报可以看出,警方对迟某某进行了行政处罚,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内容,这也提醒我们,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对自身言行负责,企图以虚构歪曲等方式博取关注的行为必然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打火机被误触容易直接引发机舱火险为何乘坐飞机不能携带打火机,制定这条规定有哪些考量?如果携带会有哪些影响?来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专家、《航空知识》主编王亚男的解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专家《航空知识》主编 王亚男:中国民航安全法规明令乘坐飞机禁止携带打火机,打火机属于火源,其中包括有燃料和发火装置,燃料属于易燃易爆品,如果在旅行途中打火机被误触,很有可能在客舱内部直接造成火险。此外有些打火机的燃料存放是以压力容器的形式来保存的,这就意味着在特殊的情况下,压力容器很有可能会出现破损,在客舱内部造成火险。打火机的存在,在客舱内部还意味着它可能为某些人实施破坏活动提供潜在的可能。基于这样的安全考量,中国民航法规明令禁止乘坐飞机携带打火机,不同的国家民用航空法规的安全规定有所不同,所以乘坐国际航班一定要完全遵守出发国和目的国全面的安全规定,即便是出于规定的许可,乘坐飞机携带了打火机,而在客舱内部公然点燃打火机,使得客舱内部出现明火,此举在任何国家的民航法规中都属于违法行为,理应受到相应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