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BWX1PKUDm society.huanqiu.comarticle一碗鸡腿饭,救回一个异乡人!杭城39岁女子彭丹:我可能是他最后一根稻草/e3pmh19vt/e3prv5gfn39岁的彭丹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以这种方式在网上走红。 网友们搜索着她的名字和公司,想要“买点什么表示支持”,还有记者赶去公司所在地找她。 李桂君同样没想到,他对彭丹迟到了四年的感谢,通过媒体的报道会被这么多人看见和点赞。 李大哥正在和彭丹通电话。记者 杨晓轩 摄 “如果不是她当时愿意出手救我,我可能就已经死了。”时隔四年,52岁的黑龙江人李桂君,面对记者时依然难掩激动,反复说着这句话。 他要感谢彭丹,正是这个陌生女孩4年前寒冬的一次出手,将身处人生低谷的他拉了起来。 这个持续了4年的故事,在杭州气温再次站上高温线的9月3日,通过四个人的讲述,得以了还原。 一份鸡腿饭和800块钱 李桂君独自在杭州打拼十余年。四年前冬天的一场变故,将他推入深渊:烧烤店老板卷款跑路,身无分文、无家可归的他,身上仅剩10块钱。 他遇到彭丹那一天,是在杭州朝晖附近的一家肯德基。 彼时的他患有糖尿病,身体每况愈下。 角落里,正在办公的彭丹注意到了李桂君——他佝偻着背,上肢无力抬起,卷起的裤腿下露出一只十分肿胀的脚。 李桂君鼓起勇气求助的那一刻,内心忐忑。 他走过去,问女孩能不能帮买份饭。 令他没想到的是,彭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买了一份鸡腿饭,还给了李桂君800元钱让他去看病。 彭丹没有多想。 “我看他已经病得挺重了,就觉得应该帮他。”当时的彭丹处境也不好,创业烦恼不少,但就是有种强烈的冲动要帮助眼前这个人,“好像在救赎我自己。” 一份鸡腿饭和800块钱,是彭丹的第一次出手。彭丹还留下联系方式,再三叮嘱李桂君必须尽快去医院就医。 接二连三的帮助和鼓励 李桂君带着这救命的800块钱来到了医院。医院的诊断如同晴天霹雳。 “医生说我的情况已经很糟糕了。”李桂君像是被判了刑一样再次陷入绝望,“能活就活,不能活就算,反正我的命也不值钱。” 李大哥当年发给彭丹的化验单。受访者供图 但彭丹没有放弃。 “我知道我可能是他最后一根稻草,我不想撤退。”面对李桂君的婉拒、周围“别多管闲事”的声音,彭丹反而更加坚定。 彭丹坚持要把李桂君送往医院。 然而,面对医疗费,李桂君再次拒绝。 时值年关,店铺纷纷关门。看着无处可去的李桂君,彭丹辗转托付,将李桂君暂时安顿在朋友位于下沙的一家小旅馆。 “过年对中国人来说太重要了,我不想让他在外面流浪,得让他好好过个年。” 2022年的春节,是彭丹给了李桂君一个临时的避风港。 安顿在旅店的日子并不平静。 旅店老板娘刘女士回忆:“他病得很重,走路都困难。有一天突然在楼梯口摔了一跤,吓坏我了!”送到医院紧急诊断后,医生说李桂君脑出血,“再晚半天,命就没了!” 李大哥在吃的药。记者 杨晓轩 摄 彭丹接到消息,心急如焚。她决定向钱塘区民政局求助。 钱塘区民政局的张健接手了李桂君这件事。 张健从事救助工作9年,已救助过近万人,经验丰富。 在民政部门的保障下,李桂君得到了及时救治。 钱塘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张健。记者 杨晓轩 摄 好好活下去 接下来的这四年,彭丹始终与李桂君保持着联系,不时转去三五百元贴补生活。 “她好像会掐准时间,微信‘叮咚’一响,我就知道彭丹又给我转钱了。”李桂君的声音充满感激,“她就像我的家人,甚至比家人对我还好。是她救了我一命,我要努力挣钱报答她。” 李大哥在住所给彭丹打去电话。记者 杨晓轩 摄 在各方的持续关怀下,李桂君的身体逐渐康复。曾经连手都抬不起来的他,如今能轻松跑上四楼。他的房间收拾得干净整洁,他的声音洪亮,他在一家烧烤店打工,而他对烧烤事业的梦想也在重新燃起,“我要好好生活,要对得起彭丹救我的一命!” 李大哥和彭丹的聊天记录。记者 王伊灵 摄 “你还认识我吗?” 9月3日下午,记者陪同李桂君重访当年下榻了近一个月的旅店。 时隔多年,老板娘刘女士几乎认不出他:“大变样了!原来那么瘦,那么憔悴,现在多精神,真是重新活过来了!” 李桂君和刘女士的眼眶都湿润了。 4天前,李桂君特意给彭丹做了一面锦旗。 他不知道除了这样,还要如何表达感激。 收到锦旗的那一天,彭丹发了一条朋友圈:有点高光,有点不安,也有点荣耀。 而读小学三年级女儿那一句“妈妈你是最棒的”让彭丹倍感欣慰,“能够言传身教给孩子,这让我很快乐。” 彭丹在朋友圈分享收到锦旗。 记者手记 一句“应该”背后的分量 采访这件事的过程,我有一个体会,善良的人可能会相互吸引。 张健和彭丹因为帮助李大哥而相识,然后成了朋友。 张健曾“调侃”彭丹做事“不计后果”,担心可能会发生各种风险;但他自己同样也在默默帮人。 彭丹描述“我们都是普通人,做着普通的事”。 他们觉得帮助李大哥是一种“应该”。 事实上,在彭丹心中,善良的种子早已埋下。高中时,她曾在校门口帮助报警、救助车祸伤者,事后收到伤者家人送来的零食,“那段时间我有吃不完的小零食”。这份小小的温暖回馈,让她更加坚定了要做“善良、有正义感的人”的信念。 李大哥和彭丹正在打视频电话。记者 杨晓轩 摄 在彭丹和张健看来,人活在世上,总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能帮助一些人,解决一些问题,就很有成就感。”彭丹始终相信世界是美好的,而普通人的一次出手,也许就可以把美好带给别人。 潮新闻见习记者 王伊灵1756956028702责编:樊羽玮钱江晚报1756956028702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2f8c660b00e17d039ff60eeefc4da51d.png{"email":"fanyuwei@huanqiu.com","name":"樊羽玮"}
39岁的彭丹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以这种方式在网上走红。 网友们搜索着她的名字和公司,想要“买点什么表示支持”,还有记者赶去公司所在地找她。 李桂君同样没想到,他对彭丹迟到了四年的感谢,通过媒体的报道会被这么多人看见和点赞。 李大哥正在和彭丹通电话。记者 杨晓轩 摄 “如果不是她当时愿意出手救我,我可能就已经死了。”时隔四年,52岁的黑龙江人李桂君,面对记者时依然难掩激动,反复说着这句话。 他要感谢彭丹,正是这个陌生女孩4年前寒冬的一次出手,将身处人生低谷的他拉了起来。 这个持续了4年的故事,在杭州气温再次站上高温线的9月3日,通过四个人的讲述,得以了还原。 一份鸡腿饭和800块钱 李桂君独自在杭州打拼十余年。四年前冬天的一场变故,将他推入深渊:烧烤店老板卷款跑路,身无分文、无家可归的他,身上仅剩10块钱。 他遇到彭丹那一天,是在杭州朝晖附近的一家肯德基。 彼时的他患有糖尿病,身体每况愈下。 角落里,正在办公的彭丹注意到了李桂君——他佝偻着背,上肢无力抬起,卷起的裤腿下露出一只十分肿胀的脚。 李桂君鼓起勇气求助的那一刻,内心忐忑。 他走过去,问女孩能不能帮买份饭。 令他没想到的是,彭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买了一份鸡腿饭,还给了李桂君800元钱让他去看病。 彭丹没有多想。 “我看他已经病得挺重了,就觉得应该帮他。”当时的彭丹处境也不好,创业烦恼不少,但就是有种强烈的冲动要帮助眼前这个人,“好像在救赎我自己。” 一份鸡腿饭和800块钱,是彭丹的第一次出手。彭丹还留下联系方式,再三叮嘱李桂君必须尽快去医院就医。 接二连三的帮助和鼓励 李桂君带着这救命的800块钱来到了医院。医院的诊断如同晴天霹雳。 “医生说我的情况已经很糟糕了。”李桂君像是被判了刑一样再次陷入绝望,“能活就活,不能活就算,反正我的命也不值钱。” 李大哥当年发给彭丹的化验单。受访者供图 但彭丹没有放弃。 “我知道我可能是他最后一根稻草,我不想撤退。”面对李桂君的婉拒、周围“别多管闲事”的声音,彭丹反而更加坚定。 彭丹坚持要把李桂君送往医院。 然而,面对医疗费,李桂君再次拒绝。 时值年关,店铺纷纷关门。看着无处可去的李桂君,彭丹辗转托付,将李桂君暂时安顿在朋友位于下沙的一家小旅馆。 “过年对中国人来说太重要了,我不想让他在外面流浪,得让他好好过个年。” 2022年的春节,是彭丹给了李桂君一个临时的避风港。 安顿在旅店的日子并不平静。 旅店老板娘刘女士回忆:“他病得很重,走路都困难。有一天突然在楼梯口摔了一跤,吓坏我了!”送到医院紧急诊断后,医生说李桂君脑出血,“再晚半天,命就没了!” 李大哥在吃的药。记者 杨晓轩 摄 彭丹接到消息,心急如焚。她决定向钱塘区民政局求助。 钱塘区民政局的张健接手了李桂君这件事。 张健从事救助工作9年,已救助过近万人,经验丰富。 在民政部门的保障下,李桂君得到了及时救治。 钱塘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张健。记者 杨晓轩 摄 好好活下去 接下来的这四年,彭丹始终与李桂君保持着联系,不时转去三五百元贴补生活。 “她好像会掐准时间,微信‘叮咚’一响,我就知道彭丹又给我转钱了。”李桂君的声音充满感激,“她就像我的家人,甚至比家人对我还好。是她救了我一命,我要努力挣钱报答她。” 李大哥在住所给彭丹打去电话。记者 杨晓轩 摄 在各方的持续关怀下,李桂君的身体逐渐康复。曾经连手都抬不起来的他,如今能轻松跑上四楼。他的房间收拾得干净整洁,他的声音洪亮,他在一家烧烤店打工,而他对烧烤事业的梦想也在重新燃起,“我要好好生活,要对得起彭丹救我的一命!” 李大哥和彭丹的聊天记录。记者 王伊灵 摄 “你还认识我吗?” 9月3日下午,记者陪同李桂君重访当年下榻了近一个月的旅店。 时隔多年,老板娘刘女士几乎认不出他:“大变样了!原来那么瘦,那么憔悴,现在多精神,真是重新活过来了!” 李桂君和刘女士的眼眶都湿润了。 4天前,李桂君特意给彭丹做了一面锦旗。 他不知道除了这样,还要如何表达感激。 收到锦旗的那一天,彭丹发了一条朋友圈:有点高光,有点不安,也有点荣耀。 而读小学三年级女儿那一句“妈妈你是最棒的”让彭丹倍感欣慰,“能够言传身教给孩子,这让我很快乐。” 彭丹在朋友圈分享收到锦旗。 记者手记 一句“应该”背后的分量 采访这件事的过程,我有一个体会,善良的人可能会相互吸引。 张健和彭丹因为帮助李大哥而相识,然后成了朋友。 张健曾“调侃”彭丹做事“不计后果”,担心可能会发生各种风险;但他自己同样也在默默帮人。 彭丹描述“我们都是普通人,做着普通的事”。 他们觉得帮助李大哥是一种“应该”。 事实上,在彭丹心中,善良的种子早已埋下。高中时,她曾在校门口帮助报警、救助车祸伤者,事后收到伤者家人送来的零食,“那段时间我有吃不完的小零食”。这份小小的温暖回馈,让她更加坚定了要做“善良、有正义感的人”的信念。 李大哥和彭丹正在打视频电话。记者 杨晓轩 摄 在彭丹和张健看来,人活在世上,总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能帮助一些人,解决一些问题,就很有成就感。”彭丹始终相信世界是美好的,而普通人的一次出手,也许就可以把美好带给别人。 潮新闻见习记者 王伊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