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6RNgni6pr society.huanqiu.comarticle“一局游戏一场坑”?游戏陪玩行业藏大量灰色空间,擦边行为有专属暗号/e3pmh19vt/e3prv5gfn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游戏陪玩”从小众兴趣逐渐走向大众视野。玩家愿意为陪伴和游戏体验付费,从业者靠技能或人设获取收入,一个庞大的新消费市场迅速形成。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看似火热的陪玩行业背后,却暗藏未成年人参与、代练灰色操作以及消费陷阱等乱象。 游戏陪玩暗藏“灰色空间” 所谓“游戏陪玩”,就是玩家花钱请别人一起打游戏,提供陪伴和互动。有的陪玩凭借较高的游戏水平,帮助玩家提升段位;也有的陪玩主要靠声音、聊天或人设吸引用户,更像是“线上陪伴”。 在应用商店中输入“陪玩”关键词,可以找到二三十款相关App。用户只需充值虚拟代币,就能选择陪玩服务。一局游戏收费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有的则按时间计费,半小时最高可达百元。有的陪玩的主页上不仅展示游戏段位,还附有声音试听和日常生活分享,选中用户便可以下单游戏陪玩,看似流程透明。 但这种表象下,却存在大量灰色空间。记者在体验中发现,大部分账号注册几乎不设门槛,只需随意填写昵称和生日。 在多款App中,记者注册性别时选择男性,刚进入平台,就被系统自动拉进“多人连麦房”,几位女陪玩抢先打招呼,开口便是:“哥哥要不要组CP?”“先刷个礼物嘛,不一定要打游戏,可以聊点别的。”“充值多点可以私信我,建联更方便。”充值暗示和暧昧话术几乎成为陪玩的默认开场。短短一分钟,这个新注册的账号就收到七八条私信,大多内容都是询问是否同城,并称充值组CP就可以解锁更多福利。 不少游戏陪玩并非明码标价,而是用组关系的形式先充值交友。相比零散的个体接单,一些工作室的运作更具系统性。记者以陪玩者身份申请加入某社交媒体的“陪玩招募群”,并表现出兴趣后,管理员迅速以亲昵语气回复,并发来一张详细的“价格单”,涵盖不同游戏种类及单局费用。当记者称自己是未成年身份担忧无法参与时,对方安抚称“没关系”,可以借助其他人的实名认证,并保证“只要加入团队后每天都能接单”,随后还发送几张收入截图作为佐证。面对记者提出“自己游戏水平一般,怕被投诉”的疑虑,管理员推荐所谓“游戏声播”岗位,“主要是陪聊,不管玩得好不好都能赚钱。” 但无论哪种岗位,前提都是先缴纳“入团费”,再接受培训指导。内容包括如何在互动中引导消费:“先要撒娇、制造亲密感,再慢慢提出送礼物、加单。”这类套路已经被标准化,成为流水线式的模式。 在平台之外,陪玩们也摸索出规避监管的办法。兼职陪玩橙子告诉记者,自己是一名大专生,刚入行三个月,一开始接单时一局五元,平台抽成约三成。“比如5元里平台要扣掉1.5元,所以很多人都想直接把客人加到微信。”为了避免被监控,她们通常会先引导玩家报上微信号,再故意回复一句“不加了”,随后在私下完成添加,或者直接通过游戏连麦时交换联系方式,从而绕开平台审核。 更隐秘的,是圈子里形成的一套暗号。小橙解释,女性陪玩经常会接到暧昧意味的“黄色单”,对话里会用“甜蜜单”替代,意思是要喊对方“宝宝”“老公”;擦边行为则有专属的缩写,而部分平台虽然能识别部分代称并屏蔽,但新的谐音、符号不断出现,几乎防不胜防。 售后难以保障 如果说“灰色空间”更多涉及未成年人参与和绕过监管的擦边行为,那么在消费环节,玩家更常面对的则是花钱买服务,却缺乏售后保障。 在消费投诉平台上,频频有用户投诉称“花了钱找人代打游戏帮忙升级,结果号登上之后,装备被送走,联系方式还被拉黑。”事实上,多款游戏在用户协议中明确禁止代练,法院也多次认定商业代练破坏公平竞争秩序,但在淘宝、闲鱼和各大社交平台,代练服务依旧公开存在。 即便是在陪玩App平台上,消费者权益也常常难以保障。玩家小李在陪玩平台充值上千元,本打算分次使用,但体验却让他大失所望。“陪玩的技术还没有我好,胜率特别低,导致我的排名直线下滑。”他提出对部分订单退款,却发现退款被限定为“仅能退回平台会员卡余额”,无法退回支付宝等原支付路径,依旧需要在平台内消费。 更隐蔽的陷阱,则藏在所谓“维护关系”中。游戏玩家小陈称自己是在短视频广告里下载了游戏陪玩“进圈”App,结果却被层层套路。“我问多少钱一把,她先让我刷1块钱加好友,然后说要刷30块绑定CP。我以为30块能玩三把。”可在刷完后,对方又提出要额外花52元送礼物才能“维护关系”,否则无法开局。 不过,尽管乱象频发,游戏陪玩行业依旧在快速扩张。智研咨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游戏陪玩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分析报告》称潜在市场巨大,预计到2026年规模将达到110.1亿元。 然而,行业规模越大,治理的需求就越迫切。陪玩满足了年轻人的社交和情感消费需求,本身并非“洪水猛兽”。事实上,行业内部也尝试过规范。例如,2024年底,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电子竞技分会针对游戏泛娱乐从业者推出了技能认定项目,包括“游戏陪玩师”等职业技能认定,但在实际平台中应用有限,持证上岗的陪玩寥寥无几。 陪伴需求是真实存在的,但这个新兴行业还需在消费与合规之间找到平衡,不少玩家期待能够明确行业边界、强化实名机制,并对收费与售后制定透明规则。 记者 | 一凡1756426816303责编:樊羽玮上海民声直通车175642681630311[]{"email":"fanyuwei@huanqiu.com","name":"樊羽玮"}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游戏陪玩”从小众兴趣逐渐走向大众视野。玩家愿意为陪伴和游戏体验付费,从业者靠技能或人设获取收入,一个庞大的新消费市场迅速形成。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看似火热的陪玩行业背后,却暗藏未成年人参与、代练灰色操作以及消费陷阱等乱象。 游戏陪玩暗藏“灰色空间” 所谓“游戏陪玩”,就是玩家花钱请别人一起打游戏,提供陪伴和互动。有的陪玩凭借较高的游戏水平,帮助玩家提升段位;也有的陪玩主要靠声音、聊天或人设吸引用户,更像是“线上陪伴”。 在应用商店中输入“陪玩”关键词,可以找到二三十款相关App。用户只需充值虚拟代币,就能选择陪玩服务。一局游戏收费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有的则按时间计费,半小时最高可达百元。有的陪玩的主页上不仅展示游戏段位,还附有声音试听和日常生活分享,选中用户便可以下单游戏陪玩,看似流程透明。 但这种表象下,却存在大量灰色空间。记者在体验中发现,大部分账号注册几乎不设门槛,只需随意填写昵称和生日。 在多款App中,记者注册性别时选择男性,刚进入平台,就被系统自动拉进“多人连麦房”,几位女陪玩抢先打招呼,开口便是:“哥哥要不要组CP?”“先刷个礼物嘛,不一定要打游戏,可以聊点别的。”“充值多点可以私信我,建联更方便。”充值暗示和暧昧话术几乎成为陪玩的默认开场。短短一分钟,这个新注册的账号就收到七八条私信,大多内容都是询问是否同城,并称充值组CP就可以解锁更多福利。 不少游戏陪玩并非明码标价,而是用组关系的形式先充值交友。相比零散的个体接单,一些工作室的运作更具系统性。记者以陪玩者身份申请加入某社交媒体的“陪玩招募群”,并表现出兴趣后,管理员迅速以亲昵语气回复,并发来一张详细的“价格单”,涵盖不同游戏种类及单局费用。当记者称自己是未成年身份担忧无法参与时,对方安抚称“没关系”,可以借助其他人的实名认证,并保证“只要加入团队后每天都能接单”,随后还发送几张收入截图作为佐证。面对记者提出“自己游戏水平一般,怕被投诉”的疑虑,管理员推荐所谓“游戏声播”岗位,“主要是陪聊,不管玩得好不好都能赚钱。” 但无论哪种岗位,前提都是先缴纳“入团费”,再接受培训指导。内容包括如何在互动中引导消费:“先要撒娇、制造亲密感,再慢慢提出送礼物、加单。”这类套路已经被标准化,成为流水线式的模式。 在平台之外,陪玩们也摸索出规避监管的办法。兼职陪玩橙子告诉记者,自己是一名大专生,刚入行三个月,一开始接单时一局五元,平台抽成约三成。“比如5元里平台要扣掉1.5元,所以很多人都想直接把客人加到微信。”为了避免被监控,她们通常会先引导玩家报上微信号,再故意回复一句“不加了”,随后在私下完成添加,或者直接通过游戏连麦时交换联系方式,从而绕开平台审核。 更隐秘的,是圈子里形成的一套暗号。小橙解释,女性陪玩经常会接到暧昧意味的“黄色单”,对话里会用“甜蜜单”替代,意思是要喊对方“宝宝”“老公”;擦边行为则有专属的缩写,而部分平台虽然能识别部分代称并屏蔽,但新的谐音、符号不断出现,几乎防不胜防。 售后难以保障 如果说“灰色空间”更多涉及未成年人参与和绕过监管的擦边行为,那么在消费环节,玩家更常面对的则是花钱买服务,却缺乏售后保障。 在消费投诉平台上,频频有用户投诉称“花了钱找人代打游戏帮忙升级,结果号登上之后,装备被送走,联系方式还被拉黑。”事实上,多款游戏在用户协议中明确禁止代练,法院也多次认定商业代练破坏公平竞争秩序,但在淘宝、闲鱼和各大社交平台,代练服务依旧公开存在。 即便是在陪玩App平台上,消费者权益也常常难以保障。玩家小李在陪玩平台充值上千元,本打算分次使用,但体验却让他大失所望。“陪玩的技术还没有我好,胜率特别低,导致我的排名直线下滑。”他提出对部分订单退款,却发现退款被限定为“仅能退回平台会员卡余额”,无法退回支付宝等原支付路径,依旧需要在平台内消费。 更隐蔽的陷阱,则藏在所谓“维护关系”中。游戏玩家小陈称自己是在短视频广告里下载了游戏陪玩“进圈”App,结果却被层层套路。“我问多少钱一把,她先让我刷1块钱加好友,然后说要刷30块绑定CP。我以为30块能玩三把。”可在刷完后,对方又提出要额外花52元送礼物才能“维护关系”,否则无法开局。 不过,尽管乱象频发,游戏陪玩行业依旧在快速扩张。智研咨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游戏陪玩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分析报告》称潜在市场巨大,预计到2026年规模将达到110.1亿元。 然而,行业规模越大,治理的需求就越迫切。陪玩满足了年轻人的社交和情感消费需求,本身并非“洪水猛兽”。事实上,行业内部也尝试过规范。例如,2024年底,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电子竞技分会针对游戏泛娱乐从业者推出了技能认定项目,包括“游戏陪玩师”等职业技能认定,但在实际平台中应用有限,持证上岗的陪玩寥寥无几。 陪伴需求是真实存在的,但这个新兴行业还需在消费与合规之间找到平衡,不少玩家期待能够明确行业边界、强化实名机制,并对收费与售后制定透明规则。 记者 | 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