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5wnE3vL3Y society.huanqiu.comarticle长沙“假装上班公司”火了!有人花20元“付费上班”一天,通过“假装上班”保持状态/e3pmh19vt/e3ps21dgq一个固定工位,没有KPI压力,无需打卡,还可以参加徒步爬山、打球做饭等社群活动——这或许是无数职场人梦想中的“上班”方式。早上9点,小宁(化名)准时提着手提电脑包走进湖南长沙德思勤的写字楼,和“同事”们点头问好,坐在自己的工位上开始一天的工作——这一切看似普通的上班场景,有个小小的秘密:他实际上无处可去,每天花20块钱,租了个“戏台”来演上班这出戏。这家名为“假装上班公司”的机构宣称,每天花费20-30元,就可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工位,自由安排时间,加入轻松的社群。8月27日,记者实地探访了这家特殊的工作室。提供缓冲空间,给职场过渡者一个落脚点“假装上班并非字面上的假装,而是可能有个过渡的形式。”公司负责人小州(化名)告诉记者。8月3日开张的“假装上班公司”,实际上是一家摄影和新媒体公司闲置办公空间的再利用。小州解释创办初衷:“我们公司几个人都是合伙人,一起玩了很久。看到这个场地空闲,我也在刷短视频时看到类似概念,觉得可以把这个场地利用起来。”△“假装上班”的场景,有会议室、办公工位、老板办公室等。目前,该工作室提供12个工位,采用日租或包月形式。开业不到一个月,已有六人缴费使用,其中四人选择包月服务。“包月的有四个,有两个常在这里,另外两个偶尔过来。”小州说道。来咨询的人多种多样,“自由创业者会比较多一点,然后还有家庭压力比较大,可能不想呆在家里面过来的人会比较多。”小州观察到这些需求后,决定将多余办公空间共享出来。但小州没有将“假装上班公司”作为主要盈利点:“这件事情并不是公司的盈利点,其实可有可无,如果有更好,如果没有也没有关系。”未来两个月,他将收集更多数据后再决定是否扩大规模。“他们更多是给自己提供一个缓冲的空间,”小州表示理解,“在职业的空窗期,保持一个工作状态,同时积累经验跟资源。”对于那些处于职业空窗期的人们来说,这里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心理上的避风港。“待在家里天天被父母和女朋友催”小宁是从邵阳来的年轻人,他是通过小红书发现这家“假装上班公司”的。“主要是想要公司的上班氛围感,因为这种感觉是别的地方给不了的。”小宁坦言。“父母催得比较紧,然后女朋友说不能天天呆在家里面,要出去找份工作,呆在家里会被念得烦。”小宁的情况很有代表性,这种压力使得他需要找到一个既能满足家人期待,又能给自己喘息空间的解决方案。小宁的“演出周期”只有一个月左右,他选择包月服务,每月600元:“我是在等一个朋友开公司,到时候直接去他那边上班。”在这段等待期,他选择用“假装上班”来保持状态,“我就是不想让我在等的这一段时间里面,是一个天天在睡、吃、玩的状态,感觉会很萎靡,精神状态不会很好。”不过,对于“假装上班”这种行为,小宁有清醒的认识:“短期内想保持良好的心态,让自己没有跟社会脱节,对缓解焦虑这一方面还是有帮助的。但是如果长期这样的话,肯定是不好的。”△“假装上班”公司里,租了工位的年轻人【评论|对“假装上班”宽容一些】陈登辉 谢雨欣花几十元租个工位,带空调、网络,还能方便社交——杭州兴起的“假装上班公司”,如今也在长沙悄然出现。这家位于长沙德思勤写字楼里的“假装上班公司”,每天花费20-30元,就可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工位,自由安排时间,加入轻松的社群。这看似有些“行为艺术”的消费,买的不只是一处办公环境,更是一份让自己心安、让生活有节奏的“小确幸”。与其苛责这种“假装”,不如看到其中积极的自救信号。对自由职业者来说,居家办公固然自由,但也容易模糊工作与生活的界限,陷入拖延的泥沼。一个固定的工位,一种类似“上班”的仪式感,甚至周围人同样在“努力”的氛围,都能成为重建日常秩序的小小支点。对暂时求职不顺的朋友而言,按时“上下班”、有个地方待着,更像是在不确定中为自己搭建的一个心理缓冲带。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陷入“无所事事”的焦虑漩涡,这份“假装”的充实感,本身就是一种对抗焦虑的方式。当然,这也难逃一些“装给别人看”的成分。毕竟在许多人根深蒂固的观念里,“不上班”约等于“不正常”。亲朋好友一句“最近在忙啥?”,往往会把关系变成压力。“假装上班”成了应对这种社会目光的一种温和策略,朋友圈里的工位照、聊天时提到的“加班”,是缓解社交压力、维系“正常”表象的简单方式。这不是虚伪,更像是在特定压力下的一种自我保护,一种“体面”的过渡。说到底,“假装上班”更像是一种略带无奈,却又充满生活智慧的时代产物。它提醒我们,工作的形态和意义正在多元化,人们对“工作状态”的心理需求也是多样的。社会对它的出现,不妨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少一些大惊小怪或道德评判。当然,光有宽容还不够。更值得期待的是,社会能提供更完善的支持:为灵活就业者提供更多帮扶,为求职者创造更多元的缓冲空间。倘若真实的路径足够宽广和安心,“假装”自然就会失去吸引力。但在那之前,花点小钱买个工位,给自己一份仪式感和小小安慰,也未尝不是一种应对现实的小智慧——毕竟,让自己感觉好一点,日子过得有盼头,这本身就很实在。来源:潇湘晨报、长沙晚报1756375451703责编:赵钰阳长沙晚报175637545170311[]{"email":"zhaoyuyang@huanqiu.com","name":"赵钰阳"}
一个固定工位,没有KPI压力,无需打卡,还可以参加徒步爬山、打球做饭等社群活动——这或许是无数职场人梦想中的“上班”方式。早上9点,小宁(化名)准时提着手提电脑包走进湖南长沙德思勤的写字楼,和“同事”们点头问好,坐在自己的工位上开始一天的工作——这一切看似普通的上班场景,有个小小的秘密:他实际上无处可去,每天花20块钱,租了个“戏台”来演上班这出戏。这家名为“假装上班公司”的机构宣称,每天花费20-30元,就可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工位,自由安排时间,加入轻松的社群。8月27日,记者实地探访了这家特殊的工作室。提供缓冲空间,给职场过渡者一个落脚点“假装上班并非字面上的假装,而是可能有个过渡的形式。”公司负责人小州(化名)告诉记者。8月3日开张的“假装上班公司”,实际上是一家摄影和新媒体公司闲置办公空间的再利用。小州解释创办初衷:“我们公司几个人都是合伙人,一起玩了很久。看到这个场地空闲,我也在刷短视频时看到类似概念,觉得可以把这个场地利用起来。”△“假装上班”的场景,有会议室、办公工位、老板办公室等。目前,该工作室提供12个工位,采用日租或包月形式。开业不到一个月,已有六人缴费使用,其中四人选择包月服务。“包月的有四个,有两个常在这里,另外两个偶尔过来。”小州说道。来咨询的人多种多样,“自由创业者会比较多一点,然后还有家庭压力比较大,可能不想呆在家里面过来的人会比较多。”小州观察到这些需求后,决定将多余办公空间共享出来。但小州没有将“假装上班公司”作为主要盈利点:“这件事情并不是公司的盈利点,其实可有可无,如果有更好,如果没有也没有关系。”未来两个月,他将收集更多数据后再决定是否扩大规模。“他们更多是给自己提供一个缓冲的空间,”小州表示理解,“在职业的空窗期,保持一个工作状态,同时积累经验跟资源。”对于那些处于职业空窗期的人们来说,这里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心理上的避风港。“待在家里天天被父母和女朋友催”小宁是从邵阳来的年轻人,他是通过小红书发现这家“假装上班公司”的。“主要是想要公司的上班氛围感,因为这种感觉是别的地方给不了的。”小宁坦言。“父母催得比较紧,然后女朋友说不能天天呆在家里面,要出去找份工作,呆在家里会被念得烦。”小宁的情况很有代表性,这种压力使得他需要找到一个既能满足家人期待,又能给自己喘息空间的解决方案。小宁的“演出周期”只有一个月左右,他选择包月服务,每月600元:“我是在等一个朋友开公司,到时候直接去他那边上班。”在这段等待期,他选择用“假装上班”来保持状态,“我就是不想让我在等的这一段时间里面,是一个天天在睡、吃、玩的状态,感觉会很萎靡,精神状态不会很好。”不过,对于“假装上班”这种行为,小宁有清醒的认识:“短期内想保持良好的心态,让自己没有跟社会脱节,对缓解焦虑这一方面还是有帮助的。但是如果长期这样的话,肯定是不好的。”△“假装上班”公司里,租了工位的年轻人【评论|对“假装上班”宽容一些】陈登辉 谢雨欣花几十元租个工位,带空调、网络,还能方便社交——杭州兴起的“假装上班公司”,如今也在长沙悄然出现。这家位于长沙德思勤写字楼里的“假装上班公司”,每天花费20-30元,就可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工位,自由安排时间,加入轻松的社群。这看似有些“行为艺术”的消费,买的不只是一处办公环境,更是一份让自己心安、让生活有节奏的“小确幸”。与其苛责这种“假装”,不如看到其中积极的自救信号。对自由职业者来说,居家办公固然自由,但也容易模糊工作与生活的界限,陷入拖延的泥沼。一个固定的工位,一种类似“上班”的仪式感,甚至周围人同样在“努力”的氛围,都能成为重建日常秩序的小小支点。对暂时求职不顺的朋友而言,按时“上下班”、有个地方待着,更像是在不确定中为自己搭建的一个心理缓冲带。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陷入“无所事事”的焦虑漩涡,这份“假装”的充实感,本身就是一种对抗焦虑的方式。当然,这也难逃一些“装给别人看”的成分。毕竟在许多人根深蒂固的观念里,“不上班”约等于“不正常”。亲朋好友一句“最近在忙啥?”,往往会把关系变成压力。“假装上班”成了应对这种社会目光的一种温和策略,朋友圈里的工位照、聊天时提到的“加班”,是缓解社交压力、维系“正常”表象的简单方式。这不是虚伪,更像是在特定压力下的一种自我保护,一种“体面”的过渡。说到底,“假装上班”更像是一种略带无奈,却又充满生活智慧的时代产物。它提醒我们,工作的形态和意义正在多元化,人们对“工作状态”的心理需求也是多样的。社会对它的出现,不妨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少一些大惊小怪或道德评判。当然,光有宽容还不够。更值得期待的是,社会能提供更完善的支持:为灵活就业者提供更多帮扶,为求职者创造更多元的缓冲空间。倘若真实的路径足够宽广和安心,“假装”自然就会失去吸引力。但在那之前,花点小钱买个工位,给自己一份仪式感和小小安慰,也未尝不是一种应对现实的小智慧——毕竟,让自己感觉好一点,日子过得有盼头,这本身就很实在。来源:潇湘晨报、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