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3TZXorhZV society.huanqiu.comarticle一边骂游戏一边卖课?小心“戒游戏”课的消费陷阱!/e3pmh19vt/e3ps21dgq近期 各大短视频平台上 反游戏、骂游戏、戒网瘾等 相关内容热度攀升 (视频截图) 一些博主言辞激烈 疯狂放大游戏负面影响 制造家长们的焦虑情绪 进而推广宣称能戒除游戏瘾 提高成绩的课程 吸引了不少家长买单 近日 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 针对这一现象发布消费提示 提醒广大家长 别让焦虑掏空了钱包! 江苏省消保委指出 这类课程背后暗藏诸多消费问题 主要涉及 经验资质、宣传内容、交易流程等 3个方面 反游戏卖课背后的三大问题 资质存疑,违法经营风险高 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和《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教育机构必须依法取得办学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且授课人员须具备相应资质。此类通过反游戏推广的课程,其主体机构及个人往往未取得合法教培资质,推广账号也多未完成实名认证或资质备案,经营主体信息模糊,存在违法经营的风险。 虚假宣传,误导青少年风险大 在宣传方面,不少博主为招揽学员,作出百分百戒瘾、7天提升专注力、快速提高学习成绩等承诺,但实际课程内容往往缺乏科学依据与专业支撑,部分课程甚至采取不当引导方式,存在误导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风险。而且,授课人员多数未能提供有效专业资质证明,课程质量难以保障。 交易不规范,维权艰难 消费者在购买课程或报名时,往往未签订正式的服务合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界定模糊不清。消费者交费后,相关机构通常不提供合规的发票,使得消费者在后续维权过程中缺乏关键证据。一旦发生纠纷,相关机构常以各种理由拒绝履行退费义务,或故意拖延处理,甚至无法取得联系。 如何引导未成年人 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 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去年11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提出未成年人模式建设的整体方案,鼓励和支持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和应用程序分发平台三方共同参与未成年人模式建设,将分散的功能集成化,将分段保护一体化,筑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三重防线”。 《指南》的重点,可以归纳为5个方面。 一是三方联动,《指南》要求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和应用程序分发平台须实现联动,提供时间管理、内容管理、权限管理等功能; 二是分龄原则,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提供差异化的使用时长、内容、功能等设置; 三是时间管理,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时长,并设置每日休息时间; 四是内容安全,推荐适龄内容,并严格规范信息内容,防止沉迷和不良信息; 五是家长管理,提供家长管理权限,方便家长指导未成年人安全使用网络。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对广大家长和未成年人而言,《指南》是一份模式使用的“说明书”,鼓励家长在未成年人使用移动智能终端时启动未成年人模式,通过各项便捷功能和服务,引导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江苏省消保委提醒家长 仔细核验资质 在选择相关课程时,务必先核实培训机构和授课老师的资质,查看教育资质证明及推广账号的实名认证与备案情况,对于无法提供完整资质证明的机构、个人及账号,应坚决拒绝。 规范交易流程,留存证据 报名时,要签订正规的服务合同,明确课程内容、收费标准、退费规则等重要条款。付费时,选择银行转账、第三方支付平台等可追溯的支付方式,并要求提供合法发票;妥善保存付款凭证、聊天记录、课程宣传资料、合同文本等证据,以便在发生纠纷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若发生无资质经营、虚假宣传、退费难等问题,应及时向教育行政部门、市场监管部门或消费者组织投诉举报。 理性消费,拒绝焦虑 青少年沉迷游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方式引导解决。家长应保持理性,不要被焦虑情绪左右,对快速戒瘾、百分百有效等夸大宣传提高警惕,理性判断课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记者/薛晶晶 1756118157914责编:刘艳君中国消费者报175611815791411[]{"email":"liuyanjun@huanqiu.com","name":"刘艳君"}
近期 各大短视频平台上 反游戏、骂游戏、戒网瘾等 相关内容热度攀升 (视频截图) 一些博主言辞激烈 疯狂放大游戏负面影响 制造家长们的焦虑情绪 进而推广宣称能戒除游戏瘾 提高成绩的课程 吸引了不少家长买单 近日 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 针对这一现象发布消费提示 提醒广大家长 别让焦虑掏空了钱包! 江苏省消保委指出 这类课程背后暗藏诸多消费问题 主要涉及 经验资质、宣传内容、交易流程等 3个方面 反游戏卖课背后的三大问题 资质存疑,违法经营风险高 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和《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教育机构必须依法取得办学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且授课人员须具备相应资质。此类通过反游戏推广的课程,其主体机构及个人往往未取得合法教培资质,推广账号也多未完成实名认证或资质备案,经营主体信息模糊,存在违法经营的风险。 虚假宣传,误导青少年风险大 在宣传方面,不少博主为招揽学员,作出百分百戒瘾、7天提升专注力、快速提高学习成绩等承诺,但实际课程内容往往缺乏科学依据与专业支撑,部分课程甚至采取不当引导方式,存在误导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风险。而且,授课人员多数未能提供有效专业资质证明,课程质量难以保障。 交易不规范,维权艰难 消费者在购买课程或报名时,往往未签订正式的服务合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界定模糊不清。消费者交费后,相关机构通常不提供合规的发票,使得消费者在后续维权过程中缺乏关键证据。一旦发生纠纷,相关机构常以各种理由拒绝履行退费义务,或故意拖延处理,甚至无法取得联系。 如何引导未成年人 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 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去年11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提出未成年人模式建设的整体方案,鼓励和支持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和应用程序分发平台三方共同参与未成年人模式建设,将分散的功能集成化,将分段保护一体化,筑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三重防线”。 《指南》的重点,可以归纳为5个方面。 一是三方联动,《指南》要求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和应用程序分发平台须实现联动,提供时间管理、内容管理、权限管理等功能; 二是分龄原则,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提供差异化的使用时长、内容、功能等设置; 三是时间管理,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时长,并设置每日休息时间; 四是内容安全,推荐适龄内容,并严格规范信息内容,防止沉迷和不良信息; 五是家长管理,提供家长管理权限,方便家长指导未成年人安全使用网络。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对广大家长和未成年人而言,《指南》是一份模式使用的“说明书”,鼓励家长在未成年人使用移动智能终端时启动未成年人模式,通过各项便捷功能和服务,引导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江苏省消保委提醒家长 仔细核验资质 在选择相关课程时,务必先核实培训机构和授课老师的资质,查看教育资质证明及推广账号的实名认证与备案情况,对于无法提供完整资质证明的机构、个人及账号,应坚决拒绝。 规范交易流程,留存证据 报名时,要签订正规的服务合同,明确课程内容、收费标准、退费规则等重要条款。付费时,选择银行转账、第三方支付平台等可追溯的支付方式,并要求提供合法发票;妥善保存付款凭证、聊天记录、课程宣传资料、合同文本等证据,以便在发生纠纷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若发生无资质经营、虚假宣传、退费难等问题,应及时向教育行政部门、市场监管部门或消费者组织投诉举报。 理性消费,拒绝焦虑 青少年沉迷游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方式引导解决。家长应保持理性,不要被焦虑情绪左右,对快速戒瘾、百分百有效等夸大宣传提高警惕,理性判断课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记者/薛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