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3PxWgQUis society.huanqiu.comarticle常年爆满!不少家长求加号,医生心疼:有人干预太晚了/e3pmh19vt/e3ps21dgq在上海这里的内分泌门诊 常年爆满 一到暑假 更是挤满孩子和家长 周二下午4点,上海市儿童医院2楼内分泌科诊室,科主任郭盛准时出现,准备开始2小时的夜门诊。但他几乎从来无法准时下班——来加号的家长太多了。这里的内分泌门诊常年爆满,一到暑假,候诊区更是挤满了来看性早熟、追身高的孩子和家长。 《中枢性性早熟诊断与治疗共识》显示,我国儿童性早熟发病率达0.43%,一线城市检出率突破3%,农村地区也逐年攀升,其中女童占比超九成。一方面,孩子吃多动少、体重飙升,影响生长发育;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身高的期待越来越高了。 “恭喜你毕业啦,不用打针了” 12岁的小秋由爷爷陪来就诊,她是郭盛的“老病人”,8岁起就定期来门诊。她熟练地站上体重秤,郭盛为她量身高、测体重说:“你一米六啦!以后不用来了!” “真的不用来了吗?再打一针吧!”爷爷早已习惯了常年陪诊,对“不用来了”有些难以置信。“正式从我的门诊‘毕业’了!”郭盛一边打印病历本一边叮嘱,“接下来重点是好好学习、好好长身体,现在有点瘦,千万别减肥!” 小秋8岁来就诊时,身高只有1.24米,全家急坏了。确诊性早熟后,她一直在儿童医院治疗:先抑制发育,后来因为长得慢,又加打生长激素,把身高追了上来。 这两年,对于抑制针和生长激素的争议不小。支持的家长认为,打了有效果,就应该坚持打;反对的声音则认为,这些药物同样促进了家长的身高焦虑不断“生长”,有些“滥用”了。 郭盛告诉新民晚报记者,性早熟的诊断要区分是中枢性性早熟(真性性早熟)还是外周性性早熟(假性性早熟),明确诊断后才能给予治疗。 做激发测试确认性早熟、测骨龄并预测身高,这是每个为孩子身高焦虑的家长来到医院后最先面对的步骤,也是确认一个孩子是否需要抑制针的关键依据。 “性早熟治疗的药物没那么可怕。”郭盛说,常用的抑制针(性抑制剂)是亮丙瑞林或曲普瑞林,对中枢性性早熟有效。骨龄直接决定成年身高和生长空间,一旦闭合,身高就不再长了。抑制针若能减慢骨龄增长,就能为孩子争取更多长高时间。 一般早熟的孩子会高于同龄儿童,其实最怕就是像小秋这种,本身矮小又合并早熟的孩子,单纯抑制早熟对改善身高的作用有限。需要同时解决个子矮和生长时间不够两个问题,抑制针配合生长激素——既能延长生长时间,又能加快生长速度,保证身高正常发育。 但郭盛强调,生长激素不是所有矮小孩子都能用,有明确的适应证,不要盲目扩大适应证。而且,无论男孩女孩,妈妈们总会听到额外叮嘱——长高三件套“吃好、睡好、运动好”,超重的必须减肥。 “12岁身高一米三,真不是‘长得晚’” 男孩康康又瘦又小,12岁半,读初中了,在郭盛眼里“看起来最多8岁”。他身高1.36米,体重23千克,站在角落低头不说话,是爷爷奶奶带来看病的。 “孩子你真的12岁了吗?”郭盛既心疼又疑惑,“这孩子干预得太晚了。” “幼儿园时矮不矮?” “也矮。” “小时候对牛奶鸡蛋过敏吗?” “没有。” 奶奶说,孩子爸爸1.8米,妈妈1.6米,他们觉得孩子只是“长得晚”,不担心身高。 “‘长得晚’的孩子,小时候不太矮,大多属于偏矮,到青春期时,别人蹿得快他依然长得慢,身高偏差增大,那才叫长得晚。”郭盛解释,“12岁多男孩正常身高该有1.55米左右,你家孩子既没发育,个子也没长,偏差太大了。不干预的话,成年后可能长不到1.6米。没禁忌证的话,得尽快治,没时间了!” 其实,康康小时候爸妈带他来过医院,当时医生就建议尽快治疗,但家长觉得“没必要”,想“再等等”。这一等就是几年,错过了黄金干预期。 郭盛说,父母都盼着孩子有理想身高,却常对身高管理和生长发育缺乏正确认识,甚至“耽误”了孩子。有家长觉得“父母高,孩子肯定不矮”,但决定身高的因素里,遗传占70%,后天管理和环境占30%。运动、饮食、睡眠,还有多种激素的调控,都影响身高。 “不纠结身高,但要关注女孩心理” 上海市儿童医院内分泌门诊里,女童占多数,大多是来看“性早熟”的。尽管全球青春发育都在提前,但“性早熟”的诊断标准很明确:中国女孩7.5岁前、男孩9岁前发育,才算性早熟。 性早熟不只是影响最终身高。激素与代谢系统密切相关,有一小部分性早熟儿童成年后可能出现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风险升高。 当然,不是所有“提前发育”都要干预。9岁女孩小琪乳房微微凸起,妈妈担心她性早熟。郭盛看完报告告诉小琪妈妈:孩子身高很好,9岁有了10岁的身高,完全不用担心;子宫B超显示没发育,不会太早来月经;乳房发育也没危害;骨龄正常,胰岛素不缺,不用干预。 但郭盛提醒,妈妈更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因为开始发育,她可能会有不适——比如自我形象困扰、焦虑,甚至抑郁、厌学。” 对女孩来说,身体的变化往往比她们的心理成熟度来得更早——她们可能还在小学低年级,还没做好准备接受“长大”的信号,乳房的微微隆起,会让她们和同龄小伙伴显得“不一样”。这种差异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我怀疑,运动时可能因为胸部不适而刻意回避跑跳,夏天穿薄衣服时会下意识含胸驼背,担心被同学指指点点。这需要家长多引导、多关注,青春期教育不能少。 “早发育会影响成年身高吗?”这是妈妈常问的问题。郭盛强调,“早发育不等于矮身材”,真正需要治疗的孩子,一定有明确指征。我们必须规范治疗,严格掌握指征,避免药物的滥用。(文中患儿均为化名) 记者:左妍1756112090500责编:张燕萍新民晚报1756112729191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0e074efd6e2df2bd0d0957269540ab6d.png{"email":"zhangyanping@huanqiu.com","name":"张燕萍"}
在上海这里的内分泌门诊 常年爆满 一到暑假 更是挤满孩子和家长 周二下午4点,上海市儿童医院2楼内分泌科诊室,科主任郭盛准时出现,准备开始2小时的夜门诊。但他几乎从来无法准时下班——来加号的家长太多了。这里的内分泌门诊常年爆满,一到暑假,候诊区更是挤满了来看性早熟、追身高的孩子和家长。 《中枢性性早熟诊断与治疗共识》显示,我国儿童性早熟发病率达0.43%,一线城市检出率突破3%,农村地区也逐年攀升,其中女童占比超九成。一方面,孩子吃多动少、体重飙升,影响生长发育;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身高的期待越来越高了。 “恭喜你毕业啦,不用打针了” 12岁的小秋由爷爷陪来就诊,她是郭盛的“老病人”,8岁起就定期来门诊。她熟练地站上体重秤,郭盛为她量身高、测体重说:“你一米六啦!以后不用来了!” “真的不用来了吗?再打一针吧!”爷爷早已习惯了常年陪诊,对“不用来了”有些难以置信。“正式从我的门诊‘毕业’了!”郭盛一边打印病历本一边叮嘱,“接下来重点是好好学习、好好长身体,现在有点瘦,千万别减肥!” 小秋8岁来就诊时,身高只有1.24米,全家急坏了。确诊性早熟后,她一直在儿童医院治疗:先抑制发育,后来因为长得慢,又加打生长激素,把身高追了上来。 这两年,对于抑制针和生长激素的争议不小。支持的家长认为,打了有效果,就应该坚持打;反对的声音则认为,这些药物同样促进了家长的身高焦虑不断“生长”,有些“滥用”了。 郭盛告诉新民晚报记者,性早熟的诊断要区分是中枢性性早熟(真性性早熟)还是外周性性早熟(假性性早熟),明确诊断后才能给予治疗。 做激发测试确认性早熟、测骨龄并预测身高,这是每个为孩子身高焦虑的家长来到医院后最先面对的步骤,也是确认一个孩子是否需要抑制针的关键依据。 “性早熟治疗的药物没那么可怕。”郭盛说,常用的抑制针(性抑制剂)是亮丙瑞林或曲普瑞林,对中枢性性早熟有效。骨龄直接决定成年身高和生长空间,一旦闭合,身高就不再长了。抑制针若能减慢骨龄增长,就能为孩子争取更多长高时间。 一般早熟的孩子会高于同龄儿童,其实最怕就是像小秋这种,本身矮小又合并早熟的孩子,单纯抑制早熟对改善身高的作用有限。需要同时解决个子矮和生长时间不够两个问题,抑制针配合生长激素——既能延长生长时间,又能加快生长速度,保证身高正常发育。 但郭盛强调,生长激素不是所有矮小孩子都能用,有明确的适应证,不要盲目扩大适应证。而且,无论男孩女孩,妈妈们总会听到额外叮嘱——长高三件套“吃好、睡好、运动好”,超重的必须减肥。 “12岁身高一米三,真不是‘长得晚’” 男孩康康又瘦又小,12岁半,读初中了,在郭盛眼里“看起来最多8岁”。他身高1.36米,体重23千克,站在角落低头不说话,是爷爷奶奶带来看病的。 “孩子你真的12岁了吗?”郭盛既心疼又疑惑,“这孩子干预得太晚了。” “幼儿园时矮不矮?” “也矮。” “小时候对牛奶鸡蛋过敏吗?” “没有。” 奶奶说,孩子爸爸1.8米,妈妈1.6米,他们觉得孩子只是“长得晚”,不担心身高。 “‘长得晚’的孩子,小时候不太矮,大多属于偏矮,到青春期时,别人蹿得快他依然长得慢,身高偏差增大,那才叫长得晚。”郭盛解释,“12岁多男孩正常身高该有1.55米左右,你家孩子既没发育,个子也没长,偏差太大了。不干预的话,成年后可能长不到1.6米。没禁忌证的话,得尽快治,没时间了!” 其实,康康小时候爸妈带他来过医院,当时医生就建议尽快治疗,但家长觉得“没必要”,想“再等等”。这一等就是几年,错过了黄金干预期。 郭盛说,父母都盼着孩子有理想身高,却常对身高管理和生长发育缺乏正确认识,甚至“耽误”了孩子。有家长觉得“父母高,孩子肯定不矮”,但决定身高的因素里,遗传占70%,后天管理和环境占30%。运动、饮食、睡眠,还有多种激素的调控,都影响身高。 “不纠结身高,但要关注女孩心理” 上海市儿童医院内分泌门诊里,女童占多数,大多是来看“性早熟”的。尽管全球青春发育都在提前,但“性早熟”的诊断标准很明确:中国女孩7.5岁前、男孩9岁前发育,才算性早熟。 性早熟不只是影响最终身高。激素与代谢系统密切相关,有一小部分性早熟儿童成年后可能出现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风险升高。 当然,不是所有“提前发育”都要干预。9岁女孩小琪乳房微微凸起,妈妈担心她性早熟。郭盛看完报告告诉小琪妈妈:孩子身高很好,9岁有了10岁的身高,完全不用担心;子宫B超显示没发育,不会太早来月经;乳房发育也没危害;骨龄正常,胰岛素不缺,不用干预。 但郭盛提醒,妈妈更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因为开始发育,她可能会有不适——比如自我形象困扰、焦虑,甚至抑郁、厌学。” 对女孩来说,身体的变化往往比她们的心理成熟度来得更早——她们可能还在小学低年级,还没做好准备接受“长大”的信号,乳房的微微隆起,会让她们和同龄小伙伴显得“不一样”。这种差异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我怀疑,运动时可能因为胸部不适而刻意回避跑跳,夏天穿薄衣服时会下意识含胸驼背,担心被同学指指点点。这需要家长多引导、多关注,青春期教育不能少。 “早发育会影响成年身高吗?”这是妈妈常问的问题。郭盛强调,“早发育不等于矮身材”,真正需要治疗的孩子,一定有明确指征。我们必须规范治疗,严格掌握指征,避免药物的滥用。(文中患儿均为化名) 记者: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