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wk9zWNqkD society.huanqiu.comarticle宁波这里突然火了!不少人凌晨出动捞小鱿鱼等,紧急提醒:非必要坚决避免深夜前往/e3pmh19vt/e3ps21dgq“快看!它的小触手在动!”8月16日凌晨,位于奉化区莼湖街道栖凤村码头的灯光下,一只巴掌大的小鱿鱼正蜷着半透明的触须,在网兜里轻轻“撒娇”。 近日,这群体型小巧、动作灵活的乌贼和鱿鱼,成了宁波市民朋友圈里的“顶流萌宠”,不少人专门凌晨赶来,只为和这些“海洋小不点”来场亲密邂逅。 8月15日晚上8点多,记者来到栖凤村码头。此时正值涨潮期间,栖凤村码头平台上,游客和钓鱼爱好者的LED灯将水面照得透亮,肉眼可见水下游动的小鱼群以及体型较小的虾蛄(皮皮虾)。顺着码头楼梯下到水平面,几位游客正手持小网兜,在海水中俯身捕捞。 “手电筒一照,鱿鱼就会往亮的地方游,用网兜轻轻一抄就能捞到。”游客展示着桶中小鱿鱼,“听说这里最近火了,我们特意赶来试试。”现场观察发现,多数游客捕捞的小鱿鱼体长约五厘米,乌贼则更小,约3厘米。 图为游客捕捞到的小鱿鱼 鲁威 摄 渔民林师傅告诉记者,这类小头足类生物在周边海域本就存在,除了乌贼和鱿鱼,还有小带鱼和小黄鱼,但往年多是渔民夜间用灯光诱捕,今年因短视频传播,吸引了大量市民自发到码头寻找“小不点”。 关于鱼虾蟹群聚集的原因,目前存在两种主要观点。 其一为增殖放流效应:象山港、南韭山、渔山列岛海域等地是宁波主要增殖放流区域。人工增殖的物种包括曼氏无针乌贼受精卵、日本对虾、大黄鱼、褐菖鲉等。这些物种可能随洋流洄游至港湾,并形成种群聚集。 据宁波市农业农村局2025年7月底发布的信息显示,近4年来,宁波已放流本地鱼、虾、蟹、贝等各类水生生物物种50多亿尾(粒),每年放流苗种超10亿尾。 其二为自然生态因素:象山港属于半封闭海湾,夏季水温适宜,且周边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为浮游生物提供了理想的繁殖环境。 “小鱼小虾多了,乌贼、鱿鱼自然会来觅食。”莼湖街道的渔民林师傅表示,每年8—9月本就是头足类生物的活跃期,每次涨潮都会促使它们向近岸聚集。特别是大潮期间,码头边上的小鱼小虾会特别多。 图为捕捞现场 鲁威 摄 栖凤村和桐照村作为奉化区历史悠久的渔村,渔业文化底蕴深厚,这里也是宁波重要的海捕基地。今年的游客捕捞热潮,与当地的“赶海经济”密切相关。码头周边有天妃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当地将赶海体验与文创消费结合,形成“退潮赶海、涨潮品咖”的新型文旅模式。 潮汐落差大,涨潮时水流湍急。记者在现场发现,部分游客未穿救生衣,且捕捞区域紧邻船舶航道。奉化区莼湖街道的工作人员也不定时到场提醒游客,“非必要情况,坚决避免深夜前往滩涂或码头,甚至独自下海行动”。 现场多数被捕捞的虾蛄、鱿鱼、乌贼等海洋生物的体长不足5厘米,属于幼体。大量游客涌入也带来新问题:大量汽车会导致栖凤码头拥堵、部分游客使用密眼网具,可能误捕幼鱼;夜间照明设备混用,干扰了海洋生物的自然节律。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的专家建议,市民应自觉遵守“幼鱼放流”原则,避免过度捕捞影响种群繁衍。栖凤码头的“捕捞热”折射出公众对海洋生态的关注与参与需求。栖凤村的渔民呼吁:我们要共同守护好这片蓝色家园,希望游客和钓鱼爱好者在享受捕捞乐趣的同时,能多一份对自然的敬畏。 来源 九派新闻综合东方财经、澎湃新闻、此前报道等1755417224093责编:张燕萍宁波晚报1755417224093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2731885305baf31dc59a06dbf6ea22a7.png{"email":"zhangyanping@huanqiu.com","name":"张燕萍"}
“快看!它的小触手在动!”8月16日凌晨,位于奉化区莼湖街道栖凤村码头的灯光下,一只巴掌大的小鱿鱼正蜷着半透明的触须,在网兜里轻轻“撒娇”。 近日,这群体型小巧、动作灵活的乌贼和鱿鱼,成了宁波市民朋友圈里的“顶流萌宠”,不少人专门凌晨赶来,只为和这些“海洋小不点”来场亲密邂逅。 8月15日晚上8点多,记者来到栖凤村码头。此时正值涨潮期间,栖凤村码头平台上,游客和钓鱼爱好者的LED灯将水面照得透亮,肉眼可见水下游动的小鱼群以及体型较小的虾蛄(皮皮虾)。顺着码头楼梯下到水平面,几位游客正手持小网兜,在海水中俯身捕捞。 “手电筒一照,鱿鱼就会往亮的地方游,用网兜轻轻一抄就能捞到。”游客展示着桶中小鱿鱼,“听说这里最近火了,我们特意赶来试试。”现场观察发现,多数游客捕捞的小鱿鱼体长约五厘米,乌贼则更小,约3厘米。 图为游客捕捞到的小鱿鱼 鲁威 摄 渔民林师傅告诉记者,这类小头足类生物在周边海域本就存在,除了乌贼和鱿鱼,还有小带鱼和小黄鱼,但往年多是渔民夜间用灯光诱捕,今年因短视频传播,吸引了大量市民自发到码头寻找“小不点”。 关于鱼虾蟹群聚集的原因,目前存在两种主要观点。 其一为增殖放流效应:象山港、南韭山、渔山列岛海域等地是宁波主要增殖放流区域。人工增殖的物种包括曼氏无针乌贼受精卵、日本对虾、大黄鱼、褐菖鲉等。这些物种可能随洋流洄游至港湾,并形成种群聚集。 据宁波市农业农村局2025年7月底发布的信息显示,近4年来,宁波已放流本地鱼、虾、蟹、贝等各类水生生物物种50多亿尾(粒),每年放流苗种超10亿尾。 其二为自然生态因素:象山港属于半封闭海湾,夏季水温适宜,且周边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为浮游生物提供了理想的繁殖环境。 “小鱼小虾多了,乌贼、鱿鱼自然会来觅食。”莼湖街道的渔民林师傅表示,每年8—9月本就是头足类生物的活跃期,每次涨潮都会促使它们向近岸聚集。特别是大潮期间,码头边上的小鱼小虾会特别多。 图为捕捞现场 鲁威 摄 栖凤村和桐照村作为奉化区历史悠久的渔村,渔业文化底蕴深厚,这里也是宁波重要的海捕基地。今年的游客捕捞热潮,与当地的“赶海经济”密切相关。码头周边有天妃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当地将赶海体验与文创消费结合,形成“退潮赶海、涨潮品咖”的新型文旅模式。 潮汐落差大,涨潮时水流湍急。记者在现场发现,部分游客未穿救生衣,且捕捞区域紧邻船舶航道。奉化区莼湖街道的工作人员也不定时到场提醒游客,“非必要情况,坚决避免深夜前往滩涂或码头,甚至独自下海行动”。 现场多数被捕捞的虾蛄、鱿鱼、乌贼等海洋生物的体长不足5厘米,属于幼体。大量游客涌入也带来新问题:大量汽车会导致栖凤码头拥堵、部分游客使用密眼网具,可能误捕幼鱼;夜间照明设备混用,干扰了海洋生物的自然节律。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的专家建议,市民应自觉遵守“幼鱼放流”原则,避免过度捕捞影响种群繁衍。栖凤码头的“捕捞热”折射出公众对海洋生态的关注与参与需求。栖凤村的渔民呼吁:我们要共同守护好这片蓝色家园,希望游客和钓鱼爱好者在享受捕捞乐趣的同时,能多一份对自然的敬畏。 来源 九派新闻综合东方财经、澎湃新闻、此前报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