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vnxLOhCiX society.huanqiu.comarticle“i人警察”蜕变“脱口秀大叔”,广州张sir把禁毒科普讲成全网爆款/e3pmh19vt/e3prv5gfn一个人对着镜头讲话,无悬疑开场、无酷炫画面、无精美妆造,就连场景都是随机。如此原生态的“三无”短视频,却常常是阅读量轻松10万+。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特点,也许是,主角身穿警服。 他叫张胜春,广州市公安局禁毒支队一级高级警长,江湖人称张sir,以科普禁毒知识走红网络。 时年55岁的他,带领团队打造的“广州禁毒”新媒体账号,是全国禁毒科普领域粉丝量、播放量、点赞量最多的头部账号。 为何“90后”“00后”爱听“70后”讲禁毒课?警察缘何闯进短视频赛道?中年大叔如何斩获千万流量?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采访张胜春,听他讲述“中年出道”故事。 当一个i人决定克服恐惧走到台前 “体育运动中的兴奋剂是不是毒品?”“‘聪明药’能吃吗?”“吸毒为什么会上瘾?”……视频里的张胜春,左手拿话筒,右手举着一个毒物样品,侃侃而谈,案例、故事信手拈来。 很多人都觉得他天生能言善辩。他却自称性格内向,曾经,在公众面前讲话都会特别紧张。“年轻时参加单位演讲比赛,上台就忘词,脑子一片空白。”按时下流行的说法,是个大i人。 一个i人,怎么克服内心恐惧,面对成百上千学生作禁毒科普?这是2016年张胜春刚到禁毒支队时,遭遇的第一个挑战。社会学专业出身的他,1992年大学毕业就到广州市公安局工作,先是在调研部门写了16年材料,后来到宣传岗位也是同文字打交道,而禁毒科普面对青少年,需要频繁去各大中小学讲课。 “只有准备充分,心才不会慌。”从幕后走到台前,张胜春选择稳扎稳打,由基础理论学起。他开始阅读大量专业书籍,包括精神病学、成瘾医学、药理学等。忆起当年钻研的劲头,张胜春直言投入程度不亚于考研,每天起码看书8小时。“我一直喜欢学习,参加工作后也是不断跑图书馆。”在张胜春看来,网络搜索获得的信息比较碎片化,看书则更高效、精准。比如,他要介绍一种新型毒品,会像写论文一样收集国内外资料,“吃透”了再输出。 当张胜春对禁毒有了系统认知,上台讲课底气十足。他透露,以前肚里没货,一到互动环节,就怕被问得哑口无言。“看完那些书,大部分问题都答得上来。”如今,即使站在体育馆向近万名新生科普毒品危害,对张胜春来说也是“小菜一碟”。 课堂变成他的脱口秀舞台 之所以能hold住全场,张胜春靠的不只是专业内容,还有诙谐段子。无论是社会新闻,还是网络热梗,都被他巧妙“植入”课程。学生们常在欢声笑语中听完课,铃声响起还意犹未尽。 但最初,张胜春讲禁毒并不受欢迎。“一上课,台下围成一个小圈子打游戏,根本没人听。”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张胜春想到从小看的曲艺节目,“表演要吸引人是有很多技巧的,所谓三番四抖、反转。”受此启发,张胜春尝试把自己代入“艺人”角色,通过说学逗唱开展科普。 课堂于是变成张胜春的“舞台”,学生们看到一个穿着警服的中年大叔:唱禁毒版《涛声依旧》、模仿主播带货、讲方言笑话、脱口秀……张胜春还买来脱口秀演员写的书,琢磨套路。他认为,专业知识需要好的包装,才能喜闻乐见,“照本宣科,大家昏昏欲睡,达不到警示教育目的”。 探索讲课风格过程中,张胜春对自己的要求是:成为一个有意思的人,像脱口秀演员一样练习讲话技巧、沟通方式。看似“不务正业”背后的诉求是:让青少年更容易接受禁毒知识。 一不留神50岁正式“出道” 精心打磨内容的同时,张胜春和同事们紧跟传播趋势,陆续进驻新媒体平台。2017年,“广州禁毒”公众号开通;2019年,“广州禁毒”视频号上线。 彼时,短视频兴起,全国各地警察纷纷亮相,各展所长“花式”普法。已驾轻就熟的张胜春,反而打起退堂鼓。“我不想出镜了,本身年纪也大了。”按照朴素逻辑,他觉得,形象好的人,才能有流量。 但一次意外之举让张胜春一炮而红。 有一年开学季,张胜春到广州大学给新生讲禁毒第一课,学校安排视频录制,结束后顺手发上网。没想到,一个“长得帅不能做缉毒警察”的段子火了,阅读量破3000万,点赞数近20万。 “我用电视剧《破冰行动》举例,当缉毒警察不能长得太帅,不然跟踪女毒贩,对方一回头要求加个微信就穿帮,所以长得帅的只能来学校讲讲课。后面屏幕配了张图,‘长得太帅如何与人相处’,学生哈哈大笑。” 网友们点评,警官把禁毒教育课讲成禁毒脱口秀,干货满满、爆梗超多。不少人还给官方账号私信、留言,希望看到更多张sir视频。就这样,张胜春被“推”到镜头前,面向全国网友科普禁毒。那一年,50岁的他正式“出道”。 之后,张胜春主攻短视频。从分析新型毒品化学成分、对话戒毒人员到回顾毒品历史……视频选题五花八门,但形式较为固定。通常是一个人坐在会议室对着镜头讲话,有时则在公园或某个清静角落。看起来简单,收获的好评却不少:“有意思,也能让人记住”“幽默风趣”“希望发全程视频”,甚至有网友在评论区喊话:应该到每个大学去上这个课。 除了自己出镜,张胜春还鼓励同事们放开手脚。于是,人们看到,娜迪拉、刘栋等民警活跃在禁毒视频区。他们时而演绎搞笑段子,时而严肃警示群众,时而分享温情故事,打造出系列十万+、百万+爆款。 截至目前,“广州禁毒”账号已发布3000多条视频,基本保持日更,全网粉丝超千万。今年6月,广州市获评“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其中一项重点指标就是:“广州禁毒”新媒体已成为全国粉丝量、播放量、点赞量最多的禁毒宣传头部账号。 一个中年大叔带头做出的新媒体账号,何以俘获Z世代芳心?张胜春总结经验,关键是要有受众视角。他刚开始做视频,常找身边年轻人提意见,“要多听,只生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是走不出去的。”最近,张胜春又研究起配音解说。 今年是张胜春入行的第33个年头,警察生涯接近尾声,干劲不降反增。去年6月,张胜春开通同名视频号。接下来,他准备以“上头电子烟”等新型毒品为主题进行系列拍摄。 身边不少人觉得,张胜春太能“折腾”,快退休了竟然还要做个人号。“能做就尽量做,发挥点余热。”工作中,他发现最近几年吸毒人员越来越年轻,更觉得预防科普禁毒知识任重道远。此外,随着毒品形势变化,网络是这一代青少年接触毒品的渠道之一,让张胜春深感在互联网传播禁毒知识的重要性。 至于被称作“网红警察”,张胜春则表示自己没太在意。在他看来,能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已经很开心,也是一种幸运。“我是小人物,没有太大能量,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行了。”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金羊网 记者 | 鄢敏 1755319485885责编:贾凯悦羊城晚报1755319485885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750063e9f3d85948816a3dc8cf9aece2.png{"email":"jiakaiyue@huanqiu.com","name":"贾凯悦"}
一个人对着镜头讲话,无悬疑开场、无酷炫画面、无精美妆造,就连场景都是随机。如此原生态的“三无”短视频,却常常是阅读量轻松10万+。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特点,也许是,主角身穿警服。 他叫张胜春,广州市公安局禁毒支队一级高级警长,江湖人称张sir,以科普禁毒知识走红网络。 时年55岁的他,带领团队打造的“广州禁毒”新媒体账号,是全国禁毒科普领域粉丝量、播放量、点赞量最多的头部账号。 为何“90后”“00后”爱听“70后”讲禁毒课?警察缘何闯进短视频赛道?中年大叔如何斩获千万流量?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采访张胜春,听他讲述“中年出道”故事。 当一个i人决定克服恐惧走到台前 “体育运动中的兴奋剂是不是毒品?”“‘聪明药’能吃吗?”“吸毒为什么会上瘾?”……视频里的张胜春,左手拿话筒,右手举着一个毒物样品,侃侃而谈,案例、故事信手拈来。 很多人都觉得他天生能言善辩。他却自称性格内向,曾经,在公众面前讲话都会特别紧张。“年轻时参加单位演讲比赛,上台就忘词,脑子一片空白。”按时下流行的说法,是个大i人。 一个i人,怎么克服内心恐惧,面对成百上千学生作禁毒科普?这是2016年张胜春刚到禁毒支队时,遭遇的第一个挑战。社会学专业出身的他,1992年大学毕业就到广州市公安局工作,先是在调研部门写了16年材料,后来到宣传岗位也是同文字打交道,而禁毒科普面对青少年,需要频繁去各大中小学讲课。 “只有准备充分,心才不会慌。”从幕后走到台前,张胜春选择稳扎稳打,由基础理论学起。他开始阅读大量专业书籍,包括精神病学、成瘾医学、药理学等。忆起当年钻研的劲头,张胜春直言投入程度不亚于考研,每天起码看书8小时。“我一直喜欢学习,参加工作后也是不断跑图书馆。”在张胜春看来,网络搜索获得的信息比较碎片化,看书则更高效、精准。比如,他要介绍一种新型毒品,会像写论文一样收集国内外资料,“吃透”了再输出。 当张胜春对禁毒有了系统认知,上台讲课底气十足。他透露,以前肚里没货,一到互动环节,就怕被问得哑口无言。“看完那些书,大部分问题都答得上来。”如今,即使站在体育馆向近万名新生科普毒品危害,对张胜春来说也是“小菜一碟”。 课堂变成他的脱口秀舞台 之所以能hold住全场,张胜春靠的不只是专业内容,还有诙谐段子。无论是社会新闻,还是网络热梗,都被他巧妙“植入”课程。学生们常在欢声笑语中听完课,铃声响起还意犹未尽。 但最初,张胜春讲禁毒并不受欢迎。“一上课,台下围成一个小圈子打游戏,根本没人听。”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张胜春想到从小看的曲艺节目,“表演要吸引人是有很多技巧的,所谓三番四抖、反转。”受此启发,张胜春尝试把自己代入“艺人”角色,通过说学逗唱开展科普。 课堂于是变成张胜春的“舞台”,学生们看到一个穿着警服的中年大叔:唱禁毒版《涛声依旧》、模仿主播带货、讲方言笑话、脱口秀……张胜春还买来脱口秀演员写的书,琢磨套路。他认为,专业知识需要好的包装,才能喜闻乐见,“照本宣科,大家昏昏欲睡,达不到警示教育目的”。 探索讲课风格过程中,张胜春对自己的要求是:成为一个有意思的人,像脱口秀演员一样练习讲话技巧、沟通方式。看似“不务正业”背后的诉求是:让青少年更容易接受禁毒知识。 一不留神50岁正式“出道” 精心打磨内容的同时,张胜春和同事们紧跟传播趋势,陆续进驻新媒体平台。2017年,“广州禁毒”公众号开通;2019年,“广州禁毒”视频号上线。 彼时,短视频兴起,全国各地警察纷纷亮相,各展所长“花式”普法。已驾轻就熟的张胜春,反而打起退堂鼓。“我不想出镜了,本身年纪也大了。”按照朴素逻辑,他觉得,形象好的人,才能有流量。 但一次意外之举让张胜春一炮而红。 有一年开学季,张胜春到广州大学给新生讲禁毒第一课,学校安排视频录制,结束后顺手发上网。没想到,一个“长得帅不能做缉毒警察”的段子火了,阅读量破3000万,点赞数近20万。 “我用电视剧《破冰行动》举例,当缉毒警察不能长得太帅,不然跟踪女毒贩,对方一回头要求加个微信就穿帮,所以长得帅的只能来学校讲讲课。后面屏幕配了张图,‘长得太帅如何与人相处’,学生哈哈大笑。” 网友们点评,警官把禁毒教育课讲成禁毒脱口秀,干货满满、爆梗超多。不少人还给官方账号私信、留言,希望看到更多张sir视频。就这样,张胜春被“推”到镜头前,面向全国网友科普禁毒。那一年,50岁的他正式“出道”。 之后,张胜春主攻短视频。从分析新型毒品化学成分、对话戒毒人员到回顾毒品历史……视频选题五花八门,但形式较为固定。通常是一个人坐在会议室对着镜头讲话,有时则在公园或某个清静角落。看起来简单,收获的好评却不少:“有意思,也能让人记住”“幽默风趣”“希望发全程视频”,甚至有网友在评论区喊话:应该到每个大学去上这个课。 除了自己出镜,张胜春还鼓励同事们放开手脚。于是,人们看到,娜迪拉、刘栋等民警活跃在禁毒视频区。他们时而演绎搞笑段子,时而严肃警示群众,时而分享温情故事,打造出系列十万+、百万+爆款。 截至目前,“广州禁毒”账号已发布3000多条视频,基本保持日更,全网粉丝超千万。今年6月,广州市获评“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其中一项重点指标就是:“广州禁毒”新媒体已成为全国粉丝量、播放量、点赞量最多的禁毒宣传头部账号。 一个中年大叔带头做出的新媒体账号,何以俘获Z世代芳心?张胜春总结经验,关键是要有受众视角。他刚开始做视频,常找身边年轻人提意见,“要多听,只生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是走不出去的。”最近,张胜春又研究起配音解说。 今年是张胜春入行的第33个年头,警察生涯接近尾声,干劲不降反增。去年6月,张胜春开通同名视频号。接下来,他准备以“上头电子烟”等新型毒品为主题进行系列拍摄。 身边不少人觉得,张胜春太能“折腾”,快退休了竟然还要做个人号。“能做就尽量做,发挥点余热。”工作中,他发现最近几年吸毒人员越来越年轻,更觉得预防科普禁毒知识任重道远。此外,随着毒品形势变化,网络是这一代青少年接触毒品的渠道之一,让张胜春深感在互联网传播禁毒知识的重要性。 至于被称作“网红警察”,张胜春则表示自己没太在意。在他看来,能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已经很开心,也是一种幸运。“我是小人物,没有太大能量,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行了。”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金羊网 记者 | 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