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tLZmFTpoR society.huanqiu.comarticle深陷微博“高仿好友”骗局:博取信任后诱骗转账近2万元,多笔资金转入同一游戏公司/e3pmh19vt/e3prv5gfn即使自己和好友不常用微博聊天,但当一个头像和ID几乎一样的账号联系自己时,张女士真的认为是朋友有困难来求助自己。 这位“朋友”开篇第一句话就和她吐槽:今天无语死了,之前的微信微博都登录不上,被坑了。取得张女士信任以后,“朋友”以自己在购物平台上已预付一块表为理由,让张女士帮忙问问商家订单状况如何,随后又以超时预付款不退为由请求张女士帮忙支付尾款。就这样,张女士通过多笔汇款,一步一步掉入“朋友”的陷阱,其共向“朋友”提供的电商平台支付了近2万元。而伴随着诈骗的完成,次日张女士便被“朋友”拉黑。 近日来,新黄河记者连续接到两名爆料人的投诉,其被“高仿好友”诈骗的经历如出一辙,话术也近乎相同。深入调查后记者还发现,她们汇款的其中一笔钱都指向同一家游戏公司,两人在向该公司要求退款时都遭到困难。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有关“高仿号诈骗”“警惕高仿号诈骗”的词条在警方的提示和媒体的报道中屡见不鲜。今年6月,上饶警方就曾发布“警惕微博高仿账号诈骗”的提示。而张女士自己也进入了一个人数高达442人的维权群,里面几乎每天都有人在分享自己被骗的经过。 目前,两名当事人分别向属地警方报案并已立案。 进入“好友”一步步设计的圈套 7月29日晚,张女士突然接到“好友”的微博消息,开篇第一句是“想和你吐槽一下我最近好烦”。出于关心,张女士回复了一句“怎么了”,但聊天却戛然而止。事后张女士有些反应过来,对方可能有意避免她怀疑,不急于第一天就找她要钱。一直到第二天,“好友”才发消息和她吐槽最近发生的事情。 这是张女士十多年来的好友,双方的关系一直从上学持续到现在。两人时常会在微信上聊聊最近的近况和有趣的事。在微博中,虽然二者是处于互关的状态,日常却不用于聊天,只是遇到有趣的事情会互相评论、点赞。而张女士遇到的这个“好友”,与真正的朋友账号名字仅差一个字,头像和主页背景却一模一样。“那时不认真看真的看不出来。”张女士回忆。 次日,“好友”开始和张女士诉苦自己的经历。这名“好友”告诉她,手机不小心掉水里了,由于拿吹风机吹手机把屏幕给吹坏了,便把手机拿去返厂维修。但可能因为太急了,手机卡没有拔出来,导致其无法联系到任何人。 张女士有些疑惑,那“好友”是如何联系到她的?“好友”解释称,是因为之前电脑登录过微博,有登录信息,才能联系到她。“好友”告诉张女士,自己买了一块表,但现在微信登不上,不知道这个表是什么状态,想让张女士帮忙问问。“好友”特地发了一个二维码给她,出于信任,张女士扫码进入了一个聊天界面,通过“客服”她了解到,“好友”的手表已经付了定金4000元,还有2万多尾款未付。 “好友”先去假装付款,随后和张女士吐槽说网银正在维护,希望她去帮忙问问“客服”怎么回事。“客服”告诉张女士,可以采用别的方式进行付款,如果到了规定时间未付款,4000元的定金将不退还。直到这时候,张女士正式踏入了“好友”设计的圈套中。 张女士不想让“好友”这4000元打水漂,在“好友”多次表示自己不能付款后,她决定帮好友付这笔钱。“好友”也恳求她,希望能先垫付,事后一定把钱奉还。于是,张女士点击“客服”提供的链接,在提示下分多笔进行了支付。根据张女士的统计,她支付了8笔600元的金额给了杭州网易雷火科技有限公司,支付了四笔共计9612元给海南青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另外付给了个人账户5000元,共计19000多元。而当她发现自己被骗时,已经被对方拉黑。 400多人的维权群 张女士被骗的经历并非个例,新黄河记者在同一日也收到了湖南费女士的投诉。7月3日,有人冒充费女士的朋友身份通过微博给其留言“买东西钱不够需要帮忙给付一下尾款”,后分三次,分别向海南青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转账1288元、大莫中国移动专营店转账5000元、个人账户转账5000元,共转账11000余元。直到第二天,她通过联系朋友才知道自己被骗,而她汇款的其中一笔账户已经清零。 张女士自己也在一个400多人的维权群内,群名是“LV亚马逊诈骗被骗交流”,里面几乎每天都会有人分享自己被骗的经历。他们中,有的人少则被骗了几千块,多则被骗了7万元。因为这件事,有人在群里吐槽说自己整夜睡不着,还有的人把自己的经历发到网上。受害者们在群内“哭诉”,互相安慰,但实际上,真正维权成功追回资金的人却没有。 新黄河记者注意到,两名受害人包括维权群里分享的受骗方式、转账套路基本一致。都是在博得当事人同情后,分多笔往游戏公司账户、个人账户或海外账户进行打款。从而导致被诈骗人追回款项困难。甚至开始的话术都出奇一致,往往是“我手机摔水里了”“手机现在用不了了”。 在被诈骗之后,张女士和费女士都第一时间联系了他们汇款的游戏公司进行沟通。其中,费女士提供了她和海南青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客服工作人员的对话。费女士表示,自己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支付的1288元的订单。客服表示,该情况可能是被盗刷,建议费女士报警处理。同时客服还称,该公司未与任何第三方个人或机构有“刷单”或“充值”的相关合作,只支持通过游戏内或官方渠道进行充值,费女士投诉的行为和该公司并无关联。 张女士也告诉记者,海南青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客服告诉她,由于其不是公司的玩家,不能证明这笔钱就是她充值的,建议张女士报警进行处理。 近日,新黄河记者联系了海南青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客服,其表示,自己无权告知用户的信息,如果遇到诈骗可以报警处理,他们也会第一时间配合警方进行处理。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认为,诈骗人冒充微博好友实施诈骗,其行为构成诈骗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而游戏公司作为平台方负有网络交易安全保障等相关义务,游戏公司有义务配合警方或者付款人核实清楚每笔汇款的来源,如果付款人确定是因不知情付的款项或者被诱导付的款,游戏公司有义务退回。”付建表示。 防不胜防的“好友”骗局 实际上,类似的“好友”骗局在网上并不新鲜,只不过方式一直在变化。6月11日,上饶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发布警示,警惕微博“高仿账号”诈骗。文章表示,该类诈骗有以下几种套路,一是通过公开信息(如微博昵称、头像、个人简介)复制受害者的好友账号,甚至盗取真实账号;二是冒充好友语气(如“在吗?最近怎么样?”),降低受害者戒备心。同时谎称“手机号被注销”“微信无法登录”,只能通过微博联系,提高可信度;三是虚假转账:声称已向受害者转账,提供伪造的银行截图,要求帮忙代付;四是利用受害者对朋友的关心,制造紧迫感(如“再不转钱手术做不了了”)。 2024年,扬子晚报曾报道一起真实案例,其诈骗手法和张女士、费女士的案件如出一辙。报道称扬中市民小吴的微博,收到了大学舍友久别的问候。因微博昵称与头像都高度吻合,小吴并未核实对方的真实身份。一阵寒暄之后,小吴的室友便声称自己的手机号被营业厅错误注销,导致其无法查看自己在某购物平台抢购包包的信息。于是,让小吴用微信扫码帮忙查看。后来,小吴一共被诈骗了4.8万余元。 张女士向新黄河记者提供了警方出示的立案告知书,警方认为张女士的经历符合刑事立案的标准,并将此案列为刑事案件侦查。而费女士的报案,也已经被属地公安局受理。 张女士告诉记者,数百名和她经历相似的受害者正焦急等待着案件调查进度,但有的人表示希望渺茫,挽回被骗资金的更是寥寥无几。“不知道钱什么时候可以要回来,这也是对我自己的警示,遇到要转账的事情一定要再三确认才行。”目前,这两起案件仍在调查中,而张女士所在的维权群直到现在依旧有新的人加入进来。 (新黄河记者:郑旭) 1755063603486责编:樊羽玮新黄河175506360348611[]{"email":"fanyuwei@huanqiu.com","name":"樊羽玮"}
即使自己和好友不常用微博聊天,但当一个头像和ID几乎一样的账号联系自己时,张女士真的认为是朋友有困难来求助自己。 这位“朋友”开篇第一句话就和她吐槽:今天无语死了,之前的微信微博都登录不上,被坑了。取得张女士信任以后,“朋友”以自己在购物平台上已预付一块表为理由,让张女士帮忙问问商家订单状况如何,随后又以超时预付款不退为由请求张女士帮忙支付尾款。就这样,张女士通过多笔汇款,一步一步掉入“朋友”的陷阱,其共向“朋友”提供的电商平台支付了近2万元。而伴随着诈骗的完成,次日张女士便被“朋友”拉黑。 近日来,新黄河记者连续接到两名爆料人的投诉,其被“高仿好友”诈骗的经历如出一辙,话术也近乎相同。深入调查后记者还发现,她们汇款的其中一笔钱都指向同一家游戏公司,两人在向该公司要求退款时都遭到困难。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有关“高仿号诈骗”“警惕高仿号诈骗”的词条在警方的提示和媒体的报道中屡见不鲜。今年6月,上饶警方就曾发布“警惕微博高仿账号诈骗”的提示。而张女士自己也进入了一个人数高达442人的维权群,里面几乎每天都有人在分享自己被骗的经过。 目前,两名当事人分别向属地警方报案并已立案。 进入“好友”一步步设计的圈套 7月29日晚,张女士突然接到“好友”的微博消息,开篇第一句是“想和你吐槽一下我最近好烦”。出于关心,张女士回复了一句“怎么了”,但聊天却戛然而止。事后张女士有些反应过来,对方可能有意避免她怀疑,不急于第一天就找她要钱。一直到第二天,“好友”才发消息和她吐槽最近发生的事情。 这是张女士十多年来的好友,双方的关系一直从上学持续到现在。两人时常会在微信上聊聊最近的近况和有趣的事。在微博中,虽然二者是处于互关的状态,日常却不用于聊天,只是遇到有趣的事情会互相评论、点赞。而张女士遇到的这个“好友”,与真正的朋友账号名字仅差一个字,头像和主页背景却一模一样。“那时不认真看真的看不出来。”张女士回忆。 次日,“好友”开始和张女士诉苦自己的经历。这名“好友”告诉她,手机不小心掉水里了,由于拿吹风机吹手机把屏幕给吹坏了,便把手机拿去返厂维修。但可能因为太急了,手机卡没有拔出来,导致其无法联系到任何人。 张女士有些疑惑,那“好友”是如何联系到她的?“好友”解释称,是因为之前电脑登录过微博,有登录信息,才能联系到她。“好友”告诉张女士,自己买了一块表,但现在微信登不上,不知道这个表是什么状态,想让张女士帮忙问问。“好友”特地发了一个二维码给她,出于信任,张女士扫码进入了一个聊天界面,通过“客服”她了解到,“好友”的手表已经付了定金4000元,还有2万多尾款未付。 “好友”先去假装付款,随后和张女士吐槽说网银正在维护,希望她去帮忙问问“客服”怎么回事。“客服”告诉张女士,可以采用别的方式进行付款,如果到了规定时间未付款,4000元的定金将不退还。直到这时候,张女士正式踏入了“好友”设计的圈套中。 张女士不想让“好友”这4000元打水漂,在“好友”多次表示自己不能付款后,她决定帮好友付这笔钱。“好友”也恳求她,希望能先垫付,事后一定把钱奉还。于是,张女士点击“客服”提供的链接,在提示下分多笔进行了支付。根据张女士的统计,她支付了8笔600元的金额给了杭州网易雷火科技有限公司,支付了四笔共计9612元给海南青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另外付给了个人账户5000元,共计19000多元。而当她发现自己被骗时,已经被对方拉黑。 400多人的维权群 张女士被骗的经历并非个例,新黄河记者在同一日也收到了湖南费女士的投诉。7月3日,有人冒充费女士的朋友身份通过微博给其留言“买东西钱不够需要帮忙给付一下尾款”,后分三次,分别向海南青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转账1288元、大莫中国移动专营店转账5000元、个人账户转账5000元,共转账11000余元。直到第二天,她通过联系朋友才知道自己被骗,而她汇款的其中一笔账户已经清零。 张女士自己也在一个400多人的维权群内,群名是“LV亚马逊诈骗被骗交流”,里面几乎每天都会有人分享自己被骗的经历。他们中,有的人少则被骗了几千块,多则被骗了7万元。因为这件事,有人在群里吐槽说自己整夜睡不着,还有的人把自己的经历发到网上。受害者们在群内“哭诉”,互相安慰,但实际上,真正维权成功追回资金的人却没有。 新黄河记者注意到,两名受害人包括维权群里分享的受骗方式、转账套路基本一致。都是在博得当事人同情后,分多笔往游戏公司账户、个人账户或海外账户进行打款。从而导致被诈骗人追回款项困难。甚至开始的话术都出奇一致,往往是“我手机摔水里了”“手机现在用不了了”。 在被诈骗之后,张女士和费女士都第一时间联系了他们汇款的游戏公司进行沟通。其中,费女士提供了她和海南青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客服工作人员的对话。费女士表示,自己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支付的1288元的订单。客服表示,该情况可能是被盗刷,建议费女士报警处理。同时客服还称,该公司未与任何第三方个人或机构有“刷单”或“充值”的相关合作,只支持通过游戏内或官方渠道进行充值,费女士投诉的行为和该公司并无关联。 张女士也告诉记者,海南青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客服告诉她,由于其不是公司的玩家,不能证明这笔钱就是她充值的,建议张女士报警进行处理。 近日,新黄河记者联系了海南青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客服,其表示,自己无权告知用户的信息,如果遇到诈骗可以报警处理,他们也会第一时间配合警方进行处理。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认为,诈骗人冒充微博好友实施诈骗,其行为构成诈骗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而游戏公司作为平台方负有网络交易安全保障等相关义务,游戏公司有义务配合警方或者付款人核实清楚每笔汇款的来源,如果付款人确定是因不知情付的款项或者被诱导付的款,游戏公司有义务退回。”付建表示。 防不胜防的“好友”骗局 实际上,类似的“好友”骗局在网上并不新鲜,只不过方式一直在变化。6月11日,上饶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发布警示,警惕微博“高仿账号”诈骗。文章表示,该类诈骗有以下几种套路,一是通过公开信息(如微博昵称、头像、个人简介)复制受害者的好友账号,甚至盗取真实账号;二是冒充好友语气(如“在吗?最近怎么样?”),降低受害者戒备心。同时谎称“手机号被注销”“微信无法登录”,只能通过微博联系,提高可信度;三是虚假转账:声称已向受害者转账,提供伪造的银行截图,要求帮忙代付;四是利用受害者对朋友的关心,制造紧迫感(如“再不转钱手术做不了了”)。 2024年,扬子晚报曾报道一起真实案例,其诈骗手法和张女士、费女士的案件如出一辙。报道称扬中市民小吴的微博,收到了大学舍友久别的问候。因微博昵称与头像都高度吻合,小吴并未核实对方的真实身份。一阵寒暄之后,小吴的室友便声称自己的手机号被营业厅错误注销,导致其无法查看自己在某购物平台抢购包包的信息。于是,让小吴用微信扫码帮忙查看。后来,小吴一共被诈骗了4.8万余元。 张女士向新黄河记者提供了警方出示的立案告知书,警方认为张女士的经历符合刑事立案的标准,并将此案列为刑事案件侦查。而费女士的报案,也已经被属地公安局受理。 张女士告诉记者,数百名和她经历相似的受害者正焦急等待着案件调查进度,但有的人表示希望渺茫,挽回被骗资金的更是寥寥无几。“不知道钱什么时候可以要回来,这也是对我自己的警示,遇到要转账的事情一定要再三确认才行。”目前,这两起案件仍在调查中,而张女士所在的维权群直到现在依旧有新的人加入进来。 (新黄河记者:郑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