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qsnBUwXLM society.huanqiu.comarticle杭州32岁男子越来越虚,结合症状判断为“暑湿困脾”!/e3pmh19vt/e3ps21dgq“医生,我这两周每天都像没睡醒,上午开会盯着电脑直犯困,中午吃完饭倒在桌上能睡一下午,晚上回家连下楼倒垃圾的力气都没有,是不是得了什么重病?” 近日,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中医内科门诊,32岁的白领张先生一脸疲惫地向周天梅主任倾诉。他说自己明明每天睡够8小时,却总觉得浑身乏力,空调房里待久了还会关节发僵,吃点冰西瓜就拉肚子,体重也悄悄掉了5斤。 周天梅为其把脉后发现,张先生舌体胖大、苔白腻,脉象濡缓,结合症状判断为“暑湿困脾”,这正是近期中医内科门诊的高频病症。入夏以来,这样的“夏乏”患者较往常增加了许多,其中以写字楼白领、学生群体为主。 1经常觉得累真的是种病 夏天午后打个盹很正常,但像张先生这样休息后仍乏力,还伴有腹泻、关节不适等症状,就属于“病态困乏”了。周天梅主任解释,正常夏季困倦多因气温升高导致人体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增加,经10-20分钟小憩即可缓解,且无其他不适;而病态困乏往往休息后仍精神萎靡,可能伴随食欲下降、大便异常等问题,这是身体在提示阴阳失调。 夏季阳气浮于体表,内里相对空虚,若贪凉、熬夜等习惯打破平衡,就容易被“夏乏”缠上。在门诊中,像张先生这样的病例很典型:长期待在20多度的空调房,上班点个冰奶茶、冰咖啡,再吃点垃圾食品,晚上熬夜刷手机到凌晨,久而久之寒湿伤脾,便出现越睡越累的怪圈。 明确诊断后,周天梅主任为他开了化湿健脾药方,同时叮嘱他调整作息,避免熬夜,少吃生冷食物,空调温度调至26℃以上。一周后复诊时,张先生的困乏感明显减轻,连带着胃口也好了不少。 2这几种“夏乏”你中招了吗 从中医角度看,夏季困乏的成因主要有三类: 一是内热旺盛,夏季火热,汗流得多,加之熬夜易致内热上冲,引发烦躁、失眠、疲乏,还可能伴随长痘、口腔溃疡等症状; 二是寒邪入侵,久待空调房、贪食冰饮会让寒邪侵入,导致全身不适、怕冷、乏力甚至腹泻; 三是体质虚弱,本身形体瘦弱、气血不足、脾胃功能弱的人,不耐暑热,易出现胃口差、疲乏。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体质的人“夏乏”表现也各有不同,比如火热体质者多伴烦躁、口干,脾胃虚寒者易腹泻、怕冷,气血不足者则面色苍白、说话有气无力等。 3掌握夏日养生关键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夏季养生关键在于兼顾“防困”与“养阳”,从起居、饮食、运动、情绪等方面入手就能有效调理。 起居上要跟着太阳“作息”,宜“夜卧早起”,晚上11点前入睡,早上6-7点起床,顺应阳气升发;午时(11:00-13:00)可闭目养神15分钟,此时心经当令,小憩能补心气,缓解午后困乏。空调温度建议设为26℃以上,避免直面冷风,出汗后先擦干再进空调房,防止寒邪乘虚而入。 饮食调理更是重中之重。内热旺盛者可多吃绿豆、冬瓜、苦瓜等清热利湿的食物,用麦冬、菊花泡水喝;脾胃虚寒者要远离冰饮、凉菜,做菜时加些生姜、花椒等温性调料,喝杯生姜红枣茶能暖脾;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的人,可多吃山药等健脾补气血的食物。同时要牢记“夏日饮食三不”:不过量吃冰、不暴饮暴食、不盲目进补,以免加重脾胃负担。 可以选择在早晨或傍晚时段做些相对平和的运动,比如散步、练八段锦,顺应阳气升发规律,避免正午烈日下运动。运动时以“微微出汗”为度,过度出汗会耗伤津液,反而加重疲劳,其中易筋经的“倒拽九牛尾势”、八段锦的“调理脾胃须单举”动作,能健脾理气,缓解久坐疲劳。 此外,情绪调节也不容忽视。夏季“心火旺”易让人烦躁,中医认为“怒则气上”,暴怒会耗伤阳气。每天听半小时舒缓音乐,或闭目冥想片刻,保持心平气和,睡前可以做坐姿八段锦导引,可以起到宁心安神,消除疲劳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调理“夏乏”不能盲目用药。周天梅提醒:“不同体质的人用药方向截然不同,火热体质者若用黄芪、鹿茸等滋补药,只会‘火上浇油’;脾胃虚寒者用黄连等苦寒药,会加重脾虚,对症调理才能‘药半功倍’。”来源:93记者王桔 通讯员:张煜锌1754807043391责编:张燕萍FM93交通之声175480704339111[]{"email":"zhangyanping@huanqiu.com","name":"张燕萍"}
“医生,我这两周每天都像没睡醒,上午开会盯着电脑直犯困,中午吃完饭倒在桌上能睡一下午,晚上回家连下楼倒垃圾的力气都没有,是不是得了什么重病?” 近日,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中医内科门诊,32岁的白领张先生一脸疲惫地向周天梅主任倾诉。他说自己明明每天睡够8小时,却总觉得浑身乏力,空调房里待久了还会关节发僵,吃点冰西瓜就拉肚子,体重也悄悄掉了5斤。 周天梅为其把脉后发现,张先生舌体胖大、苔白腻,脉象濡缓,结合症状判断为“暑湿困脾”,这正是近期中医内科门诊的高频病症。入夏以来,这样的“夏乏”患者较往常增加了许多,其中以写字楼白领、学生群体为主。 1经常觉得累真的是种病 夏天午后打个盹很正常,但像张先生这样休息后仍乏力,还伴有腹泻、关节不适等症状,就属于“病态困乏”了。周天梅主任解释,正常夏季困倦多因气温升高导致人体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增加,经10-20分钟小憩即可缓解,且无其他不适;而病态困乏往往休息后仍精神萎靡,可能伴随食欲下降、大便异常等问题,这是身体在提示阴阳失调。 夏季阳气浮于体表,内里相对空虚,若贪凉、熬夜等习惯打破平衡,就容易被“夏乏”缠上。在门诊中,像张先生这样的病例很典型:长期待在20多度的空调房,上班点个冰奶茶、冰咖啡,再吃点垃圾食品,晚上熬夜刷手机到凌晨,久而久之寒湿伤脾,便出现越睡越累的怪圈。 明确诊断后,周天梅主任为他开了化湿健脾药方,同时叮嘱他调整作息,避免熬夜,少吃生冷食物,空调温度调至26℃以上。一周后复诊时,张先生的困乏感明显减轻,连带着胃口也好了不少。 2这几种“夏乏”你中招了吗 从中医角度看,夏季困乏的成因主要有三类: 一是内热旺盛,夏季火热,汗流得多,加之熬夜易致内热上冲,引发烦躁、失眠、疲乏,还可能伴随长痘、口腔溃疡等症状; 二是寒邪入侵,久待空调房、贪食冰饮会让寒邪侵入,导致全身不适、怕冷、乏力甚至腹泻; 三是体质虚弱,本身形体瘦弱、气血不足、脾胃功能弱的人,不耐暑热,易出现胃口差、疲乏。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体质的人“夏乏”表现也各有不同,比如火热体质者多伴烦躁、口干,脾胃虚寒者易腹泻、怕冷,气血不足者则面色苍白、说话有气无力等。 3掌握夏日养生关键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夏季养生关键在于兼顾“防困”与“养阳”,从起居、饮食、运动、情绪等方面入手就能有效调理。 起居上要跟着太阳“作息”,宜“夜卧早起”,晚上11点前入睡,早上6-7点起床,顺应阳气升发;午时(11:00-13:00)可闭目养神15分钟,此时心经当令,小憩能补心气,缓解午后困乏。空调温度建议设为26℃以上,避免直面冷风,出汗后先擦干再进空调房,防止寒邪乘虚而入。 饮食调理更是重中之重。内热旺盛者可多吃绿豆、冬瓜、苦瓜等清热利湿的食物,用麦冬、菊花泡水喝;脾胃虚寒者要远离冰饮、凉菜,做菜时加些生姜、花椒等温性调料,喝杯生姜红枣茶能暖脾;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的人,可多吃山药等健脾补气血的食物。同时要牢记“夏日饮食三不”:不过量吃冰、不暴饮暴食、不盲目进补,以免加重脾胃负担。 可以选择在早晨或傍晚时段做些相对平和的运动,比如散步、练八段锦,顺应阳气升发规律,避免正午烈日下运动。运动时以“微微出汗”为度,过度出汗会耗伤津液,反而加重疲劳,其中易筋经的“倒拽九牛尾势”、八段锦的“调理脾胃须单举”动作,能健脾理气,缓解久坐疲劳。 此外,情绪调节也不容忽视。夏季“心火旺”易让人烦躁,中医认为“怒则气上”,暴怒会耗伤阳气。每天听半小时舒缓音乐,或闭目冥想片刻,保持心平气和,睡前可以做坐姿八段锦导引,可以起到宁心安神,消除疲劳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调理“夏乏”不能盲目用药。周天梅提醒:“不同体质的人用药方向截然不同,火热体质者若用黄芪、鹿茸等滋补药,只会‘火上浇油’;脾胃虚寒者用黄连等苦寒药,会加重脾虚,对症调理才能‘药半功倍’。”来源:93记者王桔 通讯员:张煜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