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qe6ZE8L1U society.huanqiu.comarticle别吃!别吃!别吃!台州街头已出现野生蘑菇/e3pmh19vt/e3ps21dgq最近,在社交平台上 不少网友分享自己的采菌经历 马先生就为这口“鲜” 把自己送进了医院 近日,54岁的马先生晨跑后,发现绿化带里有一簇白色的小蘑菇。他蹲下身摘起一朵,一股浓烈的鲜味猛地钻进鼻腔。“这香味,跟小时候在山上采的蘑菇一个样。” 他心里一动,便顺手摘了一些。 回到单位办公室,马先生挑了个最小的菌子掰开,轻轻抿了一口。两个小时后,一阵剧烈的腹胀感突然袭来,胃里翻江倒海,腹泻也接踵而至,冷汗顺着额头往下淌,他瘫坐在椅子上,连说话的劲儿都没了。同事见状,赶紧送他去了台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 急诊室里,医生检查后发现,马先生的肌酐值达到138umol/L(正常范围62—115),总胆红素24.9umol/L(正常范围3—17),肝肾已经出现了损伤。洗胃、护胃、补液…… 一系列治疗下来,他在急诊住院部住了5天,复查指标才终于恢复正常。 经过专业人士初步判断,他误食的很可能是含有剧毒的鹅膏菌,这种毒素极具耐高温性,即便是常规的烹煮方式也无法破坏其毒性。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金礼通解释,这种毒素对肝肾损害特别大,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蘑菇的种类繁多,根据毒性,可分为肝肾损害型、神经毒性型、溶血型。神经毒性型会导致全身麻木无力、头晕,甚至产生幻觉、昏迷等症状;另一种溶血型,食用后会影响血液系统功能,出现牙齿出血、小便出血等凝血功能受影响的情况,其中肝肾损害型在临床上更为多见。 很多人觉得颜色鲜艳的蘑菇才有毒,其实最容易让人中招的,恰恰是那些看着白白净净,和家常菜菌长得差不多的种类。就像马先生遇到的这种,凭着 “小时候吃过” 的直觉和那股诱人的鲜味,很容易让人放松警惕。 资料图 面对种类繁多、形态多变、毒性各异且隐蔽性极强的毒蘑菇,普通人靠肉眼和经验根本无法准确辨别。最根本、最有效的保命之道就是预防,必须坚持“三不”。 不 采 摘 ! 永远不要凭经验或好奇去采摘野生蘑菇。湿地、公园、山林、小区草坪,任何地方的野生蘑菇都不要采。不 购 买 !绝对不要在路边摊、流动商贩处购买所谓的“野生蘑菇”或野生蘑菇制品。来源不明,风险极高。不 食 用 !坚决不食用任何来源不明的野生蘑菇。 万一误食毒蘑菇 牢记这三步抢生机 1 立即就医 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或尽快将患者送往最近的有救治能力的医院。途中务必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告知医生食用蘑菇的时间、大概种类(描述或图片)、数量、出现的具体症状及变化。 2 保留样本 小心收集残留的蘑菇(哪怕碎片)、吃剩的食物、患者的呕吐物或排泄物。用干净容器(如塑料袋、玻璃瓶)装好,交给医生。这对快速鉴定毒菇种类、实施精准救治至关重要。 3 谨慎催吐 在患者意识完全清醒、能主动配合,并且尚未出现呕吐的情况下,可用干净的手指或勺子柄轻轻刺激其舌根部催吐。如果患者已出现昏迷、抽搐或频繁呕吐,严禁催吐。强行催吐极易导致窒息,反而致命。 温馨提醒 目前,绝大多数蘑菇中毒尚无特效解毒药物,治疗主要依赖早期清除毒素和强有力的对症支持治疗。因此,预防永远重于治疗。野生蘑菇,最好一口都别碰。 来源:台州日报、台州市中心医院、健康杭州 1754782379893责编:张燕萍台州晚报175478237989311[]{"email":"zhangyanping@huanqiu.com","name":"张燕萍"}
最近,在社交平台上 不少网友分享自己的采菌经历 马先生就为这口“鲜” 把自己送进了医院 近日,54岁的马先生晨跑后,发现绿化带里有一簇白色的小蘑菇。他蹲下身摘起一朵,一股浓烈的鲜味猛地钻进鼻腔。“这香味,跟小时候在山上采的蘑菇一个样。” 他心里一动,便顺手摘了一些。 回到单位办公室,马先生挑了个最小的菌子掰开,轻轻抿了一口。两个小时后,一阵剧烈的腹胀感突然袭来,胃里翻江倒海,腹泻也接踵而至,冷汗顺着额头往下淌,他瘫坐在椅子上,连说话的劲儿都没了。同事见状,赶紧送他去了台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 急诊室里,医生检查后发现,马先生的肌酐值达到138umol/L(正常范围62—115),总胆红素24.9umol/L(正常范围3—17),肝肾已经出现了损伤。洗胃、护胃、补液…… 一系列治疗下来,他在急诊住院部住了5天,复查指标才终于恢复正常。 经过专业人士初步判断,他误食的很可能是含有剧毒的鹅膏菌,这种毒素极具耐高温性,即便是常规的烹煮方式也无法破坏其毒性。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金礼通解释,这种毒素对肝肾损害特别大,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蘑菇的种类繁多,根据毒性,可分为肝肾损害型、神经毒性型、溶血型。神经毒性型会导致全身麻木无力、头晕,甚至产生幻觉、昏迷等症状;另一种溶血型,食用后会影响血液系统功能,出现牙齿出血、小便出血等凝血功能受影响的情况,其中肝肾损害型在临床上更为多见。 很多人觉得颜色鲜艳的蘑菇才有毒,其实最容易让人中招的,恰恰是那些看着白白净净,和家常菜菌长得差不多的种类。就像马先生遇到的这种,凭着 “小时候吃过” 的直觉和那股诱人的鲜味,很容易让人放松警惕。 资料图 面对种类繁多、形态多变、毒性各异且隐蔽性极强的毒蘑菇,普通人靠肉眼和经验根本无法准确辨别。最根本、最有效的保命之道就是预防,必须坚持“三不”。 不 采 摘 ! 永远不要凭经验或好奇去采摘野生蘑菇。湿地、公园、山林、小区草坪,任何地方的野生蘑菇都不要采。不 购 买 !绝对不要在路边摊、流动商贩处购买所谓的“野生蘑菇”或野生蘑菇制品。来源不明,风险极高。不 食 用 !坚决不食用任何来源不明的野生蘑菇。 万一误食毒蘑菇 牢记这三步抢生机 1 立即就医 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或尽快将患者送往最近的有救治能力的医院。途中务必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告知医生食用蘑菇的时间、大概种类(描述或图片)、数量、出现的具体症状及变化。 2 保留样本 小心收集残留的蘑菇(哪怕碎片)、吃剩的食物、患者的呕吐物或排泄物。用干净容器(如塑料袋、玻璃瓶)装好,交给医生。这对快速鉴定毒菇种类、实施精准救治至关重要。 3 谨慎催吐 在患者意识完全清醒、能主动配合,并且尚未出现呕吐的情况下,可用干净的手指或勺子柄轻轻刺激其舌根部催吐。如果患者已出现昏迷、抽搐或频繁呕吐,严禁催吐。强行催吐极易导致窒息,反而致命。 温馨提醒 目前,绝大多数蘑菇中毒尚无特效解毒药物,治疗主要依赖早期清除毒素和强有力的对症支持治疗。因此,预防永远重于治疗。野生蘑菇,最好一口都别碰。 来源:台州日报、台州市中心医院、健康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