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nZjzsVxZw society.huanqiu.comarticle肚子比冬瓜还大!300斤小伙命悬一线,杭州ICU医生提醒:绝非“饿肚子”那么简单!/e3pmh19vt/e3prv5gfn年仅32岁的小李(化名)从小就不爱运动、饭量大,工作后三餐经常不固定,长期依赖高油、高盐、高糖的外卖,身高1米8的他,体重达到了300斤! 超负荷的体重严重威胁着小李的健康,最近,他睡着之后家人发现怎么也叫不醒,急忙送医,在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ICU团队及多学科合力抢救下夺回一命! 重重难关殊死搏斗,ICU里的“生死时速” “快!病人情况危急!”小李因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引发了严重的呼吸衰竭(II型)和心力衰竭,还伴有心脏扩大,急诊时他体内二氧化碳严重潴留(数值高达110mmHg,远超正常值35-45mmHg),虽经积极救治,但呼吸状况无法改善,转入ICU时已经陷入昏睡状态,生命垂危。 图注:刚转入ICU时,小李腹部异常膨隆,腹壁可见明显肥胖纹。 肥胖使得呼吸支持步步受阻,医生第一时间给予高流量吸氧,但小李过度肥胖导致胸腔活动严重受限,呼吸依然困难。即使升级为无创呼吸机,仍无法改善他严重的呼吸衰竭。 团队研讨后决定为小李进行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但这对于肥胖的小李来说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过度肥胖导致他颈部粗短、口咽部脂肪堆积、舌根后坠,医生很难看清声门,插管失败风险极高。在做好应急供氧保障后,ICU石占利主任医师和麻醉手术中心万海方主任医师默契配合,最终借助可视喉镜成功完成插管。连接呼吸机后,小李的通气功能终于得以改善。 小李的“庞大体型”不仅给抢救增加了种种挑战,也为护理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入科时仅仅是将他从转运平板移到病床上,就动用了8名医护人员,平时的翻身更是需要大家协同发力。 经过ICU团队精心的呼吸支持、营养管理、通便、排痰等综合治疗,他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逐步好转,并转回了普通病房。 图注:转出前小李腹部膨隆虽已明显缓解,但腹围仍竟达150cm(因超出科室自备1m的软尺,医务人员借助打包绳间接测量)。 医生提醒:肥胖是全身健康的“隐形炸弹” “才32岁就经历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这是重度肥胖让全身器官超负荷运转的结果!如果肥胖的根源不解决,这样的健康危机随时可能重演。”任丹虹主任医师强调。 7年前,小李不幸患上肾病综合征,需要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而激素本身就有导致体重增加的副作用。入院前3个月,他因手臂受伤停止活动,体重更是失控飙升。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激素的副作用相互叠加,最终导致了这场生命危机。经过这场浩劫,在恢复期的小李下决心一定要科学减重了。 肥胖的危害 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定义为“对健康有害的异常或过量脂肪堆积”。在我国标准中BMI≥28kg/m² 即为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属于腹型肥胖(内脏脂肪过多,危害更大!)。即使体重指数(BMI)正常,如果体脂率超标(男≥25%,女≥30%)或存在“肚子大”、脂肪肝,同样面临健康风险。 肥胖的危害远超想象,几乎伤及全身—— 01 代谢系统: 容易引发糖尿病、脂肪肝、痛风; 02 心脑血管: 大大增加患高血压、冠心病、心衰、脑卒中、血栓的风险; 03 呼吸系统: 直接导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像小王这样)、哮喘、低通气综合征; 04 骨骼关节: 增加骨关节炎、关节磨损的风险; 05 心理健康: 与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密切相关; 06 癌症: 会增加如乳腺癌(绝经后)、肠癌、子宫内膜癌等癌症的患病几率。 管理体重,刻不容缓 体重管理核心在于“管住嘴,迈开腿”——健康的生活方式: 01 调整饮食结构: 大幅减少油炸食品、甜饮料、精制碳水(如白米饭、白面包)。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如糙米、燕麦)、优质蛋白(鱼、鸡胸肉、蛋、豆制品)。 02 控制食量,规律进食: 避免暴饮暴食,尝试“少食多餐”,每餐七八分饱。 03 坚持规律运动: 每周保证15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车),出汗、心跳加快但不影响说话的程度。同时加入力量训练(如举哑铃、俯卧撑)增肌,提高代谢。 04 关注心理健康: 学会用健康方式(如运动、倾诉、爱好)缓解压力,避免靠“吃”来发泄情绪。 科学减重,绝非“饿肚子”那么简单 如果单纯依靠改变生活方式效果有限,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考虑: 01 药物治疗: 对于符合条件者,医生可能会处方一些安全有效的减重药物(如GLP-1受体激动剂类等)作为辅助。 02 手术治疗(针对重度肥胖): 如胃缩小等手术,这是最后的选择,需严格评估且术后需终身坚持饮食管理和运动。 03 中医药调理: 可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尝试中药、食疗(辨证施膳)、传统功法(如太极拳、八段锦)或针灸等辅助手段。 04 多学科团队支持: 成功的体重管理往往需要营养师、运动康复师、心理医生、内分泌或减重外科医生等多学科团队的共同指导和支持。 医生提醒:肥胖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预防胜于治疗,必须坚持科学、规范、持久的综合管理策略。此外,尤其警惕药物副作用,像小李一样,因肾病、风湿免疫病等需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建议主动与主治医生沟通药物可能的致胖副作用;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极其严格地执行健康生活方式(饮食+运动);定期监测体重、腰围,并检查血糖、血脂、肝功等代谢指标。一旦发现体重异常增长,务必早期寻求专业干预,防患于未然。来源:FM93记者 王桔 /通讯员 张弛 魏安琪 石占利1754462713608责编:贾凯悦FM93交通之声175446271360811[]{"email":"jiakaiyue@huanqiu.com","name":"贾凯悦"}
年仅32岁的小李(化名)从小就不爱运动、饭量大,工作后三餐经常不固定,长期依赖高油、高盐、高糖的外卖,身高1米8的他,体重达到了300斤! 超负荷的体重严重威胁着小李的健康,最近,他睡着之后家人发现怎么也叫不醒,急忙送医,在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ICU团队及多学科合力抢救下夺回一命! 重重难关殊死搏斗,ICU里的“生死时速” “快!病人情况危急!”小李因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引发了严重的呼吸衰竭(II型)和心力衰竭,还伴有心脏扩大,急诊时他体内二氧化碳严重潴留(数值高达110mmHg,远超正常值35-45mmHg),虽经积极救治,但呼吸状况无法改善,转入ICU时已经陷入昏睡状态,生命垂危。 图注:刚转入ICU时,小李腹部异常膨隆,腹壁可见明显肥胖纹。 肥胖使得呼吸支持步步受阻,医生第一时间给予高流量吸氧,但小李过度肥胖导致胸腔活动严重受限,呼吸依然困难。即使升级为无创呼吸机,仍无法改善他严重的呼吸衰竭。 团队研讨后决定为小李进行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但这对于肥胖的小李来说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过度肥胖导致他颈部粗短、口咽部脂肪堆积、舌根后坠,医生很难看清声门,插管失败风险极高。在做好应急供氧保障后,ICU石占利主任医师和麻醉手术中心万海方主任医师默契配合,最终借助可视喉镜成功完成插管。连接呼吸机后,小李的通气功能终于得以改善。 小李的“庞大体型”不仅给抢救增加了种种挑战,也为护理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入科时仅仅是将他从转运平板移到病床上,就动用了8名医护人员,平时的翻身更是需要大家协同发力。 经过ICU团队精心的呼吸支持、营养管理、通便、排痰等综合治疗,他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逐步好转,并转回了普通病房。 图注:转出前小李腹部膨隆虽已明显缓解,但腹围仍竟达150cm(因超出科室自备1m的软尺,医务人员借助打包绳间接测量)。 医生提醒:肥胖是全身健康的“隐形炸弹” “才32岁就经历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这是重度肥胖让全身器官超负荷运转的结果!如果肥胖的根源不解决,这样的健康危机随时可能重演。”任丹虹主任医师强调。 7年前,小李不幸患上肾病综合征,需要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而激素本身就有导致体重增加的副作用。入院前3个月,他因手臂受伤停止活动,体重更是失控飙升。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激素的副作用相互叠加,最终导致了这场生命危机。经过这场浩劫,在恢复期的小李下决心一定要科学减重了。 肥胖的危害 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定义为“对健康有害的异常或过量脂肪堆积”。在我国标准中BMI≥28kg/m² 即为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属于腹型肥胖(内脏脂肪过多,危害更大!)。即使体重指数(BMI)正常,如果体脂率超标(男≥25%,女≥30%)或存在“肚子大”、脂肪肝,同样面临健康风险。 肥胖的危害远超想象,几乎伤及全身—— 01 代谢系统: 容易引发糖尿病、脂肪肝、痛风; 02 心脑血管: 大大增加患高血压、冠心病、心衰、脑卒中、血栓的风险; 03 呼吸系统: 直接导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像小王这样)、哮喘、低通气综合征; 04 骨骼关节: 增加骨关节炎、关节磨损的风险; 05 心理健康: 与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密切相关; 06 癌症: 会增加如乳腺癌(绝经后)、肠癌、子宫内膜癌等癌症的患病几率。 管理体重,刻不容缓 体重管理核心在于“管住嘴,迈开腿”——健康的生活方式: 01 调整饮食结构: 大幅减少油炸食品、甜饮料、精制碳水(如白米饭、白面包)。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如糙米、燕麦)、优质蛋白(鱼、鸡胸肉、蛋、豆制品)。 02 控制食量,规律进食: 避免暴饮暴食,尝试“少食多餐”,每餐七八分饱。 03 坚持规律运动: 每周保证15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车),出汗、心跳加快但不影响说话的程度。同时加入力量训练(如举哑铃、俯卧撑)增肌,提高代谢。 04 关注心理健康: 学会用健康方式(如运动、倾诉、爱好)缓解压力,避免靠“吃”来发泄情绪。 科学减重,绝非“饿肚子”那么简单 如果单纯依靠改变生活方式效果有限,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考虑: 01 药物治疗: 对于符合条件者,医生可能会处方一些安全有效的减重药物(如GLP-1受体激动剂类等)作为辅助。 02 手术治疗(针对重度肥胖): 如胃缩小等手术,这是最后的选择,需严格评估且术后需终身坚持饮食管理和运动。 03 中医药调理: 可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尝试中药、食疗(辨证施膳)、传统功法(如太极拳、八段锦)或针灸等辅助手段。 04 多学科团队支持: 成功的体重管理往往需要营养师、运动康复师、心理医生、内分泌或减重外科医生等多学科团队的共同指导和支持。 医生提醒:肥胖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预防胜于治疗,必须坚持科学、规范、持久的综合管理策略。此外,尤其警惕药物副作用,像小李一样,因肾病、风湿免疫病等需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建议主动与主治医生沟通药物可能的致胖副作用;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极其严格地执行健康生活方式(饮食+运动);定期监测体重、腰围,并检查血糖、血脂、肝功等代谢指标。一旦发现体重异常增长,务必早期寻求专业干预,防患于未然。来源:FM93记者 王桔 /通讯员 张弛 魏安琪 石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