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WvPrzHcoy society.huanqiu.comarticle微短剧玩谐音梗“碰瓷”知名企业,玩梗和侵权如何界定?/e3pmh19vt/e3ps21dgq近日,有热播微短剧因剧情设定和角色名称与现实中知名科技企业及其高管高度相似,故事背景设定也与当前科技行业热点高度吻合,被网友质疑“碰瓷”知名企业。 微短剧能随意使用谐音梗吗?无底线娱乐会带来哪些法律风险?该如何进一步规范微短剧市场? 微短剧为博眼球使用谐音梗 被指“碰瓷”知名企业 “我们骁米集团的无人驾驶技术真的研发不下去了吗?只有腾远集团的余程冬才有能力突破这一层技术壁垒……” “沈先生您好,我是花为集团的HR,我们愿以5000万的年薪诚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团队……” 近日,微短剧《裁员后我的美女总裁求我复职》和《辞职后,我不再回头》在某平台免费播放。这两部热播微短剧利用谐音梗,“碰瓷”现实生活中的知名企业及其高管。 △网络截图 例如,余程冬名字与华为高管余承东高度相似、骁米集团名称似小米集团、苏柒角色名音同小米SU7车型。短剧中还涉及无人驾驶车辆一旦上路行驶30秒,系统就会失控崩溃的情节,引发公众联想。目前,两部短剧累计播放量分别为80.4万次、1.7亿次。 △网络截图 对于微短剧随意使用谐音梗的行为,网友纷纷吐槽“太会整活”“小作坊下料太猛”。有网友直言,微短剧什么都敢拍,为博眼球毫无下限,“玩得过火了”。 微短剧过度娱乐 是否存在侵权风险? 记者搜索发现,仅2025年上半年,就有多部微短剧被指有“碰瓷”知名企业的嫌疑。这些微短剧背后,存在一条完整的链条——编剧团队搜集企业负面新闻,制作方利用谐音梗、缩写词来规避审查。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创新平台研究员李铭轩表示,微短剧无底线的娱乐,可能存在侵害姓名权、名称权的风险,创作者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里有相关规定,如果使用其他企业名称或简称,造成公众混淆,也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 短剧里设置的情节可能是捏造、虚构的,但是别人可能会关联到个人或企业身上,造成社会评价降低,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构成侵害名誉权; 如果反映个人或企业事实的东西本身不是公开的,属于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写到短剧中公开,就有可能涉嫌侵害个人隐私权或企业商业秘密。 用户规模已达6.62亿 微短剧如何平衡流量与品质? 宁翔(化名)毕业后一直从事话剧、影视剧表演工作,2024年到横店做起了专职微短剧演员。他坦言,能产出好的作品一直是自己追求的目标,不过微短剧市场释放出的“逐利”信号,让他觉得事与愿违。“作为一个专业演员,我还是希望在短剧上展现更好的演技,而不是一个假大空的人,谁都能演。” 导演王先生深耕微短剧领域,他认为,极致的情绪刺激,低门槛的观看方式,让微短剧有了非常广泛的受众。“微短剧就是想要博取流量,他们可能会利用一些知名品牌做营销,虽然大家都说这是剧蹭,但还是会点开去看。” 王先生透露,微短剧创作团队之所以会进行过度娱乐化的内容创作,是因为市场有极高的关注度,能让他们快速收回资金。“现在微短剧鱼龙混杂,擦边之类的短剧上线一个月或十几天就把本钱和制作资金都赚回来了,就算上线一个月就下架了,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李铭轩进一步表示,微短剧行业想要告别“低俗化、同质化”的野蛮生长,让市场在规模扩张与品质提升之间找到平衡点,需要行业和监管的共同努力。 “短剧的出品方要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对内容把关。对短剧的审查应该有些前置措施,需要权威的政府部门承担相应的管理和审查责任。” 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的用户规模达6.62亿人。近两年来,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微短剧向上向善,鼓励创作方式、传播方式、商业模式的创新探索。 资深微短剧导演王先生认为,精品微短剧的出现能够让行业摆脱对“碰瓷”热点的依赖,向“原创”转型,提升作品的内容深度。 记者/江晓晨1752729197589责编:樊羽玮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175272919758911[]{"email":"fanyuwei@huanqiu.com","name":"樊羽玮"}
近日,有热播微短剧因剧情设定和角色名称与现实中知名科技企业及其高管高度相似,故事背景设定也与当前科技行业热点高度吻合,被网友质疑“碰瓷”知名企业。 微短剧能随意使用谐音梗吗?无底线娱乐会带来哪些法律风险?该如何进一步规范微短剧市场? 微短剧为博眼球使用谐音梗 被指“碰瓷”知名企业 “我们骁米集团的无人驾驶技术真的研发不下去了吗?只有腾远集团的余程冬才有能力突破这一层技术壁垒……” “沈先生您好,我是花为集团的HR,我们愿以5000万的年薪诚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团队……” 近日,微短剧《裁员后我的美女总裁求我复职》和《辞职后,我不再回头》在某平台免费播放。这两部热播微短剧利用谐音梗,“碰瓷”现实生活中的知名企业及其高管。 △网络截图 例如,余程冬名字与华为高管余承东高度相似、骁米集团名称似小米集团、苏柒角色名音同小米SU7车型。短剧中还涉及无人驾驶车辆一旦上路行驶30秒,系统就会失控崩溃的情节,引发公众联想。目前,两部短剧累计播放量分别为80.4万次、1.7亿次。 △网络截图 对于微短剧随意使用谐音梗的行为,网友纷纷吐槽“太会整活”“小作坊下料太猛”。有网友直言,微短剧什么都敢拍,为博眼球毫无下限,“玩得过火了”。 微短剧过度娱乐 是否存在侵权风险? 记者搜索发现,仅2025年上半年,就有多部微短剧被指有“碰瓷”知名企业的嫌疑。这些微短剧背后,存在一条完整的链条——编剧团队搜集企业负面新闻,制作方利用谐音梗、缩写词来规避审查。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创新平台研究员李铭轩表示,微短剧无底线的娱乐,可能存在侵害姓名权、名称权的风险,创作者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里有相关规定,如果使用其他企业名称或简称,造成公众混淆,也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 短剧里设置的情节可能是捏造、虚构的,但是别人可能会关联到个人或企业身上,造成社会评价降低,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构成侵害名誉权; 如果反映个人或企业事实的东西本身不是公开的,属于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写到短剧中公开,就有可能涉嫌侵害个人隐私权或企业商业秘密。 用户规模已达6.62亿 微短剧如何平衡流量与品质? 宁翔(化名)毕业后一直从事话剧、影视剧表演工作,2024年到横店做起了专职微短剧演员。他坦言,能产出好的作品一直是自己追求的目标,不过微短剧市场释放出的“逐利”信号,让他觉得事与愿违。“作为一个专业演员,我还是希望在短剧上展现更好的演技,而不是一个假大空的人,谁都能演。” 导演王先生深耕微短剧领域,他认为,极致的情绪刺激,低门槛的观看方式,让微短剧有了非常广泛的受众。“微短剧就是想要博取流量,他们可能会利用一些知名品牌做营销,虽然大家都说这是剧蹭,但还是会点开去看。” 王先生透露,微短剧创作团队之所以会进行过度娱乐化的内容创作,是因为市场有极高的关注度,能让他们快速收回资金。“现在微短剧鱼龙混杂,擦边之类的短剧上线一个月或十几天就把本钱和制作资金都赚回来了,就算上线一个月就下架了,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李铭轩进一步表示,微短剧行业想要告别“低俗化、同质化”的野蛮生长,让市场在规模扩张与品质提升之间找到平衡点,需要行业和监管的共同努力。 “短剧的出品方要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对内容把关。对短剧的审查应该有些前置措施,需要权威的政府部门承担相应的管理和审查责任。” 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的用户规模达6.62亿人。近两年来,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微短剧向上向善,鼓励创作方式、传播方式、商业模式的创新探索。 资深微短剧导演王先生认为,精品微短剧的出现能够让行业摆脱对“碰瓷”热点的依赖,向“原创”转型,提升作品的内容深度。 记者/江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