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NslwacHSw society.huanqiu.comarticle宁波女子指甲下长肿瘤,被误诊甲沟炎10年!医生提醒:这些症状超过2周要注意/e3pmh19vt/e3ps21dgq“每次洗手碰到冷水,手指就会钻心的痛,一直以为是甲沟炎反复准备拔甲治疗,没想到竟是指甲下长了个肿瘤!”42岁的刘女士看着直径不足2毫米的淡红色瘤体感慨道。这个被称为“甲下血管球瘤”的微小病灶,正是折磨她十年的元凶。 当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王松挺主任医师用3毫米的指甲开窗术取出瘤体时,刘女士忍不住感叹:“遭罪十年,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 痛到想“剁手”没想到一次按压揭开真相 刘女士的就医之路要追溯到十年前,她的右手中指指尖开始出现莫名疼痛。起初只是触碰硬物时有些刺痛,后来逐渐发展到一用冷水洗手、尤其是晚上睡觉时轻轻一碰就会突然剧痛。 “最严重的时候,半夜痛得我想拿菜刀把手指剁掉,止痛药吃了一把又一把,根本没用。”十余年间,刘女士辗转多家医院,从骨科看到外科,始终不见好转。 直到今年6月,刘女士找到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许素玲教授。“她把手指伸过来时,指甲边缘有轻微发蓝,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异常。”许素玲回忆,当许医生用钝头探针轻压指甲右下部位时,刘女士突然惊跳:“就是这里!痛!” 经过触碰检查,刘女士的中指指甲上有个直径约2毫米的压痛点,正是甲下血管球瘤的典型特征。“很多患者像她一样,因为肿瘤藏在指甲下,肉眼难辨,极易被误诊。”许素玲介绍。 王松挺主任医师是许素玲教授团队的主要成员之一,在皮肤肿瘤手术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对指(趾)甲的治疗更是一绝。许素玲特意安排了王松挺为刘女士手术。局部麻醉后,王松挺在刘女士的指甲上开了一个3毫米的小窗,轻轻翻开指甲后,顺利取出仅米粒大小的瘤体。“手术全程不到5分钟,切除肿瘤后我们会把指甲盖回伤口,这种天然敷料更有利于指甲恢复。”王松挺介绍。刘女士感叹,术后当天手指就不再剧痛,三天后碰冷水已无明显痛感。 许素玲教授介绍,甲下血管球瘤是一种起源于血管球结构的良性肿瘤,临床数据显示,约90%的患者为女性,发病年龄多在20-50岁。“我们科室每年会接诊50例左右,仅上周就连续切除了3例。”这类肿瘤好发于手指(尤其是中指、无名指),脚趾发病较少,可能与指尖血管球分布密集、女性激素水平影响血管舒缩有关。 指甲上开的3-4毫米的小窗 一遇冷就发痛这几个典型症状要注意 甲下血管球瘤的特点是不碰不痛,遇冷热及按压刺激后疼痛明显,手指及足趾下垂时疼痛加重,一旦疼痛会向整个肢体放射,持续时间不等,甲下可见蓝红色或紫色斑点。“很多患者被当成甲沟炎、甲床损伤治疗,甚至因此做了拔甲术。”许素玲教授解释,甲下血管球瘤体积微小,B超、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加上非专科医生对疾病认知不足,导致平均误诊时间长达5-8年。曾有患者因长期误诊,肿瘤压迫指骨出现凹陷性缺损,大大增加了治疗难度。事实上用探针轻压指甲,就可找到剧痛点,这是最直接的诊断方法。 传统治疗需要拔除指甲,术后疼痛剧烈且指甲恢复慢。如今采用的“指甲开窗术”只需在肿瘤对应位置开3-4毫米的窗口,完整切除瘤体后将指甲复位,既保留了指甲功能,又减少了术后疼痛。“指甲作为天然敷料,能保护创面,多数患者术后3-6个月指甲可完全恢复。”许素玲教授强调,虽然血管球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但极少数病例可能恶变,因此一旦确诊应尽早切除,同时也能尽早远离疼痛困扰。 王松挺医生正在手术 许素玲教授建议,如果指甲出现持续性疼痛,尤其是触碰冷水后加剧、存在固定压痛点,别再盲目当“甲沟炎”治疗。可先尝试用牙签轻压指甲寻找痛点,若有明确压痛点且持续超过2周,应及时到皮肤专科就诊。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任诗妤 通讯员 庞赟 1751787742206责编:张燕萍宁波晚报1751787742206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e253d6400533cf8b92d37c08aa4208c9.png{"email":"zhangyanping@huanqiu.com","name":"张燕萍"}
“每次洗手碰到冷水,手指就会钻心的痛,一直以为是甲沟炎反复准备拔甲治疗,没想到竟是指甲下长了个肿瘤!”42岁的刘女士看着直径不足2毫米的淡红色瘤体感慨道。这个被称为“甲下血管球瘤”的微小病灶,正是折磨她十年的元凶。 当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王松挺主任医师用3毫米的指甲开窗术取出瘤体时,刘女士忍不住感叹:“遭罪十年,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 痛到想“剁手”没想到一次按压揭开真相 刘女士的就医之路要追溯到十年前,她的右手中指指尖开始出现莫名疼痛。起初只是触碰硬物时有些刺痛,后来逐渐发展到一用冷水洗手、尤其是晚上睡觉时轻轻一碰就会突然剧痛。 “最严重的时候,半夜痛得我想拿菜刀把手指剁掉,止痛药吃了一把又一把,根本没用。”十余年间,刘女士辗转多家医院,从骨科看到外科,始终不见好转。 直到今年6月,刘女士找到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许素玲教授。“她把手指伸过来时,指甲边缘有轻微发蓝,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异常。”许素玲回忆,当许医生用钝头探针轻压指甲右下部位时,刘女士突然惊跳:“就是这里!痛!” 经过触碰检查,刘女士的中指指甲上有个直径约2毫米的压痛点,正是甲下血管球瘤的典型特征。“很多患者像她一样,因为肿瘤藏在指甲下,肉眼难辨,极易被误诊。”许素玲介绍。 王松挺主任医师是许素玲教授团队的主要成员之一,在皮肤肿瘤手术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对指(趾)甲的治疗更是一绝。许素玲特意安排了王松挺为刘女士手术。局部麻醉后,王松挺在刘女士的指甲上开了一个3毫米的小窗,轻轻翻开指甲后,顺利取出仅米粒大小的瘤体。“手术全程不到5分钟,切除肿瘤后我们会把指甲盖回伤口,这种天然敷料更有利于指甲恢复。”王松挺介绍。刘女士感叹,术后当天手指就不再剧痛,三天后碰冷水已无明显痛感。 许素玲教授介绍,甲下血管球瘤是一种起源于血管球结构的良性肿瘤,临床数据显示,约90%的患者为女性,发病年龄多在20-50岁。“我们科室每年会接诊50例左右,仅上周就连续切除了3例。”这类肿瘤好发于手指(尤其是中指、无名指),脚趾发病较少,可能与指尖血管球分布密集、女性激素水平影响血管舒缩有关。 指甲上开的3-4毫米的小窗 一遇冷就发痛这几个典型症状要注意 甲下血管球瘤的特点是不碰不痛,遇冷热及按压刺激后疼痛明显,手指及足趾下垂时疼痛加重,一旦疼痛会向整个肢体放射,持续时间不等,甲下可见蓝红色或紫色斑点。“很多患者被当成甲沟炎、甲床损伤治疗,甚至因此做了拔甲术。”许素玲教授解释,甲下血管球瘤体积微小,B超、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加上非专科医生对疾病认知不足,导致平均误诊时间长达5-8年。曾有患者因长期误诊,肿瘤压迫指骨出现凹陷性缺损,大大增加了治疗难度。事实上用探针轻压指甲,就可找到剧痛点,这是最直接的诊断方法。 传统治疗需要拔除指甲,术后疼痛剧烈且指甲恢复慢。如今采用的“指甲开窗术”只需在肿瘤对应位置开3-4毫米的窗口,完整切除瘤体后将指甲复位,既保留了指甲功能,又减少了术后疼痛。“指甲作为天然敷料,能保护创面,多数患者术后3-6个月指甲可完全恢复。”许素玲教授强调,虽然血管球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但极少数病例可能恶变,因此一旦确诊应尽早切除,同时也能尽早远离疼痛困扰。 王松挺医生正在手术 许素玲教授建议,如果指甲出现持续性疼痛,尤其是触碰冷水后加剧、存在固定压痛点,别再盲目当“甲沟炎”治疗。可先尝试用牙签轻压指甲寻找痛点,若有明确压痛点且持续超过2周,应及时到皮肤专科就诊。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任诗妤 通讯员 庞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