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MEozmRDll society.huanqiu.comarticle跨专业荐药,谁在收割“健康焦虑”?/e3pmh19vt/e3prv5gfn在短视频盛行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医生通过直播与短视频传播健康知识,这本是提升公众健康素养的善举。然而,平台上的医疗科普内容却深陷信任危机。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医生以“问诊、科普”为名在短视频平台上推荐药品的现象层出不穷。更荒诞的是,骨科、妇科医生竟跨专业推荐咳嗽药,话术高度雷同。这些账号多由MCN机构(网红孵化机构)运营,依据医生账号的质量,荐药视频报价从1900元到29万元不等,形成完整的灰色产业链。医学讲究专业细分,精准用药需结合病因与个体差异。跨专业荐药不仅涉嫌违规执业,更可能误导病患,延误治疗时机。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内容打着科普旗号贩卖健康焦虑,传播伪科学疗法。北京的李大爷便是这类虚假科普视频的受害者之一。 李大爷向记者介绍,他经常在短视频平台刷到“老人再不吃××就要出问题”“老人赶紧买××药”之类的视频。视频中,身着“白大褂”的人侃侃而谈,李大爷便自然地将其视为医生,对其言论奉为“医嘱”。有些药品、保健品,李大爷闻所未闻,但为了健康,还是忍不住点击视频下方链接进行购买。这类科普视频,常常夸大疗效、制造恐慌,更有甚者,部分主播利用老年人的健康焦虑,以“免费讲座”“公益体检”为诱饵实施诈骗,最终目的就是推销高价保健品或“三无”假冒伪劣产品。快速发展的 AI生成技术,让生成假照片、假图像,甚至视频换脸变得轻而易举,且真假难辨。中国工程院张伯礼院士就曾被AI合成带货视频。起初,许多人都信以为真,尤其是家中的老人,看到德高望重的医生推荐,便毫不犹豫地直接下单。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一切都是商家精心编织的骗局。值得一提的是,利用AI合成知名专家直播带货的视频并非个例,且不断变换花样,让人防不胜防。破解短视频平台上医疗科普内容乱象需多方合力:平台作为内容传播的主要载体,应加强对内容的审核与监管,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与退出机制;医生作为医疗科普的核心主体,应坚守职业道德底线,坚决拒绝跨专业荐药与虚假宣传;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对利用医疗科普进行虚假宣传、诈骗等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形成强大的法律威慑力;公众则要提升健康素养,增强信息辨识能力唯有形成监管、自律、教育的闭环,才能让医疗科普回归医者仁心的本质。作者 | 中国市场监管报记者 袁赞1751616542700责编:王亚天中国市场监管新闻网175161654270011[]{"email":"wangyatian@huanqiu.com","name":"王亚天"}
在短视频盛行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医生通过直播与短视频传播健康知识,这本是提升公众健康素养的善举。然而,平台上的医疗科普内容却深陷信任危机。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医生以“问诊、科普”为名在短视频平台上推荐药品的现象层出不穷。更荒诞的是,骨科、妇科医生竟跨专业推荐咳嗽药,话术高度雷同。这些账号多由MCN机构(网红孵化机构)运营,依据医生账号的质量,荐药视频报价从1900元到29万元不等,形成完整的灰色产业链。医学讲究专业细分,精准用药需结合病因与个体差异。跨专业荐药不仅涉嫌违规执业,更可能误导病患,延误治疗时机。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内容打着科普旗号贩卖健康焦虑,传播伪科学疗法。北京的李大爷便是这类虚假科普视频的受害者之一。 李大爷向记者介绍,他经常在短视频平台刷到“老人再不吃××就要出问题”“老人赶紧买××药”之类的视频。视频中,身着“白大褂”的人侃侃而谈,李大爷便自然地将其视为医生,对其言论奉为“医嘱”。有些药品、保健品,李大爷闻所未闻,但为了健康,还是忍不住点击视频下方链接进行购买。这类科普视频,常常夸大疗效、制造恐慌,更有甚者,部分主播利用老年人的健康焦虑,以“免费讲座”“公益体检”为诱饵实施诈骗,最终目的就是推销高价保健品或“三无”假冒伪劣产品。快速发展的 AI生成技术,让生成假照片、假图像,甚至视频换脸变得轻而易举,且真假难辨。中国工程院张伯礼院士就曾被AI合成带货视频。起初,许多人都信以为真,尤其是家中的老人,看到德高望重的医生推荐,便毫不犹豫地直接下单。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一切都是商家精心编织的骗局。值得一提的是,利用AI合成知名专家直播带货的视频并非个例,且不断变换花样,让人防不胜防。破解短视频平台上医疗科普内容乱象需多方合力:平台作为内容传播的主要载体,应加强对内容的审核与监管,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与退出机制;医生作为医疗科普的核心主体,应坚守职业道德底线,坚决拒绝跨专业荐药与虚假宣传;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对利用医疗科普进行虚假宣传、诈骗等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形成强大的法律威慑力;公众则要提升健康素养,增强信息辨识能力唯有形成监管、自律、教育的闭环,才能让医疗科普回归医者仁心的本质。作者 | 中国市场监管报记者 袁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