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qRnDiSZCF society.huanqiu.comarticle凶险!螃蟹夹个小伤口,她被送进ICU抢救!医生提醒……/e3pmh19vt/e3ps21dgq说到破伤风 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被生锈铁钉割伤 但你知道被螃蟹夹伤 也可能诱发此病吗? 最近,平潭60岁的林依姆就因这样的意外 被紧急送进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抢救 林依姆在渔船上劳作时 不慎被青蟹夹伤手指 受伤后的她没有规范处理伤口 也未接种疫苗 没想到,这个“小伤口”诱发了破伤风 被夹伤后的10多天里,林依姆的伤口红肿不退,不断产生脓性渗出物,疼痛也愈发剧烈。随后,她出现头晕、头痛、咀嚼乏力等症状,病情迅速恶化,甚至出现口吐白沫、呼吸急促、四肢抽搐等像是癫痫发作的阵发性痉挛。紧急之下,林依姆被送往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最终确诊为破伤风。 经过冲洗伤口、扩大伤口引流、 注射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以及 并发症处理等一系列抢救措施 林依姆才转危为安 福建医大附一医院创伤中心、急诊外科主任吴巧艺强调,破伤风重症患者在无医疗干预的情况下,病死率接近100%;即便经过积极综合治疗,全球范围病死率仍高达30%~50%,是极为严重的潜在致命性疾病。林阿姨的经历在临床上时有发生,这暴露出许多人对破伤风防治存在认知盲区。 记者了解到,2024年9月 福建医大附一医院创伤中心、 急诊外科申报的 中华预防医学会破伤风医防协同 一体化建设试点项目 成功通过专家评审 目前,该院正积极开展福建破伤风 医防协同一体化建设试点I类项目 旨在进一步提升破伤风防治水平 关于破伤风 三个常见认知误区 误区一 小伤口无需处理 真相: 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土壤、灰尘、人或哺乳动物粪便中都能发现它的踪迹,且在干燥的土壤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年之久。因此,哪怕伤口微小,一旦处理不当,就可能给破伤风杆菌提供滋生的温床。 误区二 只有铁器伤才会引发破伤风 真相: 实际上,动物致伤、分娩或流产、慢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牙周感染、肛周感染、消化道手术史、消化道穿孔等情况,都可能成为破伤风的诱因。 误区三 受伤后不知如何预防破伤风 真相: 外伤后引发的破伤风是非新生儿破伤风的主要类型,规范预防是避免发病的关键。这包括对外伤伤口进行妥善处置、科学评估破伤风风险等级、准确判断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以及合理使用破伤风免疫制剂。 对于经常受伤的高危人群,建议按照国家规定的接种流程完成破伤风疫苗基础免疫,即采用“0—1—6月三针法”。存在持续暴露风险的人群,每隔10年应加强接种1剂TTCV(破伤风类毒素疫苗)。 记者 朱丹华 通讯员 陈维志 林延挺/文 1748306719091责编:张燕萍福州晚报1748306719091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4610be832fd770492aa8e5dd86ca055f.png{"email":"zhangyanping@huanqiu.com","name":"张燕萍"}
说到破伤风 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被生锈铁钉割伤 但你知道被螃蟹夹伤 也可能诱发此病吗? 最近,平潭60岁的林依姆就因这样的意外 被紧急送进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抢救 林依姆在渔船上劳作时 不慎被青蟹夹伤手指 受伤后的她没有规范处理伤口 也未接种疫苗 没想到,这个“小伤口”诱发了破伤风 被夹伤后的10多天里,林依姆的伤口红肿不退,不断产生脓性渗出物,疼痛也愈发剧烈。随后,她出现头晕、头痛、咀嚼乏力等症状,病情迅速恶化,甚至出现口吐白沫、呼吸急促、四肢抽搐等像是癫痫发作的阵发性痉挛。紧急之下,林依姆被送往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最终确诊为破伤风。 经过冲洗伤口、扩大伤口引流、 注射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以及 并发症处理等一系列抢救措施 林依姆才转危为安 福建医大附一医院创伤中心、急诊外科主任吴巧艺强调,破伤风重症患者在无医疗干预的情况下,病死率接近100%;即便经过积极综合治疗,全球范围病死率仍高达30%~50%,是极为严重的潜在致命性疾病。林阿姨的经历在临床上时有发生,这暴露出许多人对破伤风防治存在认知盲区。 记者了解到,2024年9月 福建医大附一医院创伤中心、 急诊外科申报的 中华预防医学会破伤风医防协同 一体化建设试点项目 成功通过专家评审 目前,该院正积极开展福建破伤风 医防协同一体化建设试点I类项目 旨在进一步提升破伤风防治水平 关于破伤风 三个常见认知误区 误区一 小伤口无需处理 真相: 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土壤、灰尘、人或哺乳动物粪便中都能发现它的踪迹,且在干燥的土壤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年之久。因此,哪怕伤口微小,一旦处理不当,就可能给破伤风杆菌提供滋生的温床。 误区二 只有铁器伤才会引发破伤风 真相: 实际上,动物致伤、分娩或流产、慢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牙周感染、肛周感染、消化道手术史、消化道穿孔等情况,都可能成为破伤风的诱因。 误区三 受伤后不知如何预防破伤风 真相: 外伤后引发的破伤风是非新生儿破伤风的主要类型,规范预防是避免发病的关键。这包括对外伤伤口进行妥善处置、科学评估破伤风风险等级、准确判断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以及合理使用破伤风免疫制剂。 对于经常受伤的高危人群,建议按照国家规定的接种流程完成破伤风疫苗基础免疫,即采用“0—1—6月三针法”。存在持续暴露风险的人群,每隔10年应加强接种1剂TTCV(破伤风类毒素疫苗)。 记者 朱丹华 通讯员 陈维志 林延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