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PbPxlACcL society.huanqiu.comarticle揭秘!象群一路北迁,带队的竟是她!/e3pmh19vt/e3ps21dgq4日11时36分,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无人机监测任务分队监测到亚洲象群在法古甸附近走出山林觅食。 截至4日17时,北迁象群向西南迁移6.6公里,持续在昆明市晋宁区双河乡活动,人象平安。 为做好布防工作,现场指挥部勘察象群活动轨迹,密切关注象群性情变化,提前研判迁移线路,依托山势走向、道路和村庄分布,辅助沿途投喂象食,诱导象群向西、向南前进。同时协调临近县、市、区提前发布预警,进村入户开展亚洲象防范常识宣传,做好防控准备,确保人象安全。 当日共投入应急处置人员及警力630人,出动渣土车等工程车103辆、其他各类应急车辆40辆、无人机14架,设置堵卡点4个,劝返车辆530余辆次,疏散群众135户464余人,储备象食15.5吨,投喂2吨。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谢屹认为,云南在对北迁象群的应急防控和处置过程中,多部门联动、跨学科协同,优先采取一些柔性措施,尽可能减少了对亚洲象的干扰和负面影响。 象群一路北迁 带队的竟然是她 “两头大象为何离群返回?” “小象掉队多时如何跟上队伍?” 6月2日,记者采访了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云南林业与草原科学院教授杨宇明。杨宇明表示,亚洲象一直有季节性迁徙的习性,主动适应环境是一种本能,保护亚洲象最重要的是基于科学依据,解决现实问题,浪漫化、娱乐化的看待大象北迁事件,不利于深层次问题的解决。 象群为何 会 北迁? 亚洲象有迁徙漫游的行为。亚洲象每天要消耗大量的食物,如果停留在某个地方不动,它们周边的食物就会很快被吃个精光。为了得到充足的食物,使生境能够获得可持续利用,亚洲象采取了不断迁徙的策略,习惯在一个地方吃一点,然后迁徙到另一个地方再吃一点。 亚洲象生活栖息的地方往往雨量充沛,湿热条件好,是植物生长繁茂的热带地区。当亚洲象重新回到曾采食过的地方时,这里的植物就又长得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能供采食了。亚洲象为了寻找食物、水源和硝塘需要不停地迁徙,这种迁徙活动也存在一定季节性节律。 对象群这次一直向北的长距离迁移,杨宇明教授表示,目前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要千方百计地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要认真研究如何引导这15头大象回到原来的栖息地,那里是最适宜它们栖息的地方。但要注意的是,亚洲象一直有季节性迁徙的习性,夏季往高处走,冬季往低处走,这是它们主动适应环境的一种本能。“所以,保护亚洲象生存,一是要解决它们的食物问题,二是要有合适的生存环境。”是谁在做出决策? 在迁徙中,象群中有两头成年公象并未随大队伍继续行走,而是选择返回普洱市墨江县境内。“母象始终是领队的,要呵护小象,母象的责任心更强,这是母性的本能。但公象不一样,它首先关注自己,当它觉得往北走不是适宜它栖息的范围了,就会选择折返,这是它们的本能。” 据悉,亚洲象喜群居生活,每群数头或数十头不等。象群由“女家长”——年长的雌象带领,成员包括母象及其姐妹和未成年象,一个象群是由一些有着血缘关系的个体组成的。 象群的行止、饮食和休息都由“女家长”决策,它负责象群的安全,决定何时进攻,何时退却。“女家长”一直会统治到死亡的时候,然后由另一头年老的母象顶替它的位置。如果象群中一头象生病或受伤,会得到家庭其他成员的照顾和帮助。这样有组织的社群活动,有利于象群相互协作、协同采食、共同防御。雄象性成熟后会离开象群自己独处,只有交配季节才加入象群。 它是如何找回来的? 小象为什么能够找到象群?杨宇明教授告诉记者,这次在玉溪峨山县喝醉掉队的小象,此后依然能找到象群,主要是因为亚洲象的嗅觉非常灵敏。“小象出生下来,母体的味道,就已经有了记忆,即便隔着几十公里,它们也能凭借灵敏的嗅觉,找到象群。”此外,亚洲象还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它们的记忆力甚至超过一个五岁的孩童。” 据相关专家称,亚洲象在丛林中过群体生活,象群内部和不同象群之间需要交流。研究结果表明,亚洲象的通讯行为方式很多,包括听觉通讯、嗅觉和味觉通讯、形体通讯和震动感应通讯等。 听觉通讯可分为可听闻声波通讯和低频声波通讯。在野外,人们常常能听到大象的叫声,像火车、轮船鸣笛的声音一样,亚洲象常用这种吼叫发出的可听闻声波进行通讯联络。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大象可以发出人类听不见的更低沉、更有力的低频声波,频率在12~24Hz,能在茂密的森林中传播数十公里,可以呼唤走散的同伴或与其他象群沟通。 亚洲象还能通过嗅觉和味觉进行通讯,用鼻子表达爱抚、亲近、友好等复杂的情感,以增进象群的凝聚力。亚洲象常用鼻子嗅闻粪便和尿液,通过自身的皮肤腺向外释放气味物质,再通过自身的尿、粪便、唾液和皮肤表面等传播到自然界,使象群的成员能相互了解健康、生理等信息。 形体语言在象的交流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大象抬头、竖耳、扬鼻、刨土、跺脚等都有特定的含义。跺脚同时使地面产生震动波,其他像可以用鼻子或脚来感知震动波和震动波源的方位。 【专家建议】 不应将大象北迁事件浪漫化、娱乐化看待 杨宇明教授表示,保护亚洲象,讲科学是解决问题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保护依据。“亚洲象作为我们的旗舰物种,它的特性、生存繁衍的需求以及活动规律,这些如果我们都没有搞清楚,是不利解决现实问题的。” “基于科学依据解决现实问题,这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杨教授指出,“大象一路北迁,很多沿途的人是没有防范经验的。”这次亚洲象北迁沿途各级政府和林草局等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并基于亚洲象的行为表现,采取合理、迅速的举措,有效减缓了异地的人象冲突,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值得称赞。 杨宇明教授认为:“当前最紧迫任务就是要在保护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前提下,依托各方专家和管理人员,研究如何采取科学智慧并可行的策略与方法,引导亚洲象返回栖息地。”杨宇明教授提出,关于亚洲象的保护问题,要需要更多的思考,认知过去、解读现在、预测未来,始终坚持整体观和系统性来科学客观地分析亚洲象北迁事件,同时,不应将大象北迁事件浪漫化、娱乐化来看待。“这不利于深层次问题的解决。” 网友建议 将象群引入预设围栏后放归自然 云南林草局这样回复 连日来,原本栖息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群野生亚洲象一路北迁,受到舆论关注。而野生象群将如何处置也随之引发社会热议。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网站截图 近日,有网友向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建议称,“目前北迁的野象群处于山地沟谷地区,不适合进行处置。建议在滇池以南的平坝地区预先建设一个大型围栏,然后通过食物引诱配合人工阻路的方法,使象群进入围栏,同时在普洱地区选择食物较为丰富的平坝地建立一个新的围栏。将围栏中的象群分批麻醉,分批运输到普洱地区的新围栏中,待其全部转移后,饲养观察几天,对头象安装GPS跟踪器,然后将象群就地放归自然。” 对此,6月3日,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于其官网答复称,“应对此次亚洲象群北迁,省人民政府成立了北迁象群安全防范工作指挥部,召集了国家和省的相关专家组建了专家组协助开展处置工作。我们已将你的建议转至北迁亚洲象群指挥部和专家组参阅。非常感谢你对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来源: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龚子芸 杨质高 见习记者 熊丽欣 文 视频及图片由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提供 部分内容综合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官网 1622867107509责编:李莹莹春城晚报162286710750911[]{"email":"liuqian@huanqiu.com","name":"刘倩"}
4日11时36分,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无人机监测任务分队监测到亚洲象群在法古甸附近走出山林觅食。 截至4日17时,北迁象群向西南迁移6.6公里,持续在昆明市晋宁区双河乡活动,人象平安。 为做好布防工作,现场指挥部勘察象群活动轨迹,密切关注象群性情变化,提前研判迁移线路,依托山势走向、道路和村庄分布,辅助沿途投喂象食,诱导象群向西、向南前进。同时协调临近县、市、区提前发布预警,进村入户开展亚洲象防范常识宣传,做好防控准备,确保人象安全。 当日共投入应急处置人员及警力630人,出动渣土车等工程车103辆、其他各类应急车辆40辆、无人机14架,设置堵卡点4个,劝返车辆530余辆次,疏散群众135户464余人,储备象食15.5吨,投喂2吨。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谢屹认为,云南在对北迁象群的应急防控和处置过程中,多部门联动、跨学科协同,优先采取一些柔性措施,尽可能减少了对亚洲象的干扰和负面影响。 象群一路北迁 带队的竟然是她 “两头大象为何离群返回?” “小象掉队多时如何跟上队伍?” 6月2日,记者采访了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云南林业与草原科学院教授杨宇明。杨宇明表示,亚洲象一直有季节性迁徙的习性,主动适应环境是一种本能,保护亚洲象最重要的是基于科学依据,解决现实问题,浪漫化、娱乐化的看待大象北迁事件,不利于深层次问题的解决。 象群为何 会 北迁? 亚洲象有迁徙漫游的行为。亚洲象每天要消耗大量的食物,如果停留在某个地方不动,它们周边的食物就会很快被吃个精光。为了得到充足的食物,使生境能够获得可持续利用,亚洲象采取了不断迁徙的策略,习惯在一个地方吃一点,然后迁徙到另一个地方再吃一点。 亚洲象生活栖息的地方往往雨量充沛,湿热条件好,是植物生长繁茂的热带地区。当亚洲象重新回到曾采食过的地方时,这里的植物就又长得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能供采食了。亚洲象为了寻找食物、水源和硝塘需要不停地迁徙,这种迁徙活动也存在一定季节性节律。 对象群这次一直向北的长距离迁移,杨宇明教授表示,目前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要千方百计地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要认真研究如何引导这15头大象回到原来的栖息地,那里是最适宜它们栖息的地方。但要注意的是,亚洲象一直有季节性迁徙的习性,夏季往高处走,冬季往低处走,这是它们主动适应环境的一种本能。“所以,保护亚洲象生存,一是要解决它们的食物问题,二是要有合适的生存环境。”是谁在做出决策? 在迁徙中,象群中有两头成年公象并未随大队伍继续行走,而是选择返回普洱市墨江县境内。“母象始终是领队的,要呵护小象,母象的责任心更强,这是母性的本能。但公象不一样,它首先关注自己,当它觉得往北走不是适宜它栖息的范围了,就会选择折返,这是它们的本能。” 据悉,亚洲象喜群居生活,每群数头或数十头不等。象群由“女家长”——年长的雌象带领,成员包括母象及其姐妹和未成年象,一个象群是由一些有着血缘关系的个体组成的。 象群的行止、饮食和休息都由“女家长”决策,它负责象群的安全,决定何时进攻,何时退却。“女家长”一直会统治到死亡的时候,然后由另一头年老的母象顶替它的位置。如果象群中一头象生病或受伤,会得到家庭其他成员的照顾和帮助。这样有组织的社群活动,有利于象群相互协作、协同采食、共同防御。雄象性成熟后会离开象群自己独处,只有交配季节才加入象群。 它是如何找回来的? 小象为什么能够找到象群?杨宇明教授告诉记者,这次在玉溪峨山县喝醉掉队的小象,此后依然能找到象群,主要是因为亚洲象的嗅觉非常灵敏。“小象出生下来,母体的味道,就已经有了记忆,即便隔着几十公里,它们也能凭借灵敏的嗅觉,找到象群。”此外,亚洲象还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它们的记忆力甚至超过一个五岁的孩童。” 据相关专家称,亚洲象在丛林中过群体生活,象群内部和不同象群之间需要交流。研究结果表明,亚洲象的通讯行为方式很多,包括听觉通讯、嗅觉和味觉通讯、形体通讯和震动感应通讯等。 听觉通讯可分为可听闻声波通讯和低频声波通讯。在野外,人们常常能听到大象的叫声,像火车、轮船鸣笛的声音一样,亚洲象常用这种吼叫发出的可听闻声波进行通讯联络。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大象可以发出人类听不见的更低沉、更有力的低频声波,频率在12~24Hz,能在茂密的森林中传播数十公里,可以呼唤走散的同伴或与其他象群沟通。 亚洲象还能通过嗅觉和味觉进行通讯,用鼻子表达爱抚、亲近、友好等复杂的情感,以增进象群的凝聚力。亚洲象常用鼻子嗅闻粪便和尿液,通过自身的皮肤腺向外释放气味物质,再通过自身的尿、粪便、唾液和皮肤表面等传播到自然界,使象群的成员能相互了解健康、生理等信息。 形体语言在象的交流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大象抬头、竖耳、扬鼻、刨土、跺脚等都有特定的含义。跺脚同时使地面产生震动波,其他像可以用鼻子或脚来感知震动波和震动波源的方位。 【专家建议】 不应将大象北迁事件浪漫化、娱乐化看待 杨宇明教授表示,保护亚洲象,讲科学是解决问题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保护依据。“亚洲象作为我们的旗舰物种,它的特性、生存繁衍的需求以及活动规律,这些如果我们都没有搞清楚,是不利解决现实问题的。” “基于科学依据解决现实问题,这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杨教授指出,“大象一路北迁,很多沿途的人是没有防范经验的。”这次亚洲象北迁沿途各级政府和林草局等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并基于亚洲象的行为表现,采取合理、迅速的举措,有效减缓了异地的人象冲突,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值得称赞。 杨宇明教授认为:“当前最紧迫任务就是要在保护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前提下,依托各方专家和管理人员,研究如何采取科学智慧并可行的策略与方法,引导亚洲象返回栖息地。”杨宇明教授提出,关于亚洲象的保护问题,要需要更多的思考,认知过去、解读现在、预测未来,始终坚持整体观和系统性来科学客观地分析亚洲象北迁事件,同时,不应将大象北迁事件浪漫化、娱乐化来看待。“这不利于深层次问题的解决。” 网友建议 将象群引入预设围栏后放归自然 云南林草局这样回复 连日来,原本栖息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群野生亚洲象一路北迁,受到舆论关注。而野生象群将如何处置也随之引发社会热议。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网站截图 近日,有网友向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建议称,“目前北迁的野象群处于山地沟谷地区,不适合进行处置。建议在滇池以南的平坝地区预先建设一个大型围栏,然后通过食物引诱配合人工阻路的方法,使象群进入围栏,同时在普洱地区选择食物较为丰富的平坝地建立一个新的围栏。将围栏中的象群分批麻醉,分批运输到普洱地区的新围栏中,待其全部转移后,饲养观察几天,对头象安装GPS跟踪器,然后将象群就地放归自然。” 对此,6月3日,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于其官网答复称,“应对此次亚洲象群北迁,省人民政府成立了北迁象群安全防范工作指挥部,召集了国家和省的相关专家组建了专家组协助开展处置工作。我们已将你的建议转至北迁亚洲象群指挥部和专家组参阅。非常感谢你对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来源: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龚子芸 杨质高 见习记者 熊丽欣 文 视频及图片由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提供 部分内容综合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