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kNBV society.huanqiu.comarticle到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探寻神秘的古蜀王都/e3pmh19vt/e3pmh1ar32001年2月,在成都市西郊金沙村一处建筑工地里,出土了一些类似玉片和象牙残片的物件,金沙遗址由此揭开神秘的面纱。金沙遗址被认为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古蜀国的都邑所在,是四川继三星堆之后又一重大考古发现,入选“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07年4月,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在金沙遗址原址拔地而起。这是一座为保护、研究、展示金沙文化和古蜀文明而兴建的遗址类博物馆,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由遗迹馆、陈列馆、游客中心、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金沙剧场、园林区等部分组成。金沙遗址博物馆现有文物藏品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364件,尤以太阳神鸟金饰等国宝级文物闻名海内外。保存最完好的古老祭祀遗存走进全钢架构建的遗迹馆,只见一大片裸露的遗址上,分布着一个个不同深度的探方,有的探方里还埋着兽牙、兽角等遗物,让人感觉进入了真实的考古现场。“遗迹馆是金沙遗址大型祭祀活动场所的所在地,总面积约7588平方米,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好、遗迹和遗物最丰富的祭祀遗存。”博物馆讲解员介绍说,“为了防止地下遗址被破坏,遗迹馆由15根架立在地表的钢架支撑,整座建筑的结构基础主要设在建筑外缘已完成发掘或经勘探无重要文化堆积的点位,馆内则为无柱大空间。”据悉,金沙遗址分布范围约5平方公里,年代为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距今约3200年—2600年),已发现的重要遗迹有祭祀区、宫殿区、墓葬区、生活居住区等。其中,祭祀区发现了60多处与祭祀活动有关的遗存,出土金器、铜器、玉器、石器、漆木器、陶器等文物6000余件,还有成吨的象牙和数以千计的野猪獠牙、鹿角等,堪称世界范围内出土金器、玉器最丰富,象牙最密集的遗址。遗迹馆以发掘现场的原生态保护展示为主,依据当时出土的遗物种类划分不同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展示牌,介绍这里的发掘情况。“一号坑是金沙遗址祭祀区发现的形状最规整、埋藏文物最集中的一处祭祀遗存。”讲解员说,“坑内的器物分层摆放,上层全部堆积象牙,象牙摆放极有规律,场面非常壮观。从断面观察,象牙多达8层,平均长度为1.2-1.6米。”如今,坑已回填,地表可以看到一个个灰色小土包。在一处探方内,一名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员正拿刷子蘸取一些白色液体,轻轻刷在坑内半埋半现的遗物上。“为了让观众直观地看到遗物埋在探方内的场景,我们将一些野猪獠牙、象牙、鹿角等留在原处,定期由工作人员为其涂抹保护液进行维护。”讲解员解释道。由于祭祀区的堆积情况极为复杂,出土的文物又极其珍贵,需即时进行保护,因此主要的发掘工作自2002年就中止了。大量的探方目前只到西周晚期的地层,离生土还有近3米深。时至今日,已挖掘的区域只占整个金沙遗址的十分之一,出于遗址保护的目的,今后不会再进行大规模发掘。出土文物工艺水平令人叫绝陈列馆是一座斜坡状方形全钢架建筑,它与遗迹馆一方一圆,彰显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陈列馆的“走进金沙”主题展由“远古家园”“王都剪影”“天地不绝”“千载遗珍”“解读金沙”5个展厅的展示内容组成。展览通过实物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从生态环境、建筑形态、生产生活、丧葬习俗、宗教祭祀等多个角度,全面展示了金沙文明的灿烂辉煌。在“远古家园”展厅,一幅巨大的半景画再现了3000年前金沙先民的生活环境。“王都剪影”将碎片化的考古发掘成果巧妙拼贴,呈现出一幅幅金沙先民生产生活的剪影:居所、工具、烧陶、冶铸、制玉、墓葬……一个规模宏大、规划严密、社会组织结构清晰的商周时期古蜀王国都城图景浮现在世人眼前。“天地不绝”展厅分门别类展示了金沙遗址出土的祭祀遗物,包括大量的象牙和玉器。“我们这里的象牙不以根计算,而以吨计,如此庞大的数量全世界罕见。”讲解员说。“千载遗珍”是整个展览的精华部分,集中展示了金沙遗址出土的30余件珍贵文物,包括玉圭、玉戈、玉璋、玉璧、玉琮等玉器,太阳神鸟金饰、黄金面具、蛙形金箔等金器,此外还有石跪坐人、石虎等石器和青铜立人、带柄有领铜璧等青铜器。在展厅正中央,陈列着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太阳神鸟金饰原件。它外径12.53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仅0.02厘米,重20克。外廓呈圆形,图案分为内外两层。外层图案由4只等距分布的相同的鸟组成,鸟均作引颈伸腿、展翅飞翔的状态,逆时针方向飞行。内层图案为等距分布的12条弧形齿状芒饰,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在红色衬底上观看,金饰的内层图案很像一个旋转的太阳。太阳神鸟金饰的图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山海经》中“金乌负日”的神话传说。古人认为,太阳不像鸟儿有翅膀,无法自行在空中移动,其之所以能够东升西落,是因为每天有金乌背负着太阳从东方的扶桑飞向西方的若木,日出日落,循环往复。有专家推测,太阳神鸟金饰内层的12道芒饰可能代表一年的12个月或一天的12个时辰,外层的4只鸟则可能象征春夏秋冬四季或东南西北四方,体现了古蜀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太阳神鸟金饰由自然砂金制成,含金量高达94.2%,是金沙遗址出土金器中含金量最高的。”讲解员说。3000年前的古蜀先人竟能制作出如此镂刻精美、厚度极薄的金饰,其工艺水平令人惊叹。2005年,太阳神鸟金饰从1600余件候选图案中脱颖而出,被选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其后又被确定为成都市城市形象标识的核心图案。2013年,国家文物局将太阳神鸟金饰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展厅中还有一件金器非常引人注目,这是一件宽19.5厘米、高11厘米、厚0.04厘米的黄金面具。面相近方形,额齐平,长刀形眉凸起,大立眼,鼻子高挺,嘴巴微张呈狭长方形,耳朵外展,上宽下窄,耳垂各有一孔,下颌齐平略向内折。面具造型立体丰满,表情威严,闪耀夺目。“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同时期形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金面具。此前商周时期的古遗址从未发现过类似金面具。”讲解员介绍,该面具与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人头像、青铜人面具在造型风格上基本一致,证明金沙遗址与三星堆遗址有着紧密的承袭关系。在出土的众多玉器中,有一件肩扛象牙人形纹玉璋格外重要。玉璋为平行四边形,两面分别用极浅的线条刻划出两组对称图案,每组图案由一跪坐人像、两道云雷纹、四条平行线纹构成。人像头戴高冠,高鼻、立眼、阔口、方耳、方颐,身着短袍,双膝着地,左手持握,肩扛一物。“玉璋上刻画的人,其头部与三星堆遗址的青铜人头像极为相似。此人肩头所扛前尖后宽的柱状物,专家判断应是一根完整的象牙。肩扛象牙人形纹展示了金沙遗址的巫师肩扛着象牙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景,向我们揭示了象牙在祭祀中的使用方法。”讲解员说。金沙遗址出土的玉器中还有良渚文化十节青玉琮等文物,反映了古蜀文明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多元一体文明起源的重要佐证陈列馆的最后一个展厅用中央沙盘展示了古蜀文明的分布区域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通过图片展板和文物讲述了“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晚期蜀文化及战国青铜文化”的发展历程。“金沙遗址的发现,极大地拓展了古蜀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对蜀文化起源、发展、衰亡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特别是为破解三星堆文明突然消亡之谜找到了有力证据。”金沙遗址博物馆宣传推广部主任秦晴介绍,金沙遗址与成都平原的史前城址群、三星堆遗址、战国船棺墓葬共同构成了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四个阶段,共同证明了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是华夏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中华古代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学说的确立提供了重要佐证。2010年10月,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被评为中国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自2007年正式开放以来,金沙遗址博物馆已接待观众超过千万人次,举办了多场“金沙讲坛”和学术交流、文化惠民演出等活动。从2015年开始,金沙遗址博物馆与海外文博机构合作,相继举办了“与神共舞:非洲雕刻艺术展”“永恒之城——古罗马的辉煌”“古埃及:法老与神的世界”等特展。“这些展览向观众打开了感受世界古老文明的窗口,同时也发掘出与古蜀金沙、丝绸之路等主题相关联的文化内涵。”秦晴说。除了“引进来”,金沙遗址博物馆也致力于将古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自2003年起,金沙遗址出土文物精品先后飞往法国、日本、新加坡、香港、意大利、美国等地交流展览,将神秘的古蜀文明带向世界。1559618280000责编:刘艳君人民日报海外版155961828000011["9CaKrnKkMDm","9CaKrnKkLK6","9CaKrnKkLlp","9CaKrnKkL39","9CaKrnKkFTV","9CaKrnKkGl9"]//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9/0604/20190604111848775.jpg{"email":"liuyanjun@huanqiu.com","name":"刘艳君"}
2001年2月,在成都市西郊金沙村一处建筑工地里,出土了一些类似玉片和象牙残片的物件,金沙遗址由此揭开神秘的面纱。金沙遗址被认为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古蜀国的都邑所在,是四川继三星堆之后又一重大考古发现,入选“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07年4月,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在金沙遗址原址拔地而起。这是一座为保护、研究、展示金沙文化和古蜀文明而兴建的遗址类博物馆,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由遗迹馆、陈列馆、游客中心、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金沙剧场、园林区等部分组成。金沙遗址博物馆现有文物藏品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364件,尤以太阳神鸟金饰等国宝级文物闻名海内外。保存最完好的古老祭祀遗存走进全钢架构建的遗迹馆,只见一大片裸露的遗址上,分布着一个个不同深度的探方,有的探方里还埋着兽牙、兽角等遗物,让人感觉进入了真实的考古现场。“遗迹馆是金沙遗址大型祭祀活动场所的所在地,总面积约7588平方米,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好、遗迹和遗物最丰富的祭祀遗存。”博物馆讲解员介绍说,“为了防止地下遗址被破坏,遗迹馆由15根架立在地表的钢架支撑,整座建筑的结构基础主要设在建筑外缘已完成发掘或经勘探无重要文化堆积的点位,馆内则为无柱大空间。”据悉,金沙遗址分布范围约5平方公里,年代为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距今约3200年—2600年),已发现的重要遗迹有祭祀区、宫殿区、墓葬区、生活居住区等。其中,祭祀区发现了60多处与祭祀活动有关的遗存,出土金器、铜器、玉器、石器、漆木器、陶器等文物6000余件,还有成吨的象牙和数以千计的野猪獠牙、鹿角等,堪称世界范围内出土金器、玉器最丰富,象牙最密集的遗址。遗迹馆以发掘现场的原生态保护展示为主,依据当时出土的遗物种类划分不同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展示牌,介绍这里的发掘情况。“一号坑是金沙遗址祭祀区发现的形状最规整、埋藏文物最集中的一处祭祀遗存。”讲解员说,“坑内的器物分层摆放,上层全部堆积象牙,象牙摆放极有规律,场面非常壮观。从断面观察,象牙多达8层,平均长度为1.2-1.6米。”如今,坑已回填,地表可以看到一个个灰色小土包。在一处探方内,一名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员正拿刷子蘸取一些白色液体,轻轻刷在坑内半埋半现的遗物上。“为了让观众直观地看到遗物埋在探方内的场景,我们将一些野猪獠牙、象牙、鹿角等留在原处,定期由工作人员为其涂抹保护液进行维护。”讲解员解释道。由于祭祀区的堆积情况极为复杂,出土的文物又极其珍贵,需即时进行保护,因此主要的发掘工作自2002年就中止了。大量的探方目前只到西周晚期的地层,离生土还有近3米深。时至今日,已挖掘的区域只占整个金沙遗址的十分之一,出于遗址保护的目的,今后不会再进行大规模发掘。出土文物工艺水平令人叫绝陈列馆是一座斜坡状方形全钢架建筑,它与遗迹馆一方一圆,彰显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陈列馆的“走进金沙”主题展由“远古家园”“王都剪影”“天地不绝”“千载遗珍”“解读金沙”5个展厅的展示内容组成。展览通过实物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从生态环境、建筑形态、生产生活、丧葬习俗、宗教祭祀等多个角度,全面展示了金沙文明的灿烂辉煌。在“远古家园”展厅,一幅巨大的半景画再现了3000年前金沙先民的生活环境。“王都剪影”将碎片化的考古发掘成果巧妙拼贴,呈现出一幅幅金沙先民生产生活的剪影:居所、工具、烧陶、冶铸、制玉、墓葬……一个规模宏大、规划严密、社会组织结构清晰的商周时期古蜀王国都城图景浮现在世人眼前。“天地不绝”展厅分门别类展示了金沙遗址出土的祭祀遗物,包括大量的象牙和玉器。“我们这里的象牙不以根计算,而以吨计,如此庞大的数量全世界罕见。”讲解员说。“千载遗珍”是整个展览的精华部分,集中展示了金沙遗址出土的30余件珍贵文物,包括玉圭、玉戈、玉璋、玉璧、玉琮等玉器,太阳神鸟金饰、黄金面具、蛙形金箔等金器,此外还有石跪坐人、石虎等石器和青铜立人、带柄有领铜璧等青铜器。在展厅正中央,陈列着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太阳神鸟金饰原件。它外径12.53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仅0.02厘米,重20克。外廓呈圆形,图案分为内外两层。外层图案由4只等距分布的相同的鸟组成,鸟均作引颈伸腿、展翅飞翔的状态,逆时针方向飞行。内层图案为等距分布的12条弧形齿状芒饰,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在红色衬底上观看,金饰的内层图案很像一个旋转的太阳。太阳神鸟金饰的图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山海经》中“金乌负日”的神话传说。古人认为,太阳不像鸟儿有翅膀,无法自行在空中移动,其之所以能够东升西落,是因为每天有金乌背负着太阳从东方的扶桑飞向西方的若木,日出日落,循环往复。有专家推测,太阳神鸟金饰内层的12道芒饰可能代表一年的12个月或一天的12个时辰,外层的4只鸟则可能象征春夏秋冬四季或东南西北四方,体现了古蜀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太阳神鸟金饰由自然砂金制成,含金量高达94.2%,是金沙遗址出土金器中含金量最高的。”讲解员说。3000年前的古蜀先人竟能制作出如此镂刻精美、厚度极薄的金饰,其工艺水平令人惊叹。2005年,太阳神鸟金饰从1600余件候选图案中脱颖而出,被选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其后又被确定为成都市城市形象标识的核心图案。2013年,国家文物局将太阳神鸟金饰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展厅中还有一件金器非常引人注目,这是一件宽19.5厘米、高11厘米、厚0.04厘米的黄金面具。面相近方形,额齐平,长刀形眉凸起,大立眼,鼻子高挺,嘴巴微张呈狭长方形,耳朵外展,上宽下窄,耳垂各有一孔,下颌齐平略向内折。面具造型立体丰满,表情威严,闪耀夺目。“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同时期形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金面具。此前商周时期的古遗址从未发现过类似金面具。”讲解员介绍,该面具与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人头像、青铜人面具在造型风格上基本一致,证明金沙遗址与三星堆遗址有着紧密的承袭关系。在出土的众多玉器中,有一件肩扛象牙人形纹玉璋格外重要。玉璋为平行四边形,两面分别用极浅的线条刻划出两组对称图案,每组图案由一跪坐人像、两道云雷纹、四条平行线纹构成。人像头戴高冠,高鼻、立眼、阔口、方耳、方颐,身着短袍,双膝着地,左手持握,肩扛一物。“玉璋上刻画的人,其头部与三星堆遗址的青铜人头像极为相似。此人肩头所扛前尖后宽的柱状物,专家判断应是一根完整的象牙。肩扛象牙人形纹展示了金沙遗址的巫师肩扛着象牙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景,向我们揭示了象牙在祭祀中的使用方法。”讲解员说。金沙遗址出土的玉器中还有良渚文化十节青玉琮等文物,反映了古蜀文明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多元一体文明起源的重要佐证陈列馆的最后一个展厅用中央沙盘展示了古蜀文明的分布区域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通过图片展板和文物讲述了“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晚期蜀文化及战国青铜文化”的发展历程。“金沙遗址的发现,极大地拓展了古蜀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对蜀文化起源、发展、衰亡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特别是为破解三星堆文明突然消亡之谜找到了有力证据。”金沙遗址博物馆宣传推广部主任秦晴介绍,金沙遗址与成都平原的史前城址群、三星堆遗址、战国船棺墓葬共同构成了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四个阶段,共同证明了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是华夏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中华古代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学说的确立提供了重要佐证。2010年10月,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被评为中国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自2007年正式开放以来,金沙遗址博物馆已接待观众超过千万人次,举办了多场“金沙讲坛”和学术交流、文化惠民演出等活动。从2015年开始,金沙遗址博物馆与海外文博机构合作,相继举办了“与神共舞:非洲雕刻艺术展”“永恒之城——古罗马的辉煌”“古埃及:法老与神的世界”等特展。“这些展览向观众打开了感受世界古老文明的窗口,同时也发掘出与古蜀金沙、丝绸之路等主题相关联的文化内涵。”秦晴说。除了“引进来”,金沙遗址博物馆也致力于将古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自2003年起,金沙遗址出土文物精品先后飞往法国、日本、新加坡、香港、意大利、美国等地交流展览,将神秘的古蜀文明带向世界。